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邊新形勢:柳暗花不明

張麟徵


一 三邊關係的新訊息

海峽與太平洋兩岸最近有些政策放話與外交活動,呈現若干新意,隱約顯示這個三邊關係似乎出現轉機,引起各方注意。

先就海峽兩岸來看,錢其琛最近在「江八點」七週年紀念會上發表的演說中,提出幾種說法,引起本地許多評論。其中之一是提出:「廣大民進黨成員與極少數頑固台獨份子是有區別的」,「歡迎他們以適當身份前來參觀、訪問,增進瞭解」。許多人都以為,這顯示在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之後,中共不得不面對現實,有條件與其成員接觸,這與中共以前拒民進黨於千里之外的態度有很大不同。

其中之二是說,「廣大台灣同胞要求當家作主,與極少數人搞台獨是有本質區別的」。又說「台獨分裂勢力以本土化為旗號,挑動省籍矛盾,製造社會紛爭,進行分裂活動造成台灣社會的分化、對立與不安。對此,廣大台灣同胞應當提高警惕」。這顯示中共已經抓住了台灣問題的核心:台灣社會要的是和諧、安定與發展。中共更巧妙的將「台獨」與台胞「當家作主」的意願,也就是台灣意識加以區隔,對於後者,中共不僅理解、接受,還提出保證:「台灣被宰割、被殖民的歷史不會重演,違背台灣同胞意願的專制政權將不會重現」。

其中之三是主張「不以政治干擾經貿交流」,「三通直航可由兩岸民間行業組織進行商談」,「為推動兩岸經濟關係上升,願意聽取台灣各界人士關於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密切兩岸經濟關係的意見和建議」。這顯示中共很清楚,兩岸政治僵局一時難以突破,但不能因此使兩岸經濟整合停滯不前,中共似乎也認為經濟整合是導向政治整合的捷徑,為了將政經脫鉤,所以有這樣一個變通提議。

上述這些說法,特別是對非台獨的「廣大民進黨成員」的態度,確實讓台灣各界都感受到若干鼓舞。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美國與台海兩岸的互動。布希還沒上台,就把中共從戰略夥伴貶為戰略競爭對手,雙邊關係隨之逆轉;撞機事件鬧得劍拔弩張,更使雙方關係降到谷底。相反的,布希對台灣卻頗假詞色,上台後不僅批准包含先進武器在內的大批對台軍售,其後又讓陳水扁兩度過境美國,更一再強調「和平解決」台海問題的必要。種種作為令台灣受寵若驚,中共則十分不快。911事件後,情勢有些改變,美國需要中共支持反恐,中共也想乘機改善雙邊關係,所以中美關係又從谷底翻揚。布希不僅在上海亞太經合會上與江澤民把臂言歡,還選在《上海公報》三十週年紀念日時訪問北京,透露若干修好善意。中美雙方領導人在北京過招時,台灣問題當然會是議題之一。即便行前美國透過其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趁訪台之便,向台灣傳達:美國絕不會犧牲台灣利益;稍後美國國務卿鮑爾也做了相同的保證,國務院也斬釘截鐵的說,不會有台灣擔心的所謂「第四公報」出現,但台灣事實上還是忐忑不安。畢竟中美之間的對談,台灣完全沒有著力點可以反制,只能聽人擺佈。所以結果如何?有待事實說明。

二 大陸對台政策真的轉變了嗎?

看起來三邊關係確有變化跡象,但究竟是真的進展,還是假的包裝?是旨在改善關係?還是旨在爭取輿論與外交支持?

先從兩岸關係談起。錢其琛的談話,看似透露新意,實則是學習到台灣的宣傳手法,而且頗得其中三昧。何謂台灣宣傳手法?即言詞上看來情真意切,但本質上立場毫無鬆動。試作分析如下。

首先,對「歡迎廣大民進黨成員以適當身份赴大陸參訪、增加瞭解」,大家認為這是對民進黨一種新的善意、示好措施,是巨大的政策轉變,其實這恐怕是過度解讀。事實上此事在過去幾年就在進行,只是大陸多低調以對。民進黨成員過去以各種「適當身份」訪問大陸的不知凡幾,即便今日貴為總統、副總統的陳水扁、呂秀蓮,在他們還是民意代表的時候,也早就造訪過大陸。本質上,錢其琛此一表態不過是化暗為明。但選在布希起程訪問大陸前宣佈,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藉此向美國表示其對民進黨的政策彈性,爭取美國民眾的好感與台灣的民心。而將「廣大民進黨成員」與「極少數頑固台獨份子」予以區隔,是為中共的政策轉變找下台階?抑或是對民進黨進行分化?雖然是見仁見智,但清楚的是,北京絕不會在民進黨未接受一中原則,廢除台獨黨綱之前,與其有任何正式的黨對黨接觸。

