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月」 廣建經貿橋樑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由於2006年12月9日台灣北高兩市要選舉市長,從10月下旬起選戰益發白熱化,長年毫無政績的民進黨政府更是將「不辦正事,只會選舉,抹黑中國」的特質發揮到極致,全副精力拿跟國務機要費不同性質的市長特支費打擊馬英九,替陳水扁與吳淑珍辯護,訴諸統獨意識形態,使出總統府和陳水扁搬到高雄之類的競選花招騙選票,務求在高雄市保住政權,最後繼「319槍擊案」,再度炮製「走路工」的經典之作,騙到剛好足以贏過黃俊英的選票,民進黨氣勢驟生,洋洋得意。

那段時間,全台的電視、報紙整天就圍繞著陳水扁、吳淑珍、謝長廷、陳致中夫婦、陳菊、馬英九、王建民等人反覆打轉,台灣島以外好像沒什麼事似的!

當然,台灣當局率領其支持者如駝鳥般無視於外界的一切,外面的世界還是會按照自己的動力、規律在轉動。陳水扁政權以「去中國」為能事,那就來比較看看對岸的中國大陸領導人同一期間在做什麼。而且這裡必須講出來,許多台灣嗤之以鼻、不肯面對的事實,日本方面可是高度重視,急得不得了呢。

日本媒體稱(06年)11月為中國的「外交月」。從10月30日在廣西南寧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東協(ASEAN)商務與投資峰會,揭開了「外交月」的序幕,200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雅加達舉行的亞非高峰會議上強調「希望和亞洲、非洲建立新型的戰略夥伴關係」,這次的「外交月」等於是將之具體化,外交時程集中和這兩個地區互動。

在與ASEAN國家的領袖會議上,胡錦濤呼籲樹立軍事交流等安全保障方面的框架,也表示為消除區域內的貧富差距,願意提供巨額的資金援助。11月4-5日北京召開「中非合作論壇」峰會;11月中旬胡錦濤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舉辦地點河內為舞台,展開活躍地領導人外交,19日經過跟中國、越南一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寮國(寮國),和寮國國家主席朱馬利會晤(此前朱馬利於同年6月曾訪問中國);20日至26日續訪印度、巴基斯坦。

中非:資源和經援外交奏功

2006年是中國與非洲(埃及)開啟外交關係的50週年,北京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非洲53個國家中,有48個國家的元首或元首級人物與會(人數超過3000)──中國歷史上不曾有的外交大事。北京並邀請和台灣有外交關係的馬拉威、甘比亞等五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

會議期間,中國宣佈2009年對非洲國家的經濟援助規模要比2006年增加一倍,中國企業設立支援投資非洲的50億美元基金,其強化合作的政策大都在資源和能源領域。亦即,拿經濟援助做工具以確保天然資源的戰略。中國近年對非洲最貧窮的31國,免除了109億美元的債務;就非洲的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也派出4000多名人員,可說對非洲投入了很多「金錢和人力」,努力加強關係。

非洲是占聯合國四分之一會員國的大票倉。2005年中國的對外援助,非洲佔了一半以上,而中國自非洲進口的原油在3800萬噸以上,占總進口量的三成多。日美歐國家經常酸溜溜地說,中國對非洲部分國家的獨裁、人權等內政完全不予置啄,這樣「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援助策略迄今頗具效果。

日本看中國和非洲的關係,可以擁有豐富石油和鑽石的安哥拉為例,日本認為,中國這些年快速接近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第二大石油產國安哥拉(產量僅次於奈及利亞),將剩餘勞力(大部分是內陸省份的人員)大量送往安哥拉,在當地工作的中國職工超過10萬。安哥拉1975年獨立之後就一直在打內戰,到02年才結束。承包復興、建設工程的中國企業,自大陸帶來勞力、人才、資材。

