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於西元2004年8月13日召開菁英論壇,邀請學者針對族群與國家認同座談,與會學者對於沈富雄vs.汪笨湖的媒體現象感到憂心,大葉大學助理教授李健鴻認為,當激進言論進入華視八點檔「台灣啟動」節目,這種論述就不是私領域的事情,激進民族主義將在民進黨基層相互學習、蔓延擴散,最後受傷的會是民進黨。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在書面講稿中表示,在任何尊重人權的共和國裡,呂秀蓮有關原住民與周燦德有關外籍新娘的談話,都是不可思議的高階次言論;用人權示範的高標準來說,這兩位高層人士應該道歉甚至下台;沒想到民進黨卻用低標準緩頰,說這些話是「善心人的失言」,當國家領導者,重要執政黨的基本人權與公民哲學立場含混不清楚時,就會不斷凸槌,要進行任何「新論述」的美化,都很困難。
對於媒體與政治人物不斷出現族群對立的情況,張茂桂指出,陳文茜的高傲鄙夷,合理化了林重謨的低俗反應;李濤生產的對立衝突,合理化了汪笨湖的仇恨反抗,整個社會族群關係就是在傷害對方、攻擊對方、自我防衛、拒絕道歉認錯、也拒絕原諒的往下沉淪、惡性循環過程中發展。
張茂桂指出,民進黨指稱,「台灣沒有族群問題,只有國家認同問題」,其實是在模糊議題;張茂桂認為,政治人物口口聲聲要族群和解,這種論述不能只在言談文字上,應該落實在政治人物的表現中。
政大社會系教授顧忠華建議,民進黨應擬定族群政策的決議文,反族群歧視、反偏見、反語言暴力,至少要對黨內同志有約束力。〔註一〕
翻閱台灣史,從荷蘭、明鄭、清朝、日據一直到戰後,都可以看到統治者操縱族群政治的事例。然而,隨著開放、民主的腳步,台灣社會現在應該學習建立健康的族群觀念,才能從不時發作的族群問題上免疫。
台灣社會各種不同族群亟須多元文化主義的寬容與視野,並需互相尊重,以求平等互惠;當人民有了這樣的認知時,政治人物就沒有挑撥的空間。近年來,有些本土化支持者因對台灣史認識不清,變成了「大福佬沙文主義」,而有去中國化的想法和作為,應該被批評。然而,這些人畢竟只是少數,不應該被故意誇大為本土化就是去中國化,以致造成無謂的對立。〔註二〕
「非戰家園行動聯盟」發動「非戰家園全民公投」,定2004年8月15日上午開始在台北市西門町展開連署活動。
「非戰家園」四字,是「行動聯盟」所創,亦適時地反應了相當普遍的民意內涵;且「非戰家園」的願景思維,顯然站在陳水扁、李登輝綠色政團的對照面。總統大選期間,「一邊一國」、「正名運動」、「公投制憲」皆被視為「意圖片面改變現狀」的戰爭訴求;選後,售地、舉債、釋股的6108億特別軍購及大肆喧嚷的漢光演習,亦被視為軍事掛帥。
「反軍購,愛台灣」,這是對於數十年來政治禁忌的大突破。無論昔日國民黨主張反攻大陸,或今日綠營主張台獨,浴血保台,力戰至死,無疑皆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但是,「反軍購,愛台灣」,卻戳破了此類迷思,而認為保台愛台未必要訴諸戰爭;倘能建立和平架構,不陷入軍備競賽,反而是保台愛台的最高「戰略」。
「非戰家園」的民間思維,其實是在質疑目前的「戰爭邊緣政策」,究竟是符合國民的利益,或只是主政者利己的權謀操作而已?例如,過去,凡是論及軍購,皆認為符合國防利益;但是,如今「非戰家園」卻質疑:此次6108億的軍購,究竟有多少程度是國防利益?或有多少程度只是主政者為了私利而支付給美國的政治賄賂而已?
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非戰家園」的思維直接指出,戰爭的危機其實極可能只肇因於當權者的利己性政治操作而已,如族群對立等言論;非但未必能保台愛台,反而可能為了主政者一己的權謀操作而葬送了全民的福祉。〔註三〕
族群和諧能促進整個社會繁榮進步,不致使兩岸走入戰爭狀態,這應是全體中華民族人民所樂見的。
〔註一〕引自2004.8.14《聯合報》綜合A10版,記者:劉保傑,主題--激進民族主義,民進黨會受傷。
〔註二〕引自2004.1.13《聯合報》綜合A15版民意論壇,作者:曹銘宗,主題--族群和諧關鍵在尊重多元。
〔註三〕引自2004.8.14《聯合報》A2版社論,主題--非戰家園: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主流願景論述。◆
社論
美台軍購與817公報22週年演講
族群與認同
反獨促統
台灣事情
追悼胡秋原先生
歷史與人物
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