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李群英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一、前 言

根據最近統計,在中國大陸的台商約160萬人,意味著台灣300多萬人在經濟上和大陸緊密相關;在台灣註冊的大陸配偶數約25萬人,也就是有近100萬的台灣人是兩岸共組家庭;若再加上每年赴大陸超過400萬人次的台灣遊客,每天大約有超過50萬的台灣人在大陸經商、工作或旅遊。

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實屬不易,雙方從當初的武力解放台灣以及反攻大陸兵戎相見到今天的和平發展新時期,已經度過了完整的一甲子。這之間兩岸經歷了「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發展」等若干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艱難跨越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胡錦濤主席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框架,開創兩岸關係的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制約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2008年5月以來,兩岸先後三次舉行協商談判,達成了九項協議和一項共識;兩岸全面雙向的「大三通」基本實現;今年5月兩岸最大規模的民間性交流活動「海峽論壇」首次舉辦,今年年底還將舉行第5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馬英九在今年5月就職週年記者會中自信地表示:「大陸政策方向正確」、「過去一年兩岸交流邁大步,多數民意認同:未來三年,兩岸交流會繼續往前走」。

儘管兩岸關係在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發生了歷史性轉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持續增強,但實際上目前兩岸各項交流的議題主要集中於低政治性、低敏感度的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由於面臨許多複雜的因素,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要由初級階段邁向更高階段,兩岸協商要由經濟議題邁向政治統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制約。

1.兩岸關係中固有矛盾及彼此對主權問題的堅持

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是兩岸關係中固有的三大矛盾之一,也是比較敏感的問題,兩岸為此爭鬥了半個世紀,期待在有限的時間裡要有大的突破難度不小。而兩岸目前的接觸與商談尚處於「先經濟」,還沒有真正步入「後政治」的協商,難以對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達成「一籃子解決方案」 ,從而影響兩岸在國際場合建立真正和平、和解的信心與機制。

而兩岸在主權問題的矛盾就更難解決了。比如,馬英九當局堅持「中華民國主權地位」及「台灣主體性」的立場,在去年9月,雖然放棄了過去一直堅持的入聯「爭取會員國」資格以及關於台灣參與名稱問題,但卻重點推動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其行為依然是變相地在推動「中華民國」主權的宣示活動。大陸對此是「堅決反對」,主張由「兩岸中國人協商解決」,雙方立場相去甚遠。

2.國際因素的影響

兩岸關係的發展始終受到美國的影響,六十年來美國的因素始終橫亙在兩岸之間。雖然1979年中美之間建立了外交關係,但台灣問題並沒有解決。美國除了遵守中美之間的三個公報外,還堅持《與台灣關係法》,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和關注台灣統一的方式問題。今天,美國對台灣的政策就是「不獨、不統、不武」,維持兩岸之間的現狀。美國試圖在兩岸關係中找到美台關係「進展」的藉口,亦即美國既可向台灣出售先進的武器裝備,同時又不影響美中關係。但台美關係之發展與兩岸關係之發展並非全然成正向關係。如果兩岸關係發展超過美國的容忍度,認為兩岸關係交往帶有「統合」性質,美國方面有可能採取阻止行動。因此,隨著兩岸關係的進展,比如兩岸涉及政治與軍事合作,美國可能會越來越成為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阻力。在美國某些親台保守人士看來,兩岸走得太快太近,可能會損及美國的國家利益。他們認為,馬英九當局過於專注兩岸事務,不夠重視對美關係,他們對兩岸可能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等對兩岸未來關係的影響很關注,據稱,美國某些共和黨議員已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感到憂慮,美眾議院「台灣聯機」(Taiwan-Line,台譯:「台灣連線」)共同主席之一的羅拉巴克2009年3月更是公開宣佈,由於馬英九當局過於「傾中」,因此他決定退出「台灣聯機」。這種觀感也多少會影響到馬英九時期的台美關係。