04年中國決定對安哥拉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06年6月總理溫家寶前往安哥拉訪問,又追加了20億美元的融資,使得總額達到40億美元,安哥拉則以17年的石油供應抵付,如果參照國際石油市場現況,中國因此獲得很有利(廉價)的契約,國家本來就應該節省公帑,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多的利益,不是嗎?況且,確保能源對中國是生存發展的關鍵問題,但日本和美歐國家一樣,就是要出言批評。

據點設在美國的國際人權組織04年指出,安哥拉1997-2002年的原油收入當中,有42億美元流向不明;世銀、國際貨幣基金會遂以「確保透明性」作為提供支援的條件。相對的,中國楬櫫「不干涉內政」,進行無條件的融資。06年上半年起,安哥拉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中國第一的進口原油對手國。05年底,安哥拉每日石油生產量即達到140萬桶,出口對像第一是美國,第二是中國。很奇怪的是,日本媒體竟選擇批評進口量排名第二的中國,而不批評居首位的美國,這算是什麼標準呢?

06年10月時,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翟雋曾說「(中國)從非洲進口的原油量,不及某個西方大國的三分之一(指美國)」,這是事實,然而,日美等國仍雞蛋裡挑骨頭,說中國是「沒有原則」的援助外交。

日本批評中國援助非洲,漠視當地政府「(壓制)人權」的作為,然而,反過來說,中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又有何不對?難道日本的支援、經援既有附帶條件,也有要影響政治的意味?日本過去對非洲也有長年的援助,累積了不少成績,但日本方面覺得,中國的動作必定會搖撼日本之前的佈局,日本想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夢想,也賴說是中國策動非洲國家而受阻的。

中越「兄弟」之誼勝過日本利誘

11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趁著去河內參加亞太經貿合作會議(APEC)的機會,與越南共產黨總書記農德孟會談,雙方再度確認了兩黨全面合作的關係。

該會談達成了政治互相信賴,兩黨擴大交流、合作的共識;經濟方面也協定互惠合作。農德孟06年4月在黨大會獲選連任總書記後,8月首次出國訪問就去北京和胡錦濤會談,公開稱兩黨關係是「兄弟」。同樣的領導人在三個月之內,兩度確認相同的路線,可見兩黨皆在營造「蜜月」關係。

近年日本投入巨額經濟援助(ODA)、推動企業投資,以拉攏越南牽制中國,目前看來,此一計策並未得逞。原本日本以為,06年6月上任、被認為是「親中派」的總理阮晉勇10月第一次出訪,即到東京和安倍見面,10日19月同意兩國開始談判經濟合作協定(EPA),或可算是扳回一城,但胡錦濤再度訪越,且從1965年美軍登陸的峴港為起點,頗有特殊的政治意味──美國用軍隊大炮,中國用和平互利的經濟。

06年11月7日越南獲得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認,從07年起成為WTO會員國,其經濟發展模式皆倣傚中國。

中印:化對立為戰略合作夥伴

中國與印度同時崛起是國際問題上最重要的變化之一。

2006年11月21日,間隔了10年,胡錦濤以中國元首的身份再度訪問印度(上一次是1996年江澤民訪印),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辛格會談,雙方同意全面發展戰略合作關係,進行包括民生用核子領域在內很廣範圍的合作。兩個加起來約有25億人口又快速崛起的大國,藉著相互協調,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

會談後的記者會上,兩位領導人允諾核能合作之外,還定下06年估計約2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到2010年要增加到400億美元的目標。答應元首級會談常態化,簽署保護投資、相互增設新總領事館等相關13份協定文件。

印度是擁有核武而未加入防止核武擴散條約(NPT)的國家,中國繼美國之後和印度簽核能合作,既降低了NPT體制的機能,也象徵著打破了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南亞對立的傳統結構。

即使是較有爭議的中印領土問題,彼此都同意以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朝盡快解決的方向努力。雙方同意在金融、能源、資訊、科學技術、農業等各領域加深合作,一連串的協定皆歸結在共同宣言裡面。中印合計佔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二,兩國的崛起,經濟、資源等皆是國際社會矚目的問題,擔心兩國會為取得資源而激烈競爭,但胡錦濤表示「開發中大國的兩國關係有全球的意義」,強調選擇合作發展的道路,辛格總理亦說「兩國會在能源安全、維持亞洲的和平與安全上做出貢獻」。共同宣言中宣示「兩國不是競爭者而是夥伴」。

