布希在不足半年時間內,兩次來到中國。第一次到上海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會中舉行了江布高峰會談;在《中美公報》發表三十週年時,又訪問北京。有輿論指出,中美關係可能朝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方面發展。
通過布希此次訪華,如能增進中美友好合作關係,建立起中美關係新架構,則長期影響中美雙邊關係正常發展的台灣問題的解決,也許存在新的希望。
世人看得很清楚,由李登輝和陳水扁所推行的分裂政策,是台灣海峽緊張局勢的根源。
台灣一小撮人,進行分裂活動,靠的是美國撐腰,沒有美國明目張膽用武力介入,台灣問題不會時到今日仍不能解決。
台灣問題,是美國造成的,也成了長期影響中美關係正常發展的關鍵因素。
美國從其全球戰略利益出發,尤其在冷戰之後,為推行它的獨霸政策,在台灣海峽維持適度的緊張危機,可滿足其多方面的政治需要。
一、拖延兩岸統一時間,可以遏制和延緩中國崛起速度。美國既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和潛在敵人,台灣也就成了它遏制中國、消耗中國國力的一支重要籌碼。
二、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加強軍事部署,如導彈防禦系統和推銷軍火找到藉口。
三、保持兩岸分離狀態,美國便可得心應手的把台灣當局作為政治附庸,手中工具。
布希上台後所宣佈的,若因台灣獨立而引爆兩岸衝突,美國將不介入。若因中國大陸武力犯台,則美國絕不坐視的政策的出發點,在於不願見到中國統一,維持美國在亞洲,在台灣海峽的既得利益,讓台灣處於不統不獨、分峽而治狀態。
美國既不願意看到兩岸發展緊密關係,實現國家統一而失去在亞洲這塊重要戰略基地,以及在同中國競爭周旋中,失去牽制中國重要籌碼的同時,也不願因台灣獨立,而冒與擁有毀滅性攻擊武器的中國發生戰爭的風險。
中美《上海公報》和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對「一個中國」政策的共同承認,也迫使無論誰出任美國總統,都不會超越此一底線。
台灣問題是美國造成的,美國也深深陷入其中。何時解決台灣問題?用哪種方式解決?也就離不開當時中美關係的變化、發展。
台灣問題,雖然存在五十多年。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些年,台灣問題的性質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李登輝執政以來,便千方百計推行獨立政策,他支持、培植台灣分裂勢力,挑動省籍鬥爭,以身為日本皇民為榮,視中國為敵,拋出了分裂國家的「兩國論」,利用國民黨主席之手,摧毀了國民黨政權。一條媚日反中國的分裂路線,使台獨勢力坐大。
陳水扁繼承李登輝衣缽,利用掌權機會,推高台獨意識,加緊了從暗獨向明獨步伐。諸如拒絕承認一個中國,換掉有大陸版圖的新聞局標誌,取消國歌歌詞,在護照上加注「台灣發照」字樣,用本土化外殼實行去中國化之實,在「修憲」上做文章,徹底拔掉「中國」這根柱子。
李登輝和陳水扁深知,台灣要從中國分裂,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得逞:一是已為一百多個國家承認,代表中國主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崩潰,二是外部的強力支持。
第一種情況在大陸不但沒有出現,而是一派興旺之勢,中國崛起勢不可當,已成為世界,尤其是亞洲不可或缺的穩定力量。
於是,台獨勢力就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希望放在美國和日本的支持上,把台灣在政治上和安全兩個方面與美日綁在一起,丟掉台灣人民尊嚴,甘為美國附庸。
民進黨執政,為取得美國支持,給美國提供了深深介入台灣內部事務的極佳機會。美國也在售武、過境這些方面予以優厚回報。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成為第一大黨的結果,讓某些分裂分子誤讀為台灣民眾用票贊同民進黨台獨綱領;也在一些人中產生,既有美國保護,大陸正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二○○八年奧運要在北京舉行,台灣此時宣佈獨立,大陸也不會動武的幻想。