日本政府雖然沒有正式地對兩岸關係發展表達過相關的言論和立場,但從最近日本駐台代表的言行以及日本強化在台灣相臨海域的巡航部署,日本對兩岸的發展也非常焦慮。從最粗淺的戰略角度去看,美國政府和日本政府都不願看見兩岸關係太和諧,因為他們都把台灣作為防止中國大陸向太平洋滲透和擴張的屏障。

3.民進黨等「台獨」勢力的反對

這一年多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有重大突破,這種演變對於執政黨而言,是其重要政績,但對於在野黨而言則是巨大的壓力。在野黨擔心,這樣的發展會壓縮他們的政治空間,因此,在野黨一定會不斷製造事端,讓兩岸關係不會完全按執政黨的邏輯去發展。前一陣子,我們還看到民進黨籍縣市長紛紛赴大陸訪問,包括高雄市長陳菊赴北京行銷高雄世運,然而才短短幾個月,民進黨又開始挑釁大陸, 繼今年九月邀請達賴訪問台灣之後,又不顧台灣各界和社會輿論的反對,提出了不僅堅持要在高雄放映關於疆獨分子熱比婭的紀錄片,而且還提出邀請熱比婭訪問台灣的主張,製造兩岸關係緊張。

之所以民進黨要阻遏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一方面是為了選舉的需要,另一方面兩岸關係發展不符合「台獨」的利益。眾所周知,民進黨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政黨,這不僅在民進黨的黨綱中有明確規定,而且在其八年的執政中也一直在追求,在陳水扁主政時期,兩岸關係一步步走向緊張。而國民黨上台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的出現、兩岸三通的實現與未來和平發展前景的展現,顯示了兩岸無論是在經濟、文化、社會以及政治等各個方面,在未來可預見的若干年內,都有可能出現越來越密切的關係,這只會使民進黨所追求的「台灣獨立」的目標難以實現。兩岸關係越密切,「台獨」的可能性就越小,兩岸和平發展越持久,「台獨」的希望就越渺茫。這是民進黨等「台獨」勢力一再挑起兩岸事端的根本原因。

民進黨雖然已下台在野一年多,但在島內的活動空間與活動能量仍很大,在台灣社會依然是一支絕對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4.社會民意因素

台灣民眾的因素不能忽略,民眾的支持率對馬英九來說非常重要,他採取每項政策前不得不考慮選民的意見。這部分民意中新生代佔了絕大多數,屬於高薪高學位的「象牙塔人」。其多數對政治不敏感,不感興趣,較注重影響自身利益的經濟、社會環境。對大陸不是知之甚少,就是持有負面印象,這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相當不利。如何創新地做好這部分民意的工作值得深思。

三、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

綜觀當今世界,多極、「無極」也好,群雄並起也好,總之,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經歷「四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基辛格語)。體系變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美國實力地位及戰略影響力的相對下降。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崛起已成國際公認的「現實」。

未來四年對兩岸來說是重要戰略機遇期並有其歷史急迫感。一方面台灣新政府上台明顯主張傾向兩岸友好,這對兩岸而言是自李登輝時代以來絕無僅有的最佳狀態,由此兩岸交往的思維由對立與對抗轉變為和平與合作,彼此不再是猜忌與懷疑,而是建立互信。而美國目前限於自身的經濟危機當中,對於兩岸關係似乎也無力出手。雖然時機很好,但對兩岸來說前面的路還很艱難和漫長。

1.政治互信有待加強

信任是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基礎,是加強雙邊關係的重要因素。相互信任對發展兩岸關係極為重要。

兩岸政治互信機制的建構,不同於國家間的政治互信機制。國與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機制可能就是目的,而兩岸互信機制的建構可能只是工具,雙方可能更在意它所能提供的「程式利益」。建構兩岸政治互信機制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為兩岸軍事衝突的避免;第二階段為兩岸政治互信的確立;第三階段為兩岸和平安全機制的建立。隨著兩岸「大三通」的實現,第一階段兩岸軍事衝突的避免時期基本實現,目前正處於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時期,也就是兩岸政治互信的確立時期,「政治互信」已成為兩岸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標之一。就兩岸關係來說,什麼是政治互信或者說政治互信的主要內容是甚麼呢?那就是台灣承諾不搞「台獨」或「法理台獨」,也不搞「獨台」或「法理獨台」;大陸承諾不用武,不搞武力統一。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協議,藉以建立一種政治互信機制。

