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台北市長、第十屆台北市議員選舉結果,根據北市選委會發佈之選舉資料,本屆市長選舉部分,選舉人數為2,008,434人、投票人數為1,295,790人,總計全市投票率,市長選舉為64.52%,市議員選舉為64.54%,較上屆選舉明顯偏低。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資料,2002年第三屆台北市長選舉、第九屆市議員選舉,總計全市投票率,市長選舉為70.61%,市議員選舉為70.65%。(中央社2006.12.09)若將此次選舉視為清廉與貪腐的戰爭或馬英九與陳水扁的信任投票頗有討論空間。在市長選舉之光環下市議員之個人條件對選舉之結果究有多少影響亦頗存疑。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總統大選,投票率約為八成二,2004年的總統大選投票率也為八成以上,選民的激情是否自此不再?雖不同選舉無法類比,但同樣之台北市長與市議員之選舉亦明顯投票率降低。是基於何等的議題焦點考量或政黨考量或候選人考量導致有較之前為多的選民不去投票,值得深思。
第十屆北市議員選舉結果,除國民、民進兩黨外,親民黨在第十屆市議員選舉席次僅存兩席,得票率自第九屆17.61%降為第十屆6.98%;綠黨、中國民眾黨及無黨團結聯盟第十屆只獲得5994票,得票率0.47%,與第九屆9.09%的得票率所差甚遠。台聯這次共獲得65197票,得票率為5.12%,較第九屆3.71%的得票率成長,並獲得兩席議員席位;新黨第十屆得票率雖然驟降3.17%,但所提名的四位市議員候選人全部當選。(中央社2006.12.09)市長選舉結果,泛藍的郝龍斌與宋楚瑜合計則較上屆掉6.15%,謝長廷在北市長選舉的得票率較上次選舉增加5%。(自由電子報2006.12.10)
第十屆北市議員選舉結果,國民黨得票數為555,480票,在各黨中得票率成長幅度最大,達11.65%;民進黨得票數為391,674票,其與台聯得票率分別成長2.23%、1.41%;親民黨得票率下降10.63%;無黨籍及其他政黨得票率從第九屆9.09%,下降為0.47%。(中央社2006.12.09)
以各黨提名當選率而言,本屆市議員參選人共103人,應選52席,國民黨提名27席,當選24席;民進黨提名24席,當選18席;親民黨提名8席,當選兩席;台聯提名6席,當選兩席;新黨四席,當選四席;綠黨提名兩席,無人當選,無黨籍及其他共32人參選,兩人當選。而在這次選戰中,民進黨的謝系人馬,大獲全勝。(中華日報2006.12.09)
雖然宋楚瑜選前已言明此次選舉為其封刀之作,復以刻意操作之馬宋會等相關議題,以及選前謝長廷經由反操作手段拉抬宋之聲勢,使宋在選舉過程中塑造了持續不斷之議題,但顯然對泛藍的基本盤而言並無法鬆動。至於台聯的選戰,李登輝幾乎是全程缺席,因倒扁與否使李登輝與台聯黨團保持距離,後因台聯黨中央開除市長候選人周玉蔻,候選人炮口居然史無前例的對準自己之政黨,致使選戰結果更加一敗塗地。
台灣社會過去所經常使用進行動員之高度意試識型態的統獨爭議及以本土化為主要特徵的族群情感,是否能一再動員選票,屢試不爽?至少觀諸此次的台北市選舉顯有疑議。但選後第三黨之生存空間已蕩然無存,明年立委單一選區兩票制選後,零合賽局之現像會愈趨明顯,第三黨之生存空間可預見益形萎縮,形象牌之客觀理性之候選人愈無生存空間。
市長之選舉似為馬陳之信任選舉,某種意義上言,馬之超人氣的表現相當程度近似扁政府當年取得執政權之結構,迫切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政治清流的期待。雖然扁國務機要費與馬特支費吵的震天作響,甚至選舉投票前儘是馬特支費的問題,兩者結構雖顯然不同,但蘇貞昌的一句:「歷史之共業」估不論其動機為何?適時相當程度移轉了焦點。當年民進黨取得政權之反國民黨貪腐與打擊弊案;曾幾何時,國民黨以此反貪腐之訴求成為攻擊民進黨之靶心標的時,依然一樣奏效。台灣社會的普世要求之清廉價值依然在歷經政治人物操弄後,不但未見受創信心後之失望,反仍依然屹立不搖,仍為維繫社會走向發展之普世價值。但值得憂心的是國民黨若非馬當主席其體質究竟與清廉有關否?
在選戰期間,似乎操作成了兩黨貪腐與否、本土與否……之對扁馬的信任投票,市長及市議員選舉的所有市政政見議題,幾乎完全被吞噬了,朝野政黨的候選人,在各個天王光環下,幾乎全被提高選戰層次。嚴格說來此次選舉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一場中央格局的選戰,對實質之選戰而言,不但失其焦點,對政見而言更乏善可陳。但是否會成為日後類似選戰之模式,尚有待觀察。
台灣生存之經貿議題,國際大都會區之形成,在地化與全球化應如何結合與接軌?凡此種種在此次選舉中一如往常般地被口水湮沒了。也許在統獨定位未明之前的選舉要能真正落實民主國家正常的選舉文化,仍有很長之一段路途。◆
社論
中國崛起和復興
2006澳門會議
馬英九與北高選舉
兩岸關係與經濟
釣魚台與台灣史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