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平崛起到和諧世界

中共外交政策解析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從和平崛起到和諧世界)


這十幾年來的中國,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愈到中天愈顯光芒。猶如「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佳麗,一旦稍事打扮,走出閨門,果然萬方驚艷。

改革開放十幾二十年以後,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上升,軍事實力隨著水漲船高,參與國際事務也越來越活躍。但也因此,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與疑慮,此一情況對中國的持續發展形成威脅,使中共不得不思索有以破解。

一 國家實力與外交政策

中共外交政策從1989年到本世紀初,都遵循鄧小平的指示:「韜光養晦」、「絕不當頭」。這個政策形成於蘇東坡浪潮洶湧襲來之時,當時中共正經歷「六四天安門」事件,國際上交相指責,完全孤立。處在這股極不友善的洪流中,鄧小平提出「沈著應付」、「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等主張,也是不得不爾的作法。換言之,「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本來就只是過渡時期的過渡政策,一旦內外環境改變,政策當然也需要調整。

90年代後期,中共憑藉其經濟的快速發展,低調的外交作為,逐步走出「天安門陰影」。但是世紀之交,由於南斯拉夫炸館與南海撞機等事件,使中美兩國外交關係陷落谷底,中共國際處境艱險。所幸峰迴路轉,九一一事件使美國轉移了外交焦點,兩國關係得以緩和。這以後美國忙於反恐,陷身阿富汗、伊拉克等泥淖,乏力牽制中共,後者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即使中共還想延續「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外交政策,但「天生麗質難自棄」,國際社會也期待其更為積極,成為名實相符的「負責任的夥伴」,此一政策因之面臨檢討。

回顧國際關係史,一旦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上升到某一個強度,她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力也就隨之上升,這一趨勢自然而然,不是自我壓抑,或外力阻擋就可以擋得住的。以19世紀60與70年代為例,結束內戰之後的美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統一後的德國,國力隨著經濟實力大幅上升,直接挑戰了原來的經濟大國英法,成為後來國際關係發展的決定者。

檢驗中國目前的實力,只要從下列排序中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象。中國目前外匯存底已經超過一兆美元,為世界第一。在能源消費上,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對外貿易已經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與德國。經濟實力次於美國、德國、日本,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在軍費支出上,也只落後美國及日本,位居第三。更突出的是,中國一改過去二十年來一直是聯合國糧食受援國的地位,2005年一舉超越加拿大與日本,成為排名第三的糧食給援國,僅次於美國與歐盟。

一個有這樣實力的大國,即使自己仍想延續低調自保的外交路線,恐怕也會有外力將其推向台前。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建國以後長期採取中立、孤立的外交路線,一次與二次世界大戰時也都不想介入,但最後還是被拖下水。二戰之後當然就更被推向台前。目前中國也面臨這樣的狀況。

二 和諧外交政策的形成

胡錦濤全面掌權之後,為因應國際情況的改變,中國實力的上升,美歐日等國對中國發展的疑慮,極思在外交政策理論上建立新的論述,以破解西方的「中國威脅論」及「中國崩潰論」。因此,從上個世紀九○年代末期起,中共中央黨校的學者就開始苦思對策,其中代表性人物為鄭必堅。集思廣益之下,「和平崛起」成為中共新的外交政策。

2003年11月,鄭必堅在海南博鰲論壇年會的演講,正式談到「和平崛起」,緊接著,胡錦濤在同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110週年誕辰的談話中,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堅持和平崛起」,算是給這個政策定了調。「和平崛起」政策的重心在闡述:中國依其自己的國情與選擇的道路致力發展,中國發展需要和平的外在環境,中國並不希望跟其它國家發生衝突,其發展不僅不會對世界有害,而且大大有利。

只是「和平崛起」的說法仍然不能化解國際上對「中國威脅」的疑慮,尤其是英譯rise,給人負面想法的空間。所以很快的,2004年以後這個說法逐漸淡出,被「和平發展」所取代。其實,「崛起」也好,「發展」也好,都不很中國,不如用「復興」較為恰當,英譯可以用renaissance,既降低了威脅性,外國人也容易懂。中國衰敗了將近兩百年,「中華復興」、「和平復興」誰曰不宜?

