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北高選舉

兼論國民黨的「本土化」


十二月九日,北高兩市選後的結果,與社會期望落差甚大,國民黨開票後的自我評估也不符社會要求,於是各種檢討之聲雀起,黨主席馬英九當然只能「天下之惡,皆歸之」的概括承受,甚至輿論認為將影響馬英九○八年的總統之路。因此,我們也不能不「馬後炮」一番。

在民進黨包括陳水扁本人弊案連連之際,甚至引起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紅衫軍」抗議示威,民進黨選舉的「大氣候」可謂跌到谷底。選前的各種民調,民進黨的北高兩市均不看好。

但是,北高兩市民進黨的候選人卻是一時之選,謝長廷和陳菊都是自黨外運動以來久經沙場的驃駻戰將,民進黨是以「小氣候」的人選彌補弊案連連的「大氣候」。「大氣候」雖對國民黨有利,但反觀國民黨北市市長候選人郝龍斌,是營養學者出身,在新黨「大地一聲雷」時當過趙少康的「票桶」,當選過一次立法委員,怎麼當選的恐怕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後來雖當過環保署長、紅十字會秘書長都跟選舉無關,在選戰的戰場上雖非「菜鳥」,也只能算是「新秀」。郝龍斌當過綠朝的環保署長,在近幾年的選舉中也未曾為藍軍建立什麼戰功,尤其是為了選台北市長才重回國民黨獲得初選勝利而提名的,又如何能使藍營心服,且又有宋楚瑜的制肘,叫藍營選民難以投票。

所以,郝龍斌對謝長廷之戰,不能與四年前馬英九對李應元之戰相比,而只能與八年前馬英九對陳水扁之戰相比。謝長廷在「大氣候」跌到谷底之時,守住了台北市綠軍的基本盤;郝龍斌則是在「大氣候」形勢大好之際,未能大力突破藍軍的基本盤;但加上宋楚瑜的得票數,台北市的藍綠之比仍為六:四。幸好藍軍選民棄保成功,一旦宋楚瑜的票衝上百分之十二,國民黨就連台北市也要失守了。

北市一戰呈顯了藍軍的二個問題:一是藍營的政客缺乏大局觀和團結,老是上演分裂的戲碼;一是藍軍的選民已從幾次分裂投票而失敗的教訓中學會了棄保。另外,也顯示了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和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不同,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造成分裂而敗選,但在馬英九領導下,藍軍候選人雖分裂,但連宋楚瑜的老師傅「封刀之作」也不能撼動藍軍選民的團結,而棄保成功,有驚無險。

高雄市的藍綠基本盤當是五比五,而綠軍稍勝一籌。但在「大氣候」惡劣的情況下,推出陳菊為候選人。

陳菊早年追隨黨外前輩郭雨新投入台灣民主運動,在黨外編聯會時代,一直帶著一群年輕的黨外義工從事社運,與呂秀蓮、陳婉真、蘇慶黎並稱為黨外「四女寇」,是「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屬「新潮流系」。陳水扁入主台北市後,陳菊被延攬為勞工局長,其職位一直與社運有關,最後的職務為勞委會主委。陳菊一向吃苦耐勞,一直是替人抬轎,是民進黨內的甘草,每次選舉都是她擔任大型造勢晚會的主持人,民進黨能有今日江山,少不了陳菊的赫赫戰功。

在陳水扁和高雄市政府弊案連連的情形下,陳菊的競選文宣主軸是「公道」,她以自己的一生向重情義的高雄選民訴求還她一個「公道」。

反觀國民黨的高雄市長提名人黃俊英,出身學者和專技官僚,曾任吳敦義高雄市長的副市長,現任義守大學副校長,性格保守,奉公守法,平實清廉,但缺乏爆發力,沒有煽動的感染力,並非群眾運動領袖型人物。四年前參選高雄市長敗在謝長廷手下。

黃俊英由於形象清廉平實,在貪腐成風的政治氣氛裡,民調一直領先,但由於陳菊的個人魅力,民調很快就被追了上來。老實說,黃俊英彬彬有禮中規中矩的選舉方式,實在無以抵抗陳菊個人魅力的攻勢,再加上民進黨選舉的「步數」,終於在最後選舉結束後那晚上的「走路工」「奧步」下,以一千一百一十四票飲恨。

以個人魅力而言,黃俊英在這次選舉中已經盡力了,實非戰之罪也。但以「大氣候」和只有百分之六七‧三五的投票率而言,只差一千多票,該贏而未贏,黃俊英的競選團隊和國民黨的輔選,就不能不檢討了。雖黃俊英已提請重新驗票和當選無效的訴訟,但法律如何尚不得而知。

