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島內政治的局限性和短視性

與王曉波筆談時勢
李哲夫


王曉波教授作為《海峽評論》月刊的總編輯,對於時勢有特別敏銳的反應,最近,他來函提出時事的四個要點,邀我做點評論:(一)台灣島內的政黨選戰鬥爭,民進黨在立法院贏得相對多數,但在野黨因此合作爭取到立法院的正副院長,這對台灣政局會有什麼影響?(二)錢其琛在「江八點」七週年發表的演講,對民進黨善意地釋放交流對談的空間,兩岸復談和進一步三通的可能如何?(三)美國布希總統,在阿富汗反恐戰爭告一段落後,提出兩伊和北韓為反恐的主軸對象,在國際和兩岸政策上會有什麼影響?(四)美國總統即將在《上海公報》三十週年之際到北京訪問,這意味著什麼?

我想曉波提出的命題就可為一篇好文章的大綱。因此,這裡我就不必費神另造架構,僅就所提四個重要的時事以對話形式來說我的一些淺見。

台灣已成「政治集團公司」

(一)台灣島內最近的選舉,各個政黨在爭取席位上,各有所增減。但是,從選票的分佈上,支持所謂「本土化」的民意,也就是投票給民進黨和李登輝的「台聯」的,仍停留在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換句話說,台灣民意對於民進黨執政當局和其他「急獨」代表的路線採取保留態度的,還是穩定在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多數。

如果說在野的「國」、「親」兩黨能真誠合作團結在今後的選舉鬥爭當中,去爭取那百分之六十的選民,也許將來可以有執政的機會。問題是,即使台灣政黨間輪替再輪替,對於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台灣前途的光明去向會有什麼貢獻呢?

我的看法並不樂觀,從蔣家時代的「中華民國」,到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至今天陳水扁接班,台灣已經成為一個「政治集團公司」。這個公司的存在,不只維繫一時執政當局的利益,也是在野寄望爾後能夠輪替到手的黨團利益。並且,不論哪一黨得手經營這個公司,台灣已經有了一個政治文化,可以比擬最近爆出倒閉的美國第七大公司恩龍(ENRON)。

這個總部設在美國德州的「恩龍」能源交易公司,近年來以做假帳,隱瞞虧損,虛報盈利,以維持高價碼的公司股票,直到虛情曝光倒閉之前,公司幾個頭頭拋售他們的股份,撈回個人幾千百萬的利益。而公司宣告倒閉之後,公司廣大的僱員,依靠公司股份做為退休金和其他投資者,一夜之間,他們的儲蓄化為烏有。這些受災者,都不在公司經營者的考慮之內!

因此,兩岸關係的改善和中國和平統一的前景,不能寄望於台灣島內政局的變幻。長時期以來,許多大陸研究台灣問題的學者專家,專注地觀察猜測台灣的選情,總希望某黨勝選則對統一有利,否則不利,等等的簡單化的邏輯,令人慨歎。

我個人以為兩岸關係的突破,仍有待像曉波兄這樣的「統派」個人和團體的繼續打拚,在島內指出台灣政局參與者的弄虛作假,在海內外團結所有「反獨促統」的華僑華人。並且,開始著手與大陸上相關人士,共同探討一個中國未來的願景,為兩岸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開創一個新的格局。

(二)錢其琛一月廿四日的講話,我個人的解讀,可以從他的結語找到主調:「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將使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為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自豪,也必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為了開創這樣的新格局,現在就要開始在當今兩岸「有效打破僵局」。他提出的一些積極措施包括呼籲「台灣當局領導人拿出勇氣,面對現實」;可是,也不能僅寄望當局會「拿出勇氣」,兩岸建設性關係才能進展。所以又提出,兩岸三通「可由民間行業組織」進行商談,達成協議;又前瞻性地提到「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兩岸青年應加強交往,增進瞭解。」並且更大包容性地說:「我們認為,廣大民進黨成員與極少數頑固的『台獨』分子是有區別的。我們歡迎他們以適當身份前來參觀、訪問,增進瞭解。」這些等等,無不是發出一個善意的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可以更加廣泛,直接地參與管理國家大事,共同致力於國家的和平發展。」

這個廣泛兼容、誠摯的邀請,應該值得台灣有識之士,包括民進黨成員,深思和回應。躋身台灣島內的政局,在那狹隘困滯的怪圈裡打轉、搶飯碗是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小布希在做國內的「公關」

(三)美國總統布希今年在參、眾兩院做「國情報告」時,突然提出伊拉克、伊朗和北韓為「邪惡主軸」,好像在阿富汗成功地取代了「塔利班」政權後,再一步的「反恐」戰爭將在此三國開戰。許多人聽了這個目標鎖定的講話,都跌破眼鏡。有些政治評論懷疑這是基於什麼神秘情報來源。有些譏評說,那些過去美國指定的一批「流氓國家」怎麼都一時間內排不上榜?更有些直接評說這是布希的幼稚戰略。國際關係本來就應該留一些灰色地帶,才有迴旋的餘地,讓有利因素成長,對抗無利的因素消除。事後,布希的內閣,國務院和國防部也都不願意在這個「邪惡主軸」的含義上多做文章。