其次關於關鍵的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中共立場堅定如故,台灣不接受,兩會不可能重行接觸,遑論復談?但在錢其琛演講之後,海基會副董事長許惠佑卻表示:「從最新的情勢研判,兩岸今年確有復談可能,並希望在春天進行。」這要不是過度樂觀,就是故意誤判,迎合民進黨政府的期待。為了避免台灣會錯意,國台辦發言人張銘清特別出來澄清,並強調:「撼山易,撼一個中國難。」對大陸而言,原則談不攏,政治關係不妨就讓它冷藏,但為了促統,經貿交流必得加速,所以中共才「主張不以政治分歧干擾兩岸經貿交流」,才對直航、兩岸經濟合作以民間方式積極推動。

再次,在如何解決台海僵局問題上,錢其琛的談話中仍然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然強烈譴責台獨。對於一國兩制,他信誓旦旦的說,「落實一國兩制,台灣同胞將真正實現當家作主的夙願,高度自治,充分行使選擇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這種說法,統戰的成效極差,因為他所許諾的,台灣現在都有了,對台灣而言,沒有什麼誘因。雖然錢其琛說落實「一國兩制」之後,「台灣同胞可以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大事……,充分地共用偉大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和榮譽」,但畢竟隔了一層。如果錢其琛瞭解台灣民情,能多多強調提供台灣安全和平、國際空間,倒比較可能打動台灣的人心。對於台獨,錢其琛嚴厲譴責台灣政府「耗費鉅資,大規模採購先進武器裝備,企圖依靠外部勢力的軍事支援謀求台獨」,並說「這不會給台灣帶來安全」。通篇雖然沒有「使用武力」的字眼,但陰影還是存在的。

其實,對台灣來說,最有意義的錢其琛看法,是他在對大陸國際關係學界所寫的一篇專文中的意見,那就是:中共對台並不是想要台灣處於投降屈服的地位;中共總的要求只有一條,就是一個中國;中共對台政策就是保持和平與軍事的兩手策略,在這方面沒有什麼靈活性,唯一的靈活性就是「可以等」。台灣勿須過度解讀錢的「江八點」七週年談話,對於這篇內部資料倒是應該三思。

三 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

布希即將起程訪問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對於這一年來波折起伏的中美關係有何影響?對台灣又有何影響?鮑爾在二月初於國會作證時強調:美國熱切希望與中共交往,兩國正建立「坦誠、建設、合作的關係」。他坦率指出,中美兩國有共同利益,也有歧見。但台海等歧見不應影響兩國的共同利益。這也是美國針對即將舉行的布江會談的原則。

北京之會,中美兩國各有所圖可以肯定。中共的關切首在台灣,當然希望布希能重複一次對台「三不」,但以目前的中美台三邊關係看來,以布希在反恐戰爭勝利後的目空一切看來,這顯然不切實際。退而求其次,要求美國聲明不支持台獨,能否成功也有待觀察。鬆口不容易,如果鬆口,陳水扁政府將大受挫折。對台軍售方面,美國也不會讓步,根本就把《八一七公報》丟到九霄雲外了。但布希既然到了北京,美國在反恐、維持朝鮮半島和平、限制武器擴散、強化雙邊經貿交流等問題上又需要中共合作,當然不得不給地主國一個面子。布希在行前答記者問時,就重申「一個中國」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因此,到北京時再度強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變,或者加上行禮如儀的「三公報」,應是布希最有可能的因應之道。

從美國利益來看,對於台灣分離主義者的當政,美國其實滿心歡喜。美國雖然說台海問題只要和平解決,尊重台灣民意,美國都樂觀其成。但事實上美國樂見兩岸維持這種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的局面,毋庸置疑,因為唯有如此,美國才能兩邊搾取,坐收漁利。再說,在中華民國歷屆政府中,還找不出一個如陳水扁政府這麼聽話的。過去這一年多來,陳水扁一切施政皆唯美國馬首是瞻,不僅涉及兩岸的就職演說首先要「讓美國滿意」;911事件後積極配合美國,為反恐慷慨輸銀;即便內政施為也需獲得美國首肯,所以修憲問題得先去美國放放風:是否可以將五權改為三權?是否合適往總統制修改?美國認為茲事體大,此時不宜,邱義仁訪美回來後,陳水扁就說修憲只涉及國會改革,政府體制改革就不談了。在全世界的美國朋友中,美國找得出一個比台灣更聽話的乖乖牌嗎?在東亞各國中,美國能找出一個比台灣更能提供戰略配合的夥伴嗎?職是之故,美國當然要維護台灣利益。不過,那也有個前提,就是不能有害美國利益。