印度和越南類似,是日本認定「極可牽制中國的夥伴」,頻頻以彼此「具有自由、民主等共同價值觀」的藉口加以拉攏,但印度強調,對中國不採取「圍堵」、「敵視」的政策。而印度當局對現階段的日印經貿成績也不太滿意,05年日印貿易額比04年增加21%,卻只有62億余美元,中日間則超過1752億美元,也就是說,日印間的貿易額只有中日間的二十八分之一。定期飛機航班亦只有中日的六十分之一,差距相當大。印度希望成長最迅速的IT(資訊技術)、醫藥品之類「高知識集中產業」可以跟日本建立互補關係,然而,印度出口到日本的商品項目,傳統的寶石飾品類、海產、鐵礦石等比重依舊很高,日印的投資、貿易水準可說仍然甚低。12月上旬,辛格總理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抱怨說「日本對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關係付出關心,而印度和韓國、中國的貿易也比日本多」。

12月13-16日印度總理辛格訪日,雖然日印同意展開談判EPA,建構戰略的全球夥伴關係,但整體來看,緊密度並未超過中印關係。不難看出,如果日本太明顯的利用印度來打「牽制中國牌」,恐怕非但達不到目的,還會招惹印度的不快。

中巴:鞏固並深化傳統友誼

11月24日,胡錦濤在伊斯蘭馬巴德和巴基斯坦總統穆薩拉夫會談,跟對印度的情形一樣,隔了10年,中國元首再度訪問巴國。稍早的11中旬,兩國領導人已在北京基本上同意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等,擬在經濟、貿易、軍事等各領域加強關係。

會談後的記者會,中巴兩國領導人就商貿方面,從05年43億美元的貿易額,立下今後五年擴大到150億美元的方針。這次領導人會談,還締結了合資事業、投資的協定,在經濟、貿易方面,巴基斯坦將更向中國傾斜發展。

軍事領域,中國的航空相關企業和巴基斯坦空軍,於胡穆會談的當天,協定共同開發搭載了長距離雷達的空中管制警戒系統(AWACS)。中國已經提供巴國一座核能電廠,另外一座正在興建,胡錦濤表示「今後會持續核能合作」。

以上所述的都是中國「外交月」期間做出的成績,可是由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和緬甸、俄羅斯的關係進展,日本等國家也很吃味。

中緬:打通中國西南出入印度洋的通道

長期受西方抵制的緬甸,只有中國伸出援手。緬甸政府計畫在帝拉瓦設工業區,成立第一個經濟特區。儘管軍政府遭受來自歐美的經濟制裁,但獲得了中國的全面支持,準備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踏出邁向工業化的第一步。

帝拉瓦位於仰光南邊10公里處。新加坡曾在這裡做過整建,現在則被放置,整理過的約20平方公里土地,還是什麼都沒有。該特區將以中國經濟的起點──廣東深圳為模式,為了引進外資和取得技術移轉,只歡迎出口導向的外資企業。

緬甸是農業國家,根據2004年的統計,其出口天然瓦斯、豆類等只不過1,263萬多美元。每個人一個月的勞力成本僅30美元,雖然很便宜,但不透明且偏離實際很遠的匯率、善變的貿易政策、常停電等,日本和歐美製造業都望而卻步,只有在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陸公司不計較這麼多,而勇於到緬甸投資。

緬甸會設立特區,據說中國曾強力勸說,緬甸總理索溫05年開始斡旋推動經濟特區,06年2月,索溫前往中國訪問的時候,溫家寶總理允諾「為了實現帝拉瓦特區,會繼續提供援助」,事實上,目前帝拉瓦的整建是中國企業在做的,用地很多也都預定給中國企業使用。緬甸軍政府領導人──國家和平發展評議會主席丹瑞一度擔憂中國的影響力過度擴張,因而並未立刻在開發法案上簽名。可是,軍政府面對歐美要求民主化和經濟制裁的壓力,自然很感謝中國不干預內政而進行援助。對中國來說,緬甸具有人事費低廉、靠近印度和東南亞市場的優點。

