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念中國「十‧一」右釘鳩山「親中離美」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左念中國「十‧一」右釘鳩山「親中離美」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10月1日是大陸新中國建政60週年紀念,北京有多項包括閱兵的盛大活動,而國際間普遍預估,今(2009)年或明年中國的GDP就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經貿版圖大洗牌。而稍早之前,8月30日日本眾議院大選,日本亦政黨輪替,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下台,9月16日以民主黨鳩山由紀夫為首的新政府剛剛上路,值此中、日布新局之時,卻出現頗耐人尋味的現象,日本保守派媒體急切地針對兩個主角--中國和日本新政府,全方位的從軍經社會「檢討中國」、「挑中國的毛病」,另一方面,也對鳩山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友愛」中國,和美國保持距離的部分,連連提出「訓誡」和「呼籲」,從某個角度來看,批評中國和鳩山又正是一體的兩面。
一、全方位「檢討」新中國
「十‧一」前夕的9月30日起,保守日媒以「巨大中國」系列一連數天、數個專題報導中國的發展現況,內容充滿撩撥、批評、負面陳述的味道。
首先是提中國大型調查船8月上旬接近釣魚台的「日本領海」,從去(2008)年底中國調查船就「常駐」在「日本近海」,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增強了海軍軍力,也為了確保獲得資源,調查船就「常駐」東海,特別是天然氣田附近。如今和美國全面對決的顧慮稀薄了,中國開始認真「將友愛之海圈為自己的海域」。9月21日,鳩山首相在美國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說,要將東海變成「友愛之海」時,而實際情形竟是這樣--刻意挑撥鳩山新政府和中國的關係。又報導8月下旬,中國戰機飛越越南峴港海岸,並在南沙陸續增派新銳戰艦、海南島建「世界規模最大的潛水艇基地」;越南政府官員表示「現在中國是明顯的威脅」,因此要買6艘俄國軍艦。越南具有1974年、1988年在南海跟中國軍事衝突的經驗;越南外交部官員坦言「說不定無法避免會再衝突」。中國高揭「主權」,為了國家利益,拚命向前衝。講得振振有辭,然而,日本向聯合國申請大陸架資源權益,偷占台灣的便宜,又用數個榻榻米大的「沖之鳥礁」欲搶奪40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架資源,是不是胃口更大呢?
誇大中國要做「軍事超大國」
大陸在上海市崇明縣的長興島,闢建中國自行打造航空母艦的基地,今年4月,開始在大連改建舊蘇聯著手建造而未完成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等,日本都看在眼裡。「十‧一」閱兵新銳武器出籠,日方的反應更是複雜。日媒特別注意的是,洲際彈道飛彈、射程涵蓋整個美國的「東風31A」;短程飛彈「東風11」、「東風15」,中程飛彈「東風21」;可攜核子彈頭、射程1,500公里以上的巡弋飛彈「長劍10」,顯示大陸綜合核子戰力提升。
而中國自行研發、400公里內可追蹤60~100個目標的空中預警機(AWACS,空警2000),以及性能可與美制戰機F16匹敵的新銳輕型戰鬥機「殲10」、重型戰鬥機「殲11」等日本均流露憂心原本的優勢漸失。毛澤東時代「軍事優先 自立更生」以自行研發武器的路線沒變,此一新經濟大國,軍力也卯足勁追趕美國。
儘管大陸表示,閱兵的目的不是威嚇,而是在提高國家的自尊、自信和國防意識,日媒還是猶如抓到小辮子似的,強調這是「政府強化統治」、「對周邊國家升高威脅」、「向世界證明,加速擴軍」。說隔了10年中國又舉行閱兵,給國際社會「異質中國」的印象,要做「軍事超大國」的起點。
批解放軍「外剛內弱」
不過,也有雜誌翻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舊帳,指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是「共產黨的軍隊」,不是「人民的軍隊」,跟北韓朝鮮人民軍一樣,冠上「人民」兩字,卻與民眾拉開距離。基於北韓在西方媒體籠罩的國際社會及日本社會名聲不好,用北韓類比中國是日本媒體技巧抹黑中國一慣的伎倆。
