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原則 解放思想 體會台灣人民 促進台海和平

楊開煌
(東華大學公行所教授兼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一、變化:

今年「三二○」台灣大選結束之後,兩岸關係出現若干重大變化,從而引起大家對兩岸關係和平前景的憂慮。其主要變化來自:

第一、從兩岸關係外在結構而論,是「美國因素」越來越內部化,美國因素原本就在兩岸因素中,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然而自民進黨執政之後,由於台灣內政、外交的種種原因,使得台灣越來越依賴美國,以至「五二○演講」也必須先由美方知悉才公諸於世,加以中共當局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美國的力量來約束台獨,從而使得美國因素在兩岸關係中比任何時期更加內部化,此一結果將導至美國利益更加突出,而台灣的利益在兩大國之間自然是更加屈服於美國利益,這就有可能使得中美之間的利益在兩岸關係上越來越直接面對,此一情勢一方面使得中美衝突的可能性增加,然而如此雙方在衡量台灣問題對自身的利益不對等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控管衝突,以至獲得妥協,然而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台灣利益均非兩大國優先考慮的因素,只有在牽制對方時才被考慮的變數,這是兩岸關係在結構面的最大變化,此一結構變化將使得中共當局通過經濟拉攏,促使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低,兩岸關係的工作發展性質也從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轉而成為如何理解、安排和處理美國利益的工作。

第二、兩岸關係論述方式的變化:民進黨在台灣以選舉的方式繼承了中華民國,按理而言,這是一種政府的繼承關係,但是民進黨在獲得權力之後,所表現的施政,比較像是革命奪權建立新國家的作為,特別表現在兩岸關係及內部的教育和文化政策上(這一部分見下段) ,在兩岸關係上,他們反對「一中」原則作為兩岸關係的唯一基礎,他們反對兩岸關係是中國內戰的延續,他們甚至不顧歷史事實,不承認兩岸兩會在一九九二年所達成口頭表述「一中」的共識。在民進黨執政之初四年並沒有任何進展,而且兩岸的互信基礎也完全流失,如今,民進黨的繼續執政後,將進一步完成台灣方面對兩岸關係的新論述,此一論述的核心表現為兩岸互不隸屬,兩岸一邊一國的新關係,這是對兩岸關係傳統論述所進行的一個革命性的挑戰,由於此一論述沒有客觀的和歷史的、法律的等其他環境因素的佐證,只是台灣方面片面政權更替的結果,因此兩岸關係必然隨著新論述的建構而呈現越來越緊張和不確定的關係,從而造成兩岸官方互動的重大障礙,在可遇見的未來,在兩岸關係的新論述,如果台灣不肯妥協,大陸也很堅持的話,兩岸關係就無法維持現狀,因為現狀是立足在中華民國的一中憲法和中共的一中原則相互敵視、妥協的架構之上的結果,而目前的發展是雙方均有意以武力相威脅,以獲得對己有利的論述,長此以往,兩岸即有可能出現軍事性質的衝突,此即代表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不在,甚至是和平的基礎不在。

第三、台灣政治文化主流價值變化:兩岸關係本質的變化,除了民進黨在兩岸之間的新論述,同時也在於民進黨執政後,在文化、教育上的去中國化的許多作為,透過民進黨的二次主政確立了現階段台灣政治的主流民意,此一主流民意在兩岸關係方面與傳統認同中國、認同統一,有了十分明顯的距離,此一距離在台灣目前的歷史教育、文化教育、語文教育,以及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得以不斷強化、不斷深入,使得台灣人民的種族認同和民族認同均發生重大的變化,從而為兩岸統一投入更大的變數,大家很擔心兩岸有可能在心理上變成兩家人,而且有可能蛻變為中東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一樣成為世仇,觀察目前兩岸民間某種程度的相互輕視,相互仇視的發展,一旦兩岸之間擦槍走火,即有可能釀成長期性的悲劇,這是兩岸關係在本質上第三個變化。

第四、台灣問題在中共領導階層的決策優先順序的調整:中國大陸自七○年代末以來一直是以大陸自身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作為中共的國家目標來奮鬥,其他一切的事務都不是長期的、戰略的優先任務,然而今年「三二○」的結果,使得中共政權對「台獨」的警惕大幅提升,特別是民進黨準備在2006年修憲,2008年完成獨立建國的說法,中共當局一直解讀為「台獨時間表」,因此「反獨」的任務突然提上日程,逼使中共新一代領導人必須將「反獨」的政策列為中共政權至關重要的核心利益中,比較優先的任務,是以有中共的信息顯示中共「五一七聲明」中的七項主張是由胡錦濤總書記親自修訂的條文,中共的人民網也開始天天都有台灣的消息,特別是對台灣挑釁大陸言論、分裂的政策作為方面的報導,相較以往有明顯的增加。顯而易見台灣問題在大陸已受到空前的重視,此一結果,一方面使台灣問題的優先順序已經改變,一方面中共官方也在大陸蓄積未來可能以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時的社會基礎。換言之,大陸當局已經開始認真而踏實地準備「和平統一」以外的統一手段,甚至放出「不辦奧運」也要「反對分裂」的警語,足見「反獨」工作在中共的高層領導心中的重要性。

