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兩市選舉結果出籠,不少人認為馬英九人格特質及領導風格過度溫和軟弱,導致高雄該贏未贏,「北藍南綠」結構未能打破。
國民黨內本土派立委則認為民進黨操作本土意識奏效,讓綠營選民認定阿扁、民進黨就算再髒,「再壞嘛是自己的囝仔」;國民黨不能再迴避討論本土的存在,應思考如何創造具包容力的「本土新價值」。
一時之間,馬英九的外省籍再度被大量炒作,王金平也說出「國民黨2008不會只有一人參選」。所幸有媒體洞見「此刻搶著要批馬奪權的,並非改革派或中生代,竟是國民黨內最必須為過往黑金問題負責的舊勢力。」並質疑國民黨內檢討選舉結果,「究竟是引領改革者出頭,還是讓反改革勢力找到了見縫插針的機會?」
坦白說,國民黨內部這種倡議本土價值的老生常談,絕非藍營2008勝選之道。2004年連宋敗選,除兩顆子彈,也敗在缺乏中心思想及核心價值,在選戰中,一旦被人戴紅帽子,就只好與民進黨「拿香對拜」、「拚本土」。敗選後,輿論一再提醒國民黨應生聚教訓,即早建立一套符合國民黨理念,又能顧全台灣整體利益的思想及價值。兩年多來,國民黨曾有太多可以扭轉台灣民意的良機,卻未把握,現眼看歷史即將重演,令人感慨萬千!
2005年春天連戰的「破冰之旅」曾使國民黨支持度創下新高,也使「反台獨、要和平、不要戰爭」成為當時的主流民意,只是國民黨除於今年分別在北京、海南召開兩岸經貿論壇,似乎並未提出有前瞻性、突破性的兩岸政策主張。2005年底「三合一選舉」,國民黨不僅大勝,「馬英九現象」的風起雲湧、氣勢如虹,更讓人相信「優質政治」終於可望取代紛擾台灣已久的「族群政治」。誰能料到僅僅一年後,馬英九的光環就逐漸消褪?馬英九雖努力讓國民黨與台灣本土、歷史連結,國民黨卻依然被批評為「外來政權」;國民黨百分之八十以上黨員為本省籍,卻仍遭人質疑其本土性格。依此看來,國民黨要想爭本土的神主牌,絕非易事。
平心而論,百分之十三的外省選票,絕不足以讓外省第二代的郝龍斌當選。不可否認,省籍甚至族群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十九年的操弄下,的確是外省候選人的罩門,但在全民反貪腐,民進黨不但不求改革,反而操作本土意識之際,藍營若還把省籍、本不本土當成唯一的標準,豈不成了複製族群矛盾的共犯結構?
再說,要選本土派或獨派,誰又選得過「正牌的」民進黨?本省籍的黃俊英,不就是落敗在正牌的獨派手下?2008年前,只要蘇貞昌或謝長廷說「我不是陳水扁」、「我太太不是吳淑珍」,不又是好漢一條嗎?
儘管民調一再顯示民意支持維持現狀,但除今年舉家自殺人數逐月增加,靈鷲山佛教教團最新民調也顯示,台灣民眾憂心政治、經濟和治安,近七成對社會不滿意,而「混亂」和「貪婪」是最能代表台灣社會精神的前兩名名詞。
藍營責怪民進黨執政無能加貪腐,但藍營又給了民眾什麼樣的願景?就連馬英九本人,他雖承認「九二共識」,也提出「兩年內三通直航」,但他的「反共不反中」、「尊重台獨選項」等「務實」、「中道」主張,雖號稱可望爭取到中間選民,卻已先使深藍和統派大失所望,甚至在北高選舉中放棄投票(以台北為例,市長選舉投票率僅64.52%,創下民選市長以來最低的投票率,再從謝長廷得票超過四成來看,大概有不少泛藍選民放棄投票。這其中雖不乏對候選人不滿意者,但亦有對馬英九有意見者。)
縱然馬英九光環在消褪中,但不容否認,馬至今仍是藍營中最有希望終結「綠色惡政」,創造兩岸關係機遇期之人。因此,吾人還是期待已卸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能勇敢地正面迎戰,加緊腳步,建立一套不同於綠營的嶄新論述,徹底顛覆錯亂的「本土價值」,為自己重新贏得選民的支持,也為久陷困局中的台灣找到一條出路。◆
社論
中國崛起和復興
2006澳門會議
馬英九與北高選舉
兩岸關係與經濟
釣魚台與台灣史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