然後論說,從天安門事件以來的這20年,中國光是公開的軍事費用就擴大22倍,又推動快速的裝備現代化,但根本上「非人民軍」的性格沒變;又謂大陸軍方內部高級幹部分成江澤民派、胡錦濤團派和習近平的太子黨派,繪聲繪影三派人事內鬥云云。結論是: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在「硬實力」上連連敗北,對歷史事實反省不足,所以胡錦濤只瞭解「硬實力」,欠缺作育「人的素質」的軟實力,那麼,一邊倒的只是強兵的「硬實力」就可以解決問題嗎?質疑解放軍到底有沒有實際作戰的本事,認為中國軍隊在現代化下是「外剛內弱」。
買不到稀土類礦產,開罵
由於中國稀土類礦產產量占世界的96.8%,這類混合能源車、手機等高科技產品不能缺少的礦產,到21世紀已晉陞為戰略物資。原本,日本幾乎全仰賴從中國進口,而中國近年減少出口,2008年11月將釹的出口關稅由10%提高為25%,抑製出口(自己用);生產混合能源車馬達所需的鏑,只有江西有開採,一旦禁止出口,日本會盡失在(油電)混合能源車的技術優越地位。日本很著急,於是酸溜溜地說「中國是一手握有龐大市場和稀土類礦產,又將手伸向尖端技術的巨型國家」。其實,這是國家經濟發展自然的趨勢,以前稀土類礦產的價格都由西方礦業托拉斯掌控,中國將此貴重資源像賣蔬菜般輸出,日本和西方國家長久以來趁中國經濟落後,享受中國稀土類礦產極廉價出口的好處,現在中國追上來,自己要用,日媒馬上沒好話,說「蘇聯曾因經濟戰失敗而崩潰,中國則想用經濟壓制世界」。
今年中國大陸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也有不小的潛力,稀土類礦產是電動(池)汽車的電池、馬達,以及手機鋰電池的關鍵材料,「中國這60年並沒有任何是世界矚目的產業技術。想用確立電池汽車等新技術的世界標準,以相稱其目標經濟霸權的大國地位,汽油汽車無法超越先進國家的中國,戰略上就想用新能源車發揮反攻的作用」。
諷刺漢族優越的「民族團結」
北京「十‧一」的節目中,有突顯「民族團結」,日媒便特別「提醒」新疆烏魯木齊7月發生「七‧五事件」、9月上旬發生針刺事件。石河子市63萬人口九成是漢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57萬人,九成是漢族,說漢族是擁有武力和經濟力的「開拓者」。全中國13億多的人口中,漢族占9成,還有56個少數民族,全屬於「中華民族」,但現實社會是「漢族本位」。
這少不了又扯到台灣。去年就職的馬英九總統在演說裡宣示,「兩岸人民都是中華民族」,並推動兩岸和解,今年6月馬英九又說台灣使用的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財產」,倡議大陸也用,編撰「中華大辭典」的編輯表示會並記大陸使用的簡體字。儘管李登輝、陳水扁兩位總統強調台灣「主權」,提高了「台灣意識」,但現今甚至獨派的領導人也說「很不爽快,沒辦法,我是漢族,也就是中華民族」,日媒酸「兩岸間確實存在著民族意識的聯繫」。日本對台灣、香港也是「中華民族」很感冒,尤其是台灣。
台北和北京的兩個故宮博物院從10月7日起至明年1月,舉行兩岸自1949年分裂以來首次的聯合文物展,此為台灣2008年5月國民黨馬英九政府上台之後, 快速推動緩和兩岸關係的象徵,怪不得日媒很注重這類動態的消息。
其他,日媒還為說:中國1994年開始有網路,短短15年,使用者即變成世界最多的33,800萬人,雖然網路比黨宣傳部指揮的報紙等現存媒體自由,但黨還是24小時遭到監視,也沒有比現今更嚴厲的監控,網路會使黨的資訊獨佔崩潰,黨的監控,關係著政府的穩定,因為「不允許違法的政治言論」,再自由也有限。中國共產黨「一黨獨裁,司法從屬於權力,公正幫助弱者的系統,沒有機能」、「審判是浪費」、「黨的權威」比法制重要--始終居中國政府、執政黨的對立面,這是不是在置啄他國的內政呢?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發展的條件和環境,進程、方式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日本本身也並非十全十美,否則,8月30日就不會發生政黨輪替了?不是嗎?