以上四種變化,充分說明了台灣「三二○」的結果,造成對傳統兩岸關係本質的挑戰,上述的變化使得兩岸關係變得更加敏感、更加脆弱,這就要求我們在反省兩岸關係,既要有所堅持,也必須有變更、調整,否則兩岸關係未來的前途就不可能是「兩岸統一」,而是「大陸統一台灣」。果如此自然不是和平而武力,因此中共若真正表示不放棄和平,完成國家統一任務的話,武力的威脅對「反獨」有意義,對統一可能無助益,在統一的部分必須有一些政治作為,才能開創新的和平統一的契機。

二、建立「一中」原則的保護帶:

中共當局目前在兩岸關係論述上,一切以「一中」原則為核心,因此「一中」原則對中共政權而言,就是一個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問題,所謂「敏感性」是指政權在某一議題上對外界挑釁時的反應時間,一般而言,反應時間快慢與敏感度成正比,所謂「脆弱性」是指國家在此議題上所付的代價,一般而言支付代價的大小與脆弱度成正比,按此理解,我們可以說「一中」原則,對中共政權而言是高度敏感的問題,對中國而言是極端脆弱的議題,所以中共政權一再聲稱不惜任何代價也要維護「一中」原則,然而在台灣問題上,其結果是「一中」原則一方面是國家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也是中共政權致命的弱點,因此也就提供了其他國家利用此一弱點的機會,而且只要利用得當,其結果對他們的國家而言,總是利大於弊,例如世界上許多小國的外交作為,美國的對華政策,幾乎無一不是如此,這就使得中共當局必須在對外事務不管是經濟或是政治都要多付出維護「一中」原則的政治成本,當然台灣也是同樣為了反「一中」原則而不得不付出更加嚴重的代價,從此一意義上說,兩岸目前的「一中」原則之爭就是一種巨大的內耗。然而對任何一個國家和政權而言,長期地受到單一議題的困擾,而一直無法解決,甚至變成自己的弱點一再受人訛詐,必然不是理性和健康的表現,解困之道不外是放棄政策或是想出對策,前者如柯林頓上台之初,將最惠國待遇與中國大陸人權改善議題掛勾,最終證明是不可行,結果柯林頓就宣佈脫鉤,中共的「一中」原則一如前述不僅是政權的敏感性議題,也是中國國家的脆弱性議題,自然不能以柯林頓的做法來相比,因而只能選擇「想出對策」,對策不外在於降低「一中」原則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例如「一中」原則的三段論解釋的變遷,從要求台灣對「一中」原則的政權承認轉而為國家承認,也就是最明顯的範例,為了降低敏感性我們可以在「一中」原則的外圍建立起一層保護帶來降低「一中」原則受到挑戰時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建立保護帶的方式可以從時間上設定一個暫時的框架協議,以便提供現狀一個法律性質的保障,也可以從空間上利用其他的言辭來包裝「一中原則」,以便雙方可以不否認此一原則的神聖性,依此思考,從時間意義的角度來看,中共政權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所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倡議,便是一個時間保護帶,來維護主權的做法,其他為美方學者「中程協議」的建議,在時間上加以調整成為合理的時間,建立在「一中」原則時間策略的保護帶,如果中共政權對「中程協議」有看法,也可以提中共自身認可的名詞或方案來暫時性在現況的基礎上解決彼此因「一中」原則而出現的情緒性對抗,如將「中程協議」的名詞修改成「現狀暫行協議」,從空間意義的角度來看,不外是將「一中」原則以具體化方式去體現,在做法上如中共前副總理錢其琛在「三通」議題上提「兩岸航線」,或許未來我們可以強調兩岸關係是非國際關係,或是「一中」框架下的准國際關係,或是中國與中國人的政治關係等,另外,如大陸學者建議「在歷次兩岸兩會的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的對話、協商和談判,一旦兩岸在「一中」原則達到某種暫時性的協議,則是為「一中」原則建立起新的保護帶,雙方才有可能停止內耗式的內爭,當然兩岸關係在本質上轉變的情況下,此一工作並不容易,然而從長遠來看中共為了和平,為了抓住戰略機遇,必須在「一中」原則上更精確地思考各種表述的模式,使「一中」原則成為各方自願參加維護的原則,更開放的表述,以便降低其敏感性和脆弱性。台灣為了生存、為了發展,更必須面對「一中」原則和作好時間妥協心理的準備,否則便沒有和平的機會,至於在作法上不妨設想召開民間會議的方式來形成共識。這就是所謂「堅持原則、解放思想」的意思,「一中」原則的堅持不能妨害到執行的彈性,反之,在解放思想的活潑思考下不能沒有指導原則。