事實上,美國的政治演說,很多的成份是在做美國國內的「公關」。在這個例子上,布希大概想要對美國的觀眾表示他的「反恐」戰爭仍在繼續中,為了給一個具體的印象,就在阿富汗的戰役後,提出一些可能為下一步戰場的開闢。

美國在去年911受到恐怖攻擊本土的創傷之後,布希的「牛仔」作風的確受到百姓喝采。可是,美國的國際戰略如果一味地採取單方行動,是會招來國際上,包括中國的反感和抵制。到時候,務實的美國國際戰備家會做適當的調整,以求達到有效的美國真實利益。

(四)北京的領導層對於中美關係,有這樣一個看法:短期內好也不會好到那裡,壞也不會壞到那裡。可是,從過去看來,總的方面中美關係有所改善,展望將來長期的發展也會是一樣。這個看法,我覺得非常穩妥,也有一定的分析基礎。這裡不便詳細討論。

去年十一月布希到上海參加亞太經合會,得到意外的良好印象,很快地決定今年二月再到北京做一次正式的訪問。時間上,正好是《上海公報》三十週年,但是也可以看成是中國過完春節之後。意即這次布希的訪問,與中美《上海公報》並沒什麼必要的關係。

按過去慣例,每次中美高層接觸,中國提出美國應恪守中美三個公報的協議。我想這次布希的訪問,也不會例外。可是,我們應該瞭解美國對這三個公報的基本態度。《上海公報》達成協議,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中美雙方都有所妥協。各方以當時的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高利益準則。美方在台灣問題上,預設了很多以後可以迴旋的餘地。中方則在台灣問題上,可以從美軍佔領的地位,達到美方默認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且撤銷《美台協防條約》,美軍從台灣退出駐軍。對於維護領土主權的完整,對北京說來是進了一大步。後來,中美建交的第二「公報」基本上重複《上海公報》的協議。但同時美國國會也通過了一個明顯抵制的一個《台灣關係法》。到一九八二年的第三個《八一七公報》,雖然雷根總統當時急於聯中抗俄,在武器售台方面作出妥協。這個第三公報已經在前面的《台灣關係法》的陰影下起不了作用。

台灣問題本來就不是美國的問題

這樣理解美國對這三個公報的真正態度,就可以認清只對美國重複「恪守美中三個公報」,是解決不了台灣問題的。進一步說,即便美國是台灣問題的重要因素至今仍為現實,繼續對美國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最為敏感的題目,在中美兩國間的關係和兩國在國際上能夠合作的廣大空間上,今天看來是有點不成比例。我個人希望江澤民和布希這次的峰會能夠就世界上兩大國能夠在國際上為和平、安定和發展共同攜手合作的問題,廣泛交換意見,達成協議。至於「台灣問題」僅僅提醒美方尊重「一個中國」原則即可,不必多談細節。因為這本來就不應該是美國的問題。若有必要,可以向美方表達中國大陸持續改革開放,隨著各方面的建設發展,對於台灣同胞的吸引力會是與日俱增的。

在前面提到,美國總統在各方面,包括國際外交的表現,都會考慮到國內民意的反應。布希這次訪華,也不會例外。未成行之前,已經有各方反華勢力,向他提醒不要忘了「人權」、「宗教自由」甚至「衛護台灣」等等問題。可以想像得到,布希在訪華期間,尤其是公開演講中,會照顧到這些「美國價值」。布希本人也不無「傳教士」的風格,趁此機會到中國傳傳教,也不讓人意外。中方大可不必拿這些當為對中國的批評,或是什麼西方歧異的所在。像朱鎔基曾表示過的那樣,自由、民主、人權等等也是中國所珍惜的價值觀,中國正在努力爭取的完善方向與這些價值並不相悖。西方在這方面的發展經驗,中國也可以借鑒。這就化異存同了嘛。

總之,曉波兄,把您提出的的四項題目反其順序來做個結語:(一)這次中美峰會(或工作會)可能會就兩國可以互惠和國際可以合作的廣泛項目,站在較高的全球戰略去交換意見。台灣問題也會觸及,但相對重要的層次不會太高。如真按此進行,中美雙方都會經驗到合則兩利的可能,而中美關係進一步改善。(二)美國的反恐戰爭應該少點英雄主義,多點人道主義。希望在與他國多做外交接觸之後,可以更領悟到這一點。(三)錢其琛已經向廣大的台灣同胞提出邀請,做為中華民族的成員,兩岸共同來參加建設,重理國家大事,為一個中國的光明前途來打拚。(四)最後就寄望台灣島內的各界各階層能及早透視島內政治的局限性和政界的短視性;從而更多,更主動,更踴躍地參與中國大陸的建設工程,為台灣的將來,也為所有中華民族的前途,開創嶄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