兩岸的信任目前還相對脆弱,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台灣「8.8水災」之後,大陸很快就向島內輸送善意,不僅成為捐款最多的境外機構,而且早於美國表示要出動先進的直升機待命救災,還把大量的活動板房及時地運到災區。然而,台灣對大陸的愛心表現出冷漠甚至干擾,不讓大陸救難人員進入災區;災民急需的活動板房抵台之後,卻謠傳甲醛超標而一度被棄之路邊;辦理大陸活動房組裝人員的入台手續拖拖拉拉;高金素梅接受國台辦2,000萬元救災善款之後,被稱「淪為統戰的樣板」;大陸6家衛視聯手義演賑災,島內媒體鮮有報導;大陸直升機待命救災,卻只能看著美國軍機在島內進進出出。

從表面看這似乎是由於民進黨反對而造成了上述的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但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台灣當局對大陸的不信任,而汶川大地震後,台灣22人的救援隊是所有救援隊中率先進入災區的,比照之下,這應該算是大陸對台灣表現出的兩岸情誼的一種信任表達。

這種現實情形總還是令人感到悲哀,正如法國最大的中文報紙《歐洲時報》9月2日發表評論文章所說,兩岸關係雖然自去年以來出現了重大轉折,但仍有脆弱的一面,兩岸間的深度互信仍需漫長時間、更需共同呵護,惟有如此,兩岸間才能禁得起各種衝擊,兩岸關係才能最終完成轉型。

2.大陸與台灣應合作走出金融危機

大陸與台灣的雙邊經貿關係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越來越重要,經貿關係已成為雙邊關係中重要的一部分,兩岸同胞的利益因經濟的因素越來越密切。1978年雙邊的進出口總額僅為0.5億美元,而且都是大陸對台轉口貿易,而到了去年兩岸的貿易進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達到1,292.2億美元,大陸現在已經成為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地區,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以及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第九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

在全球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兩岸如何攜手共渡難關,對於雙方這種互補、互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格局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兩岸的有識之士對於深化兩岸的經貿合作都有著強烈的緊迫感。深化兩岸經貿合作,是關係到兩岸的發展前途和人民利益的大事。

3.對於台灣參加國際組織問題應認真對待

對於台灣參加國際組織問題大陸需要認真對待,因為這是許多台灣民眾不願被國際社會「矮化」和「邊緣化」的一個訴求。對於這個問題,大陸方面已經積極回應了台灣民眾在擴大國際參與方面的願望,同意去年11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代表馬英九出席在秘魯召開的APEC非正式領導人會議;對於馬英九提出的「兩岸外交休兵」也予以積極配合,使台灣得以保有現有的23個「邦交國」,還允許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取得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身份等。對於這些有利於兩岸關係的做法,大陸應該有步驟地繼續進行。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所作的《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對於台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主張。由此可見,只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上,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在「台獨」分裂活動被有效遏制的情況下,台灣民眾的國際活動的參與問題,可以通過兩岸協商的方式得到逐步的合情合理的解決。

四、結語:

六十年來,兩岸關係不論曾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如今它正朝著一個符合最大多數人利益與福祉的方向走,這期間兩岸間可能還會出現波折,目前雙方也有許多尚待解決的難題,但終究這都是可以通過協商與對話加以解決的,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流,不該也不必因為某些勢力的影響,使兩岸之間剛剛出現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良好氛圍陷入危局。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新時期,我們尤其應該重視兩岸民眾特別是青年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以增進兩岸的相互瞭解、讓兩岸民眾的思維更貼近,從而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創造更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