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險渡 馬失前蹄

評北高選舉與台灣政局走向

耿榮水
(長城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北高市長選舉在一片煙硝火花與驚歎連連聲中宣告結束,為二○○六年紛擾的政局劃下句點,也為二○○八年的總統大選揭開幃幕,台灣政局未來走向卻陷入混沌不明,詭譎難測的形勢中。

三點意外與不解之處

此次選舉之所以驚歎連連,主要在以下三處:

其一,民進黨在弊案連連、形象跌入谷底之際,竟還能守住高雄市長寶座,台北市也還能得到四成選民的支持,究竟有什麼秘訣?代表什麼意義?

其二,國民黨馬英九自就任黨主席以來,可謂兢兢業業,有為有守,去(二○○五)年底縣市長三合一選舉大勝,人氣鼎沸,此番全力輔選,乘勝追擊,卻未能如願,以平盤收場,是否意味馬主席光環不再?

其三,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錯估形勢,強行參選,落選本在意料之中,得票卻僅百分之四,選敗之餘,宣告退出台灣政壇,震撼朝野,孰令為之?孰令致之?亦是一大懸念。

關於第一點,一般的看法是民進黨一貫善於選舉,懂得宣傳造勢,在北藍南綠格局未變之下,任何人都很難打破這先天的形勢。筆者對此論點雖表認同,但只能同意一半,確切的說,除了先天的格局因素,還有後天的人為因素,包括候選人本身條件和臨場選戰策略運用,都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以高雄市為例,民進黨若非提名陳菊,則黃俊英必勝,若台北市不提謝長廷,得票率必不及四成,亦即民進黨首先是提對了人,其次是選戰策略運用成功,才有如此出人意表的戰果,後天的因素遠超過先天的條件,這才是此次選舉最值得重視之處。

陳菊個人條件遠勝黃俊英,這是許多人公認的事實。陳菊是美麗島事件的受刑人,長期致力於台灣民主運動,在民進黨內輩份甚高,資歷也最完整,特別是她曾任高雄市社會局長,與高雄地方基層建立深厚關係,她善長群眾運動,是民進黨少數傑出的政見會主持人選,其爆發力之強與掌握群眾心理的恰到好處,在台灣朝野大型群眾聚會場合,可說無出其右者,她的「女身男魄」草莽行事風格,十分符合高雄市選民胃口。相較之下,黃俊英的拙於言詞,中產白領階級出身,與外在斯文溫弱形象,恰與陳菊形成強烈對比,兩人對壘,未戰勝負已顯出端倪,難怪在選前半個多月,國民黨文傳會主委黃玉振即私下向筆者坦言:若不是馬主席全力輔選,黃俊英早就可以宣告敗選了!

陳菊的勝出還在於她的善於包容與選戰策略運用成功。陳菊原屬新潮流系,卻不分流派爭取到民進黨內各大山頭支持,包括弊案連連、形象全毀的陳哲男之子陳其邁,她也敢聘為競選總幹事,甚至第一家庭遭起訴後,她也歡迎阿扁南下為其站台,民進黨其他四大天王更不在話下,她的兼容並蓄與虛懷若谷作風,令人印象深刻;反觀黃俊英陣營,卻是圈子越劃越小,且自以為勝券在握,對外來協助、自動輔選者都戴著有色眼光,唯恐也來搶功分一杯羹,其雞腸鼠肚有若是。至於選戰策略之雜亂無章,對危機處理之應變無方,更是不堪聞問。當筆者在電視上看到黃俊英競選團隊以「高雄啟動,全民進場」為主軸口號,質疑其不知所云時,國民黨中央高層文宣負責人竟也抱怨說:「這是他們文宣教授團的決定,我們中央也插不上手!」筆者除徒乎負負外,實也幫不上什麼忙。

當然,僅以一千餘票飲恨,除怪罪人謀不臧外,毋乃天意乎?

謝長廷逆境中力爭上游

如果陳菊是此次選舉的第一贏家,則謝長廷無疑是第二贏家,原先各界對謝參選台北市長並未看好,除了台北市是藍軍大本營外,謝自年初卸任行政院長後,已無政治資源可供運用,謝系立委也未能形成氣候,他被徵召參選市長,民調一直未能突破兩成,因此一般認為他能維持上次李應元參選市長所獲的三成五選票就不算輸了,不意竟達到四成一的高得票率,跌破眾人眼鏡,可謂雖敗猶榮,開票當晚支持群眾甚至以「選總統」來表達對謝的支持與敬意,謝的政治行情也因這次漂亮一仗而水漲船高,在四大天王的競逐中明顯居於領先地位。

謝長廷此役最堪重視者是他以有限的資源,獲取了最大的可能戰果,更以鴨子划水的低調戰術,穩住了民進黨在台北市的基本盤,他的成功,也是個人條件的充分發揮。外界似乎忽略了他除了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外,還曾參選過兩屆市議員、三屆立委,在台北市擁有相當的群眾基礎。另外,謝在九四年禮讓給阿扁選台北市長,造就了阿扁一路發的政治好運,台北市綠營支持者在內心深處對謝有一份歉疚感,尤其謝在競選過程中,一直婉謝阿扁上台助選,刻意與阿扁保持距離,既與貪腐政權切割,也維持了他的自主和尊嚴,這在綠營政治人物中是極為罕見的,即使是蘇貞昌都很難做到。他的力爭上游,表現了相當的堅韌性格,敢於與阿扁平起平坐,尤其凸顯了他的領袖風範,因此有人頗看好他在二○○八年的黨內競選優勢,「謝蘇配」的機會並不小於「蘇謝配」。唯目前筆者尚不敢預估誰會脫穎而出,畢竟距大選尚有一年多,何況呂秀蓮也虎視眈眈,不甘雌伏,不到最後一刻,勝負實難分曉。

本次選舉另一個各界議論的話題是: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光環是否已褪色?否則何以在如此絕佳的大好機會中,竟無法徹底將綠軍擊潰,甚至台北市郝龍斌的得票率都不盡理想!