就美國現在對兩岸的態度看來,政策天平顯然比較向台灣傾斜,在兩岸問題的解決上,言論也越來越偏向台灣。美國雖然仍像以往,強調不作調人,希望兩岸問題以和平方式解決,是統是獨,美國都無意見,但現在更強調解決方式要獲得台灣人民的接受。非僅如此,對兩岸復談問題,最近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訪問台灣時,更露骨的批判說:「某方為復談預設立場,無建設性。」言下之意,美國對中共堅持要台灣接受「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為復談前提,深不以為然。這種說法似乎已經逸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觸及中美關係的底線,相信布希大陸行應不會如此口無遮攔。美國再怎麼袒護台灣,大約也不會公然支持台獨,與中共對抗。布江北京會對台灣問題能否達成一個相互皆能接受的默契,或者還是各說各話,有待觀察。

至於布希東亞行,目的很多,譬如日本的經濟政策、提升安保層次、韓國的北方政策、中共新的接班人與經貿交流等等都在關切之列,但首要關切還是在反恐。911事件後美國拉起反恐大旗,各國不管是否情願,都很難不予支持。但最近美國直接點名伊拉克、伊朗、北韓為「邪惡軸心」,必欲去之而後快的作法,美國的許多盟邦都不以為然。日本與韓國都盼望能與北韓改善關係,降低北韓對他們的威脅。其中韓國的「陽光政策」本來就因布希上台而破功,但還力謀挽回,現在布希將北韓歸為「邪惡軸心」後,就很難起死回生了。這兩國對布希此一政策說法,立場都很尷尬。中共對布希新的反恐主張也有相當保留,原因是中共與北韓關係匪淺,與伊拉克、伊朗也都有生意上,特別是武器生意的往來,要其為美國利益而推誠合作談何容易?更何況美國對所謂「邪惡軸心」國家的指控、行動鎖定,基本上無論在國際法、國際政治上都很有問題。

美國本來就以日本、韓國牽制中共,但在日本經濟走軟,南韓有北韓掣肘,而中共經濟在舉世衰弱中卻一枝獨秀的情勢下,日韓兩國對中共的政策就難以與美國完全密合。美國擔心日本在東亞經濟的雁行領航角色被中共取代,但這其實已經成為事實,美國也無可奈何。所以,無論美國喜不喜歡中共,交道是一定得打的。就中共來說,美國本來在台灣、西藏、人權、NMD等問題上的作法就很令其頭大,現在又以反恐為由,插足中亞、掌控印巴,如果盤據不去,中國大陸的西陲也受到威脅,這使中共與美國的諸多分歧中,又添了一樁,中共儘管不滿,但在實力還差人一截的情況下,也只得委婉周旋。

中美關係其實與兩岸關係一樣,合作則兩利,對抗則兩害,雙方對此都看得十分清楚。鮑爾說:「美國雖然在人權、限武、宗教自由等方面不放棄本身立場,也不認同中國的政治制度,但仍然熱切期待與中國交往。」原因何在?布希說得很清楚:「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是個正在成長中的國家,對美國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國家。」換言之,就是中國是一個有實力的國家,特別是經濟實力,令美國不能忽視。職是之故,鮑爾才會主張:「在雙方有歧見之處,要坦誠以待;有希望之處,要開展建設性的關係;有共同利益之處,則要合作。」對中共來說也一樣,雖然在台灣、西藏、人權、NMD等問題上與美國有很大的歧見,但無論是解決台灣問題、持續中美經貿交流,都不能不與美國合作。

事實上,中美雙方利益有交集,有分歧,這是國際關係中的常態。只是由於意識型態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相異,互信也低,中共怕美國牽制打壓,暗中支持台獨,美國怕中共在東亞崛起,損及美國在此區的影響力。建交以後,雙邊關係一向就是既合作又鬥爭,只是因為領導人的政策偏好與寬嚴不同,合作與鬥爭的比重有所變化而已。即便在全球體制由兩極走向單極的權力結構大變革後,中美兩國這種既合作又鬥爭的關係也沒有根本變化。未來除非國際權力結構發生更大、更根本的改變,雙方這種政策取向,在相當時間內看不出會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雙邊關係基本上還是會在波折中向前推進。從這個角度來看,布希的北京行在雙邊關係的長河裡,不過是個小小的漣漪,改變不了奔馳的方向。

四 台灣的窮與通

如果中美關係短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變化,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基本上不能逾越一定的限度,錢其琛最近對台灣的政策演說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新意,則兩岸關係要如何發展,就要看台灣如何出招了。台灣會回到「九二共識」嗎?目前看來不容易。陳水扁從「四不一沒有」、「憲法一中」、「統合論」、「新五不」、「三多三少」到「三不改」,軟語溫言說盡,但做的又是另一套。只要看他口口聲聲說他是「中華民國總統」,需要維護中華民國的存在,「依照憲法,一中不是問題」,但事實上他不僅不接受「一中原則」,還將中華民國護照加注台灣,就可以看出陳水扁的「言」、「行」之間落差有多大。