二、牽制首相、外相的外交
早在眾議院大選前,針對鳩山說要與美國建立「對等的同盟關係」,保守日媒就三番兩次「告誡」民主黨,全球「軍事上沒有跟美國對等的國家。美國的盟國,各個都在可能的範圍,拚命擔負國際安全的腳色」,指出民主黨「對等的同盟關係」的政策方針是不可能成立的。為維護「美日同盟」,替美國說話。
鳩山首相上任,確實積極倡議東亞共同體,但日媒論說「關鍵為對美關係」,因為東亞安全上有北韓、台灣兩大不穩定因素。在東亞,沒有美國,就無法應付這些重大的現實問題。言外之意,在拉攏美國,牽制影響力日益增強的中國。
「美日同盟」是一切外交前提
10月10日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北京會談,除了北韓問題、氣候暖化問題之外,鳩山又講了一些關於東亞共同體、和亞洲國家關係的話,《讀賣新聞》社論用幾近教訓的口吻質疑鳩山:鳩山外交的本質被人認為仍是「脫美入亞」吧!鳩山在北京三國領導人會談時說「此前過於依賴美國」、「儘管認為美日同盟很重要,但希望能樹立更重視亞洲的政策」。首相的意圖是想將自民黨政府外交「依賴美國」的印象,藉著政黨輪替,訴求變更外交姿態嗎?首相先前訪美,強調過「美日同盟是基礎」,但在北京的發言,就算以「認為美日同盟很重要」做前提,但首相的「東亞共同體」構想,一定會被解釋成外交重心要由美國移向亞洲。
日本積極擔綱、揮舞「東亞共同體」構想的旗幟,如給予美日同盟關係壞影響,那就本末倒置了。今後首相和外相應該盡努力說明拂拭美國的不安。日本外交的基礎,徹頭徹尾就是以「美日同盟」為主軸,因此,「重視亞洲」的前提也是「美日同盟」,為了不要招致誤解,盼首相反覆強調。--耳提面命首相、外相不要忽略美國,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
日媒的另一招是,屢屢轉載美報憂慮鳩山政府和美國保持距離的專欄,或美國日本通的發言,借用美國輿論「勸戒」鳩山。
批評中國和鳩山是一體的
9月11日《讀賣新聞》刊登了一則短短的消息說,根據英國公開的外交文件,1989年11月9日,存在28年的柏林圍牆倒塌,戰後分裂的東西德重歸統一,僅僅兩個月之後的1990年1月20日,當時的法國密特朗總統在巴黎愛麗榭宮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午餐會中傳達了此一憂慮:東西德統一的話「份量會比希特勒的德國更強,威脅著歐洲」,柴契爾夫人表示同意,1989年12月兩國領導人在法國史特拉斯堡會談時,密特朗亦曾說「(當時的德國總統)柯爾儘是惡用德國人的愛國心,完全不理解鄰近國家的顧慮」。
照此邏輯來探究日本保守派的想法,是不是要合理化日本對兩岸融合的疑慮?合理化日本對兩岸融合的阻擾?而當務之急,是在「十‧一」期間直接批評中國和打擊跟中國有友好跡象的日本新政府,拉攏中國四周的鄰國,加強日本民眾對中國不好的印象,炮製掣肘鳩山和中國友好的輿論,是不是呢?所以說,這是一體的兩面。◆
社論
國際與外交
諾貝爾和平獎
兩岸滄桑60年
教育問題
台灣事情
回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