關於這些疑慮,筆者也認為是合理的質疑,以上次縣市長三合一選舉為例:馬英九光環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包括基隆的許財利,宜蘭的林國華,苗栗的劉政鴻,彰化的卓伯源和嘉義市的黃敏惠,都是在馬強大的光環下高票當選,也是馬英九聲望的高峰階段。這次選舉前夕突然爆發市長特別費風暴,使馬的「神格」驟降為「人格」,加上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律理論,使馬英九光環不再,也就不足為奇了。

馬英九政績蔭及郝龍斌

唯若據此全盤否定馬英九光環的作用,甚至以省籍意識來攻擊馬英九的本土性不足而變為「排馬」的理論基礎,就很難引起共鳴,也不符合藍軍的共同利益。以此次選舉為例,前面述及高市選情最後完全靠馬英九在獨撐,黃俊英早非陳菊對手,在台北市部份,馬市長八年政績餘蔭也分享了郝龍斌,在全市十個行政區中,除了士林、大同兩區外,其餘八個區郝都領先謝,尤其素有綠營大票倉之稱的萬華區,郝竟也能勝過謝,十分不可思議,印證馬在地方基層經營很扎實。郝得票率不理想,除了整體投票率偏低外,郝在藍軍內部整合不盡成功,消極抵制大有人在,初次投入市長選舉,未有政績表現,市政藍圖規劃也多大而無當。凡此種種郝都要負起責任,若將之歸咎於馬光環不再,實未盡公允。

至於馬欠缺本土的指控,這也是欲加之罪,試問黃俊英在高雄市住了三、四十年,又曾擔任過中山大學教授、院長、高雄市副市長,現在則是義守大學副校長,應該夠本土了吧,何以仍不敵空降的宜蘭人陳菊呢?何能歸咎馬英九?馬若因不夠本土而影響選情,則又何以能在上次黨主席選舉中大勝本土的王金平呢?就算黨內選舉不足取,放眼藍營內部,又有誰的聲望足以超越馬英九代表泛藍參選二○○八年總統大選?可以說,以本土性不足作為排馬的藉口,不只是親痛仇快,更暴露藍軍「勇於內鬥,怯於外戰」的性格弱點。

筆者倒認為藍軍目前存有兩大隱憂:

一是選舉戰將不足,特別是缺乏長期培養的計劃,以致有人才斷層之虞,全黨目前僅有馬英九是唯一天王,馬之後則乏善可陳,後繼無人。

二是危機應變能力不足,特別是馬主席幕僚群太弱,身邊親信同質性太高,無法因應各種突如其來的挑戰,高雄市走路工事件即為一例。

解決之道還是看馬英九,當務之急是先要整頓黨務工作,積極吸收各方人才,延攬各界菁英,千萬不要讓中央黨部成為台北市府馬團隊卸任後的酬庸退輔中心。馬也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必為此灰心喪志,更不可為屬下護短而剛愎自用。三國時代曹操之所以能成霸業就在於他的善於延攬各方俊傑,文臣武將之盛為蜀、吳所不及,袁紹從十八路討伐董卓義軍盟主淪落到官渡之敗,就在於他的性格局限:「多謀少決,外寬內忌」,馬豈能不戒慎恐懼?

宋楚瑜仍活在台灣省長時代

宋楚瑜在台北市敗選本是意料中事,但得票僅五萬多則令人頗感錯愕,原因除了藍軍支持者自動發揮棄保作用外,可能更大因素是無法接受宋參選的正當性,即使宋一再打省長牌,強調老師傅重出江湖,主動要為台北市民服務,仍無法獲得泛藍群眾的認同。實則自馬英九崛起後,宋在泛藍陣營中已無立足之地,筆者也曾為文勸他應仿當年髯客遇李世民而退出中原逐鹿的佳話,希望他能知所進退,不要做無謂的戀棧或爭鬥,可惜宋仍執迷不誤,強行參選,終而有此慘敗,其所造成之淒涼結局可說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宋楚瑜黯然退出政壇,足給台灣政治人物一大警惕。宋最大毛病是一直活在台灣省長時代,須知他在省府的政績貢獻和各方欠他的恩惠已在二○○○年總統大選時還他一個人情了,四年後和連戰搭配已顯示連的寬大包容,而宋仍不知足,兩年後仍企圖挾市長選舉來威脅馬英九,機關算盡反誤了自己政治前途,宋的由盛而衰,雖說天意難違,實亦人為之過也,惜哉!

扁舟險渡 馬失前蹄

北高市長選舉雖僅是地方性的局部選舉,卻仍測出了未來兩年的台灣政治風向。總的說來民進黨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仍能守住高雄市,實屬難能可貴,阿扁藉由這次險勝,暫時解除了他的政治危機,而民進黨內爭則正剛剛開始,必須要到今(二○○七)年下半年才見分曉,屆時的合縱連橫、爾虞我詐,必令人看得眼花撩亂。相對於綠營的混沌不明,藍營則顯得較為明朗化,馬英九雖有前蹄之失,泛藍共主地位未動搖,王金平及其策士雖仍不死心,恐也難有見縫插針的機會,本土之爭是冷飯熱炒,並無新意,對馬亦非致命之擊,但馬欲贏得二○○八年大選勝利,仍應廣開言路,延攬各方豪傑之士,共圖大業,若改革無方,仍只知自戀自負,庶幾無可寄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