如果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目前看來難有改變,那麼海峽兩岸的局面基本還是一個「僵」字。兩岸公開的政策宣稱似乎都傾向:既然政治立場難以鬆動,那就經濟先行。但作法兩樣。前文已經說明大陸真的希望繞開政治,以民間磋商管道達成直航、建立經濟合作架構。台灣則是堅持直航、經濟合作,一定要經由公權力授權的兩會管道,甚至官方代表參與磋商才能啟動,其目的當然是想在經濟議題中夾帶政治訴求。即透過這樣半官方或官方的談判,達到實質上獲得大陸承認為對等國家的地位。因為如此,所以目前兩岸直航、經貿交流都難推動。台灣這種政治掛帥,「圈島自禁」的作法,雖然對兩岸都有損,但台灣所承受的損失顯然高於大陸。因為大陸經濟起飛,市場龐大,商機遼闊,已經使它不愁外資不湧入。台灣限制台商前往,不過自斷台商商機,機敏的台商變著花樣,連人帶錢都前進大陸了。台灣限制陸資與大陸人民來台,又拒絕直航,只造成資金單向輸出的困境。目前在大陸的台資估計達六百億美元,設廠數目達三萬家,台灣人居留大陸的就達百萬人,僅上海一地,估計就在三十萬人以上。如果台灣資金產業有被掏空的現象,不是企業家的責任,是政府與政策的責任。因為它阻攔不了去的人,卻成功攔截了來的人,台灣資金移出,卻沒有陸資及外資補位。如果我們口說放棄「戒急用忍」,實際上卻代之以更嚴格的「有效管理」;口說願意三通直航,實際上卻不能接受以台港通航模式解決;口說願意遵守世貿組織自由貿易規章,實際上對大陸產品卻故意差別待遇,希望迫使對方啟動世貿解決機制,以彰顯兩岸國對國的關係,最後受害最大的是誰?其實不言自明。

台灣之所以在國際上還有一點知名度,在兩岸對峙上還有一點談判籌碼,都是因為「台灣製造」的「經濟奇跡」,只可惜這個「奇跡」已經褪色。以目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來看,台灣經濟的兩翼就是東翼美國、西翼大陸,必須東西兼顧,才能飛高行遠。美國經濟即便能在今年底復甦,台灣如果不能兼顧大陸市場,還是只能跛翅低翔,顛簸前行。台灣去年對大陸的貿易出超就達二百二十三億美元,沒有這筆龐大的出超,台灣經濟衰退還要更為嚴重。台灣如果一味躲在意識型態的象牙塔中自我陶醉,不能理性面對現實,對大陸又一副「以小欺大」的姿態,真把大陸惹火了,後果堪慮。就以日前大陸宣佈,暫停大陸漁工輸台這件小事來說,台灣漁業界就深受衝擊。如果大陸有一天要求平衡貿易,或也倣傚台灣作為,對台貿易設限,台灣經濟就要更受考驗。職是之故,兩岸在政治僵持難改的情況下,透過民間管道達成直航、架構兩岸經濟合作,對台灣經濟再出發實有必要,我們不能以此議由大陸提出,就因人廢言。

近一年多來,台灣經濟低迷不振的另一原因為心理因素,那就是對陳水扁政府的執政能力與兩岸政策的不確定性,民眾難以安心。往者已矣,且不追究,但以陳水扁新組成的游內閣來看,其經濟規劃能力、政策方向正確性、政策落實可能性,都不能讓人放心。其兩岸政策也僵化如昔。台灣民眾的心理不安並不因新閣組成而好轉。

台灣處境之「窮」,是政策所致,一、二人固執所致,因之,台灣前景要看「通」、要「柳暗花明」,也繫於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一點不難。但是如果一、二人之人心固執不改,當政治牽制了經濟,當大陸經濟持續前行,台灣經濟卻在「圈島自禁」的政策下步履蹣跚時,兩岸的實力落差就越來越遠了。

台灣如何面對大陸?兩岸僵局要持續多久?台灣真能相信大陸不會武力解決?美國救援絕對可以信賴?當美國助理國務卿福德都認為大陸「動武」依然可能,雖然是「最後手段」;當美國學者如黎安友,認為陳水扁政府低估兩岸關係嚴重性,而且認為持續僵持,「總有一天北京會動武」;當美國民意多數並不贊成美國為台灣捲入與中共的戰爭時,我們能過度樂觀嗎?目前的兩岸三邊關係,也許不是山窮水復,但充其量也只是柳暗花不明。

(二○○二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