三、超前理解、體會台灣:

有關體會台灣的問題主要前題不是因為大陸不理解,而是理解之後仍然依大陸的思維來制定政策,沒有讓台灣人民感到理解的內容,這裡包括了在用語和態度各各方面,不過這些仍是技巧,主要在於不在體會台灣人民的心境和想法,有關這一部份必須從兩個角度來認識,一個是從世界往何處去,當然他們作這個課題研究不是為了預測標準答案,而為了理解趨勢,把握了大的趨勢,就可能研究在未來趨勢中中國的位置。依據此一定位再來處理台灣問題,自然就能掌握先機、掌握主動,而不會永遠受台灣政局和美國利益的局限。換言之,大陸的學者希望以未來學的知識來解決現實的台灣問題,以戰略的佈局來解決台灣問題,事實上,大陸社會目前的知識信息十分發達、也十分迅速,在新知識方面,幾乎是和全世界是同步的,加上大陸的人才和人力,因此翻譯新書也很快速,這就使得大陸一般知識份子有可能跨越文字的障礙,吸收新思潮、新思想,由於許多人追求新思想、研究新趨勢,因此,對未來趨勢的理解也有充分的依據,在此情況下,對未來的掌握也比較準確,以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趨勢而言,大陸學者對未來的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的走向早已有了不少的學者,這就可以將現在和未來劃出努力的直線,縮短奮鬥的時間,從捷徑去搶佔未來,利用未來解決現在。二是從微觀來吃透(北京俚語,徹底理解之意)台灣,為了真正理解台灣,必須較長時期在台灣居住和觀察,深入台灣的農村和都市,廣泛傾聽台灣民眾的心聲,這才能真正瞭解台灣人民的想法、看法,在此基礎上來制訂對台政策,強化對台宣傳,改善對台工作才是真正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換言之,對台政策必須建立在理解台灣人民的基礎上,而理解不能只聽他人轉述,不能只是依靠他人的報告,而必須自己有感性經驗,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因此在對台工作上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這樣從大趨勢來看,大陸就能走在世界的趨勢之先自我建設,掌握全局,認清方向,自然不會受制於人,不為外人左右,而能進退有序,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是真正立足台灣人民來思考兩岸,這樣的對台政策就能胸有定見,則不會受限於戰役的成敗。這就是從「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角度,促成和平統一的大業。當然上述作為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基礎前提之上,即中共當局「反台獨」戰役不失敗,而以目前中國大陸的實力在「反台獨」的戰爭中,不可能在法理上和事實上失敗,因為在目前的國際結構中,「台獨」所挑戰戰略的是地區的平衡狀態,也是中國大陸不能容忍的底線,因此「台獨」只是一種內在化的成就,而不可能有外顯的效果,是以如果中共以阻止台獨為目的,則只能以武力威脅;如果以制約、約束台獨為目的則外交的努力就有可能,然而事實上由於外在的約束和武力威脅和不斷的人員兩岸交流經貿互賴的結果,也將使得台獨內在化的成果也均受到限制,這些便是「反台獨」的有力保護,而「反台獨」的成功,就是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則一旦軟實力得以提升,則中共「和平統一」的政治目標就不是幻想。

四、結論:

中共必須認識到「統一」總是必須付出代價,才能有真正的收穫,「武力統一」和「和平統一」都必須付出代價,「武力統一」所付出的代價是毀滅、是仇恨,依此代價所得的台灣在經濟是負債的、在社會上是充滿敵對的、在政治上是長期不穩的、在財政上是必須不斷投入、輸血的台灣,所以武力統一必須是延後了中國大陸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反之,若能爭取以和平統一為手段,則可以真正創造性的發揮「一國兩制」的精神,開啟真正互補的兩岸格局,所以說「和平統一」所付出的代價則是一種再生性的代價,是資源也是資產。看起來北京在前一階段作了對台政策的反省,現在又開始認真地對「和平統一」政策進行深入的分析,一旦研究有了積累,則中共反獨工作和統一政策都將超越原本的民族主義情緒性的基礎,也超出海洋戰略需要的思維,而是結合未來趨勢的作為,面對這樣的「軟實力」,我們的6108億軍購會有效嗎?

2004年7月22日初稿2004年7月26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