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工籐年博指出,中國繼水壩等大規模開發援助、確保安達曼海天然氣的權益之後,再進軍帝拉瓦,也有「考量到從中國內陸出印度洋這地政學上重要的因素」。

中俄:邊境可能誕生新經濟圈

在日本的眼裡,政治和中國持續「蜜月」的,還有俄羅斯。中俄兩國曾經發生武力衝突等象徵對立的東部邊界地區,經濟關係正快速強化,中國東北的勞力、資本、消費財和俄國遠東西伯利亞豐富的天然資源結合,當地居民期待能誕生新的經濟圈。

人口約5萬、接近中俄邊境的城市綏芬河,06年8月,大型商業展示中心開幕了,裡面可容納1800家店舖,這即將會成為中俄邊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方有1.53平方公里、俄方是3平方公里,是一不需要簽證即可出入的區域,總投資額約100億人民幣,是一具有購物、貿易、觀光、娛樂等機能的設施,每年可吸引50萬俄羅斯人藉著購物觀光造訪該地,預估2010年全部完成時會有20-25億美元的商業規模。現今這個邊境城鎮街道上到處充滿著「創造北方深圳」的口號,和俄羅斯市場相關的物流中心、汽車零件市場等的建設正處於尖峰期。

中俄擴大邊境經濟,直接獲得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國總統普京背後的支持。中俄04年畫定了東邊的國界線,普京說「達成了對過去的清算」,此後雙方就快速拉進距離,不光是經濟合作,05年還在遠東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猶如在政治蜜月。

除了綏芬河,黑河市和黑龍江對岸的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也要設立經濟開發區。另外,將曾經是衝突地點、已畫好國界線的黑瞎子島做成自由貿易區的計畫,也出慢慢浮出檯面。

對確保資源視為關鍵問題的中國,強化邊界經濟是很重要的戰略目標。黑河市已開始鋪設進口俄羅斯剩餘電力的大規模輸送電線,也有以黑河市的大陸企業為主體,在俄國對岸興建煉製東西伯利亞所產原油的煉油廠這樣的計畫。

黑龍江省人口3,820萬人,是一個農民平均所得僅及上海居民六分之一的貧困地區,擴大邊境貿易,可帶動農村經濟,因此備受期待。

俄國遠東的東西伯利亞,蘊藏著石油、天然瓦斯、金等豐富的天然資源,但酷寒的生活造成勞力不足是最大的瓶頸。據估計,當地至少可容納100萬外國勞工,從中國輸入消費財,不僅可改變生活條件,中國還可以對建設、農業、林業進行勞務輸出。俄羅斯遠東地區,正式獲得工作證的外國勞工,大約八成是中國人。

簡言之,中國大陸「外交月」一連串主動出擊,加上對緬、俄關係的進展,就是在國際間大舉、廣泛地建構政治和經貿橋樑,以利於本身穩定、和平的發展,日本媒體儘管想方設法挑剔,卻也不得不承認日本政府「慢半拍」。更妙的是,安倍政權9月下旬登場以來,內政表現不佳,在民調大幅下滑中,由「政冷」回暖的中日關係竟成了安倍政權暫時唯一能端得出來的成績。換言之,中日外交目前也算是不錯的了。

最後,還是回過頭來看看當下的台灣,領導人在高亢的、煽情的「愛台灣」、「護衛本土政權」口號下,怠惰了多少、多久海外經貿工作?一場台北、高雄市長選舉,執政黨是成功困鎖住了台灣人民的視野,但這個代價,不會影響領導人在官邸吃香喝辣、數禮券、買鑽戒的樂趣,日後承擔苦果的,大概還是台灣人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