中共認為,中國按照自己的國情,走自己的「和平發展」路,絕不會對世界構成威脅。相反的,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要和平的繁榮自己,更希望能和平的繁榮世界,建構一個持久和平的「和諧世界」。這個論點胡錦濤在2005年4月雅加達亞非峰會,及同年9月聯合國成立60週年元首會議中兩度提及。至此這個建構「和諧世界」的「和諧外交」政策,終於拍板定案。

從另一個層面看,中共在外交上以「和平發展」為主軸所推動的「和諧外交」政策,實際上是和內政上所推動的「和諧社會」配套而行。「和諧社會」旨在解決因為經濟發展,所衍生出來的國內諸般經濟與社會問題,「和諧外交」則旨在化解因為經濟發展,綜合國力上升所帶來的國際焦慮與國際敵意。兩者都旨在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內外環境,有利於中共抓住這個「機遇期」,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穩定前進。

三 和諧外交的內涵

中共正在起草「和諧外交白皮書」,在這一白皮書揭曉以前,我們當然不知道其內容為何,但是從過去三年中共官員與學者所釋出的訊息按圖索驥,大約可以摸索出幾項中共對「和諧外交」的論述。

一、中共對其現階段的國際處境與國際地位相當滿意,不僅無意於推翻現存國際體制,且盡其全力融入此一體制。現存體制的若干有待改善補強之處,如聯合國的改革,國際新政治經濟秩序的催生,當然要在國際社會成員國平等協商,相互尊重,達成共識才能進行。不同於其他強權崛起時的作為(如十九世紀統一後的德國挑戰維也納體制,構建新的同盟體系;二戰之後的德國義大利日本挑戰凡爾賽體制,發動侵略戰爭),發展中的中國是一個「滿足的國家」。中國既無意另起爐灶,一手策劃建造國際新秩序,也無追求霸權的企圖。中國所衷心企求者,就是維持一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讓中國可以持續的發展,謀求解決因為發展而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問題。

二、中國的「和諧外交」以遵守國際法自我期許。就吾人瞭解,實際上自1955年萬隆會議以來,「和平共存五原則」就是中共所標揭的外交指導方針,「和諧外交」不過是此一指導方針新的表述。這五個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中共新推出的「和諧外交」,就是將它重新包裝,奉其為處理國際關係的準則。此一作為實際上凸顯了中國有別於美國獨霸、不尊重國際法的作風,對於中共改善與鄰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有重大正面影響。這種作法是以「王道」凸顯「霸道」,標揭一個完全不同於美國價值的中國軟實力。

三、積極方面,「和諧外交」旨在追求建構一個持久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國際社會如同國內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發展落差大,貧富嚴重不均的社會,早晚會有問題。做為國際社會成員,中國一定會善盡其國際義務。有這種認知,所以中共對比較落後的開發中國家一向不吝於援助,中共在2005年曾經大手筆的減免了44個國家,188億人民幣的債務。今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論壇」中,中共又宣佈免除非洲國家的債務100億美元,另外再外加援助100億美元。國際社會對中國此舉大加讚賞者有之,疑懼莫名者也有之。

四、透過「和諧外交」,中共致力於做一個「負責任的夥伴」。以前那種「絕不當頭」,「獨善其身」的自我設限,現在已經不合時宜。在國際期許下,走向「兼善天下」是時勢所趨。所以無論是協調「朝核六方會談」,解決中東以黎衝突,討論伊朗核子問題,派遣部隊參與聯合國在各地的維和行動,中共都表現得相當積極,可以看出中共願意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更有進者,中共參與國際事務一貫嚴守著國際法的分際,與美國那種片面、強加、不顧聯合國反對、藐視國際法的「單邊主義」作為,形成強烈的對照。

四 從實踐檢驗「和諧外交」

誠如前文所指出,中共推動「和諧外交」目的在營造外在環境的和平安定,有利於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為達成此一目標,最近幾年中共的外交工作重點在下述幾方面。

第一,是持續改善並深化與鄰國的關係。譬如,針對東協等國,中共推行「三鄰」政策,即睦鄰、安鄰、富鄰。在此一政策下,中共與東盟的對話迄今已經進行了15年,中共與東盟之自由貿易協定已於2005年7月1日生效,並預期於2010年完成。中共並在2002年與東盟國家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降低東盟國家對中共在南沙群島領土紛爭立場上的疑慮。針對與中國有邊界糾紛的,如俄國,雙方已經將4400公里長的邊界完全釐清。與印度,也透過訪問與協定,改善雙邊經貿關係,為解決領土糾紛暖身。即使與日本在東海劃界與釣魚台列嶼歸屬上,立場南轅北轍,但中共也低調協商,不想傷了和氣。

第二,努力融入國際社會,適應國際秩序。在經貿關係上,中共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於全球化的經濟貿易關係適應得很好。入世五年之後,國際媒體認為,雖然中國和歐盟、美國在系列貿易問題上發生激烈摩擦,但中國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推手。在國際政治上,中共外交更為成熟,不再是一味唱反調。無論是對於北韓的核子試爆,或者是對於伊朗核武,中共雖然仍然謹守著對這些國家一貫的政策與立場,但也適當的配合美國及英法德等國,做出一些非原則性的讓步,讓聯合國安理會能通過一些場面上的譴責或制裁決議,而不致於在實質上傷害到這些國家。至於國際政治中的另一熱點「反恐」,中共與西方配合得也不錯。巧合的是在911事件發生前三個月,中共領導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也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成為反恐的先鋒。