首先是國民黨的地方派系未能成功整合。高雄市的傳統地方派系首屬陳田錨家族的陳派,與黃俊英在黨內初選的對手黃昭順即屬陳派;另有王玉雲的王派,雖王派已在財務上破產,但人脈應猶存;再次還有朱安雄、吳德美的朱派,雖亦因案通緝而沒落,但在高雄市議會仍佔有一席之地。地方派系雖屬落後的政治型態,但卻有一定的動員能力,將派系轉換為政黨化,這當是國民黨今後改革要努力的重點。失去地方派系的動員,國民黨在地方上的基層就空虛了。歷來國民黨是以地方派系的組織對抗民進黨群眾運動的攻勢,未能整合派系力量,以組織戰擅長的國民黨即無用武之地。

其次是選舉團隊的封閉和保守,選前,民調領先之時,以為在「大氣候」下「躺著等當選」就可以了,並深怕有別人插手選務,搶了勝選的功勞,不但排斥北部的名嘴和立委下去助選,並且也排斥在地的親民黨為黃俊英助選,選舉本是得道多助、海納百川,那裡有拒人於千里的道理。所以,有媒體指出,是因為競選團隊中有人等著勝選要當官,而怕有人插入「分官」。這麼封閉保守的競選團隊理應即時受到中央輔選主管的糾正,但中央卻又要「尊重」候選人。

其三,這次選舉和歷次相同,又是缺乏論述,沒有論述何來宣傳,沒有宣傳如何說服選民,沒有被說服的選民又選票從何而來?論述是論述核心價值和中心思想,沒有核心價值和中心思想,只能在一些次要問題上打擦邊球。陳水扁到高雄助選,喊一句要「台灣的高雄」還是「中國的高雄」,國民黨的價值思想就全垮了,又只能「拿香隨拜」。就只會怕深藍,怕太中國,怕反台獨,深怕引起民進黨選民的反彈,深怕被民進黨攻訐。

若「中國」是可以攻訐的負面價值,「中國國民黨」難道不是「中國」的政黨嗎?那麼「中國國民黨」豈不永遠是必須被攻訐的政黨?又「中華民國」難道不是「中國」的國號嗎?「中國」的「中華民國」豈不也永遠是被攻訐的對象嗎?為了不被攻訐,豈不就必須要消滅中華民國,解散中國國民黨嗎?那中國國民黨還在高雄提名選市長幹嘛?

沒有論述,致使國民黨高雄的選戰,攻不能轉化對手選民的認同;守不能激勵自己基本盤的熱情而踴躍投票,以致投票率只有六成七。

國民黨高雄敗選之後,沉潛了一段時間的黨內「本土化」之聲又起。但如果本土化就一定是反「中國」或去「中國」的話,除了把「中國國民黨」改為「台灣國民黨」,和把「中華民國」改為「台灣共和國」外,實在也沒有別的辦法。但即使改了,民進黨就會承認國民黨也「本土化」了嗎?

若「本土化」就是要消滅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那麼國民黨員要捍衛的黨和國家又何在?

國民黨內所言「本土化」或即李登輝路線,李登輝路線則有幾項內容:(1)台灣史觀皇民化;(2)台灣人民分裂化;(3)台灣意識沙文化;(4)台灣政治黑金化;(5)台灣外交美日化;(6)兩岸關係兩國化。

李登輝肯定日本殖民是「最有良心的統治」,日本軍隊鎮壓了「土匪」,台灣人才能安居樂業。台灣文明來自後籐新平的傳播,台灣農民的嘉南大圳來自八田與一,台灣精神就是日本遺留在台灣的武士道。若日本殖民統治是「最有良心的統治」,台灣精神就是日本武士道,試問中國國民黨領導抗戰,光復台灣,豈不是毀壞台灣的「最有良心的統治」。國民黨何止是「外來政權」,根本就是迫害台灣人民的罪惡政權和罪惡的政黨,是一個應予消滅的邪惡政治勢力。試問一些國民黨內堅持「本土化」的「本土派」是要以「本土化」振興國民黨,還是要消滅國民黨?

兩岸關係兩國化,即李登輝的「兩國論」,即台獨。但李登輝說是「向不可能挑戰」,陳水扁也說「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李登輝和陳水扁都說不可能、做不到,難道現在國民黨內的「本土派」就有可能做得到嗎?

我們不必一一批駁李登輝的「本土化」,在李登輝的「本土化」領導下,難道國民黨的下場不是分裂而失去政權嗎?大家還記得嗎?李登輝被趕下台,逐出國民黨後才承認他是騙國民黨的,國民黨「傻乎」。難道國民黨還想分裂,還想死無葬身之地嗎?

我們贊成國民黨要有「本土論述」,但絕不是李登輝的「本土路線」。台灣真正的本土就是中國,除了原住民外,我們的祖先來自中國,我們的文化來自中國,我們的語言風俗來自中國;我們說的是中國話,流的是中國血,過的是中國年,信的是中國教。

事實勝於雄辯,真理終必克服謊言。但國民黨若不能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和中心思想,就不能建立自己真正的「本土論述」,不能有真正的「本土論述」,則李登輝的「本土路線」即有其空間,有其欺騙性。中國國民黨不能捍衛真正台灣本土的中國,這才是馬英九○八年總統之路最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