兩岸統一,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台灣這塊領土不被外國人奪走,保證中國領土完整。二是海峽兩岸的統一,是中國人因歷史原因從一時的隔離到自己的統一。
一旦自稱不是中國人的台獨分子強行要將台灣從中國領土以獨立形式分割出去時。中國用武力維護自己國家領土的安全和完整也就難以避免。
大陸不止一次宣佈: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現在台灣當政者,一方面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一方面大力推行去中國化危險政策。無異把台灣推向戰爭邊緣。
在台灣,扁李體制已基本完成,附生於這一體制下的民進黨和台聯正把台獨意念強化於台灣政務之上,扭曲台灣民眾對本土化和當家作主的正當期盼。
事情已經很清楚,台灣問題的性質已經在起變化。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僅僅是一塊障眼布,不承認一個中國才是他和他們執政團隊的真面目。
兩岸關係漸行漸遠,肯定非台灣民眾之福。
美國面對現實,不斷調整對華政策。從「潛在敵人」到「美國願意和中國建立正常建設性合作關係」到「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對美國多麼重要」,以及在布希訪華前夕,美國輿論傳出了美中可能朝「建設性夥伴關係」方向發展的預測。它反映著中國在美國戰略天秤上的地位不斷增強,兩國關係已進入務實、合作的建設性階段。一旦有較大突破,也不全是意外。
911之後,反恐防恐成了美國國家的核心利益,中美在反恐中也找到了雙方利益交集點。
歷史一些發展,既弔詭,也往往有跡可尋。
既然美國把中國視為「潛在敵人」,「競爭對手」,也可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中國在美國國際關係中的地位與價值非同一般。西諺有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之說,中美兩國從毛澤東、尼克森以來的領導人,都在努力構築一個穩定的合作性的雙邊關係。而被美國用於牽制中國籌碼的台灣問題,隨著中美雙邊利益的增大,關係的提升和力量對比的變化,或早或晚都會解決,應無疑問。
錢其琛日前的將民進黨與台獨分子分開,本土化並不等於台灣獨立以及對台灣民眾當家作主的訴求表示理解的講話。無疑是北京向美國放出的風向球。
北京從現實出發,從不同堅持台獨綱領的民進黨接觸改變為較溫和較靈活的務實態度,是一種善意表示,應該為布希政府所樂見和支持。
民進黨執政團隊終有一天會明白,美國今天默許,支持台灣的某些分裂活動,阻撓兩岸統一,更多是把台灣問題作為與中國大陸討價還價的一種籌碼。手裡的一張牌而已,有它一定的使用期。
美國政府因自身利益,拋棄「盟友」的紀錄,在亞洲就不止一次,難道不足為訓。
三十年前的今天,尼克森訪華,台灣被趕出聯合國,長期在美國羽翼下的台灣剎那間有如被遺棄的地球上「孤兒」出現此一情景,無他,美國追求的是自身的國家利益。現在,台灣有些人,把布希上台時的用武力保衛台灣這一句話作為推行漸進式台獨的救生圈,實在不智。
在世界大格局的大變動中,台灣環境日見侷促。民進黨執政後,兩岸對立,使台灣政治、經濟形勢窘境畢露。政治邊緣化之後,如何避免陷入經濟邊緣化。在區域化經濟大趨勢中不容樂觀。
顯而易見,台灣被拉往分裂、去中國化多一步,危機也就增加一分。就是陳水扁在內的一些當政者也心照不宣。
歸根到柢,兩岸問題是一國內政,是中國人自己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
北京已釋放善意,錢其琛區隔「台獨」與民進黨人的關係,顯然有意給陳水扁留下迴旋空間。
兩岸都已加入世貿組織,如能盡快實現三通,恢復對話,雙贏機會應是可能。
國際格局丕變,中美雙方國家利益決定了雙方關係。台灣方面應該善自為之。◆
社論
國際觀察
布希訪華與兩岸關係
錢其琛講話
中國統一
台灣事情
歷史與人物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
網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