第三,全方位拓展與第三世界的關係,並有所回饋。中共發展與第三世界的關係動機很多,一來中共長年與第三世界國家關係友好,有必要持續深化鞏固。二是為了尋求並確保支撐國內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資源,特別是石油。三是透過援助,在相互尊重,互不干涉等原則下,爭取這些國家的向心,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四是展現自身經驗,提供給這些國家一個不同於西方所推薦的發展模式。五是圍堵台獨,就是所謂的涉台外交。在此一取向下,中共外交觸角伸向拉丁美洲,使美國繃緊了神經,認為中共挖牆角。伸向亞洲各國,使美日深感她們在此地區的影響力受到威脅。伸向非洲,又讓這個地區的前殖民國家吃味不已。但是中共和這些發展中國家經貿關係的深化,對這些國家的大筆經援,都受到後者的熱烈歡迎,吃味的西方國家無力傚法或加碼,就無法多說。

第四,積極參與多邊國際活動。中共對於國際組織較前更為重視,無論是對於聯合國的改革、維和、秘書長的改選,中共都積極參與。對於全球性國際組織,諸如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更為重視。今年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共推出自己的人選陳馮富珍,角逐世界衛生組織的秘書長,獲得當選。由於這是一個功能取向的國際組織,政治色彩低,加上中共擁有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所以其推薦的候選人能脫穎而出。中共這一次勝選,相信一定會增加中共問鼎其他功能性組織首長的信心,但也引起許多國家,如日本的羨嫉。至於區域國際組織,中共更為活躍,無論是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東盟等中共都全力投入,並發揮積極的影響力。

五 中共影響下的國際新秩序

在重塑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當下,中共的「和諧外交」將發揮可觀的影響力。西方,特別是美國對此一趨勢憂心重重,但卻無法抑制。中國的影響力何由而來?答案是她的軟實力。

國際外交觀察家一致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中國的軟實力已經不知不覺的滲透到世界各處。何謂軟實力?雖然不容易界定,但是大體說來就是一種吸引他人追隨模仿的力量。它可能源出於一國的文化、發展模式、成就、處世態度。

中國之所以受到世人的關注,經濟崛起當然是個原因。在穿中國衣服,玩中國玩具,用中國各種低廉產品,吃中國食物之後,你不可能不受中國影響。但這只是表象。深層的思考會引人試著探索:中國經濟何以能在短短的四分之一世紀打拚後如此飛躍發展?何以照著西方提供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進步有限,甚至於還在原地打轉?

在拉美與亞非,許多國家(如阿根廷、印尼)採取了盛行於上個世紀90年代被稱為「華盛頓共識」的西方發展模式,走上私有化、自由化和透明化的經濟發展道路,而實踐結果卻顯示存在嚴重問題。

2004年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北京共識》。此篇論文將「中國模式」定義為:努力、創新、實驗;捍衛國家利益;循序漸進等。認為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有別於西方發展模式的新路。而一度盛行的「華盛頓共識」,正悄悄的被稱謂「北京共識」的中國模式所取代。

中國的發展經驗是一種現身說法,主要指出:各國有各國不同的國情,照抄西方發展模式可能東施效顰。中國模式重要的地方在於:創新、實驗、循序漸進、而且必須符合自己的國情。

中共對國際關係的影響當然不止於經濟。「和諧外交」對發展中國家的賣點是「春雨潤物細無聲」。在標榜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國際法原則下,其他國家不僅不覺得被脅迫必須採取什麼路線,什麼模式,而且覺得高度被尊重。中共從不像美國那樣,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強加於別國,強行推銷自己的政治體制。中共提供經援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訴諸武力解決爭端。這種態度使許多國家認為,中國的軟實力似乎比美國更有「吸引力」。

中國對國際關係會有多大的影響力,只要看看最近絡繹於途,奔赴北京或其他中國城市的各國政要就可以略知一二。重要領袖除俄國總統普丁、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到訪之外,中國今年還舉行了多個重要的大型國際會議,如「上海合作組織年會」、「中國—東盟峰會」、「中非論壇」,這幾個會議聚集了70個左右的國家元首。另外部長級的會議,如22國的「中阿部長級合作論壇」等會議的舉行就更不在話下。

中國已經融入國際社會,但西方對其仍有要求與不滿,「和諧外交」能否逐步化解西方國家對她的疑慮或敵意,有待觀察。但是中國既已崛起,西方,特別是美國還是要做一些心理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