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城樓看閱兵有感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站上天安門城樓,觀看北京政府為紀念建政六十週年舉行的閱兵大典,對一個來自台灣的中國人來說,心情複雜起伏實在難以描述。興奮、驕傲、欣慰、期待、遺憾、擔心與低回,何止是五味雜陳?

看著各軍種雄赳赳氣昂昂的方陣打眼前走過,各種先進的坦克戰車、飛彈從面前行進,噴著不同彩色煙霧的各類軍機從頭頂呼嘯掠過,聽著雄壯激昂的音樂,感染著週遭民眾高亢激動的情緒,要不興奮激越也很難。

一 北京國慶閱兵的意義

與六十年前相比,今天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國際地位使她更有條件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也是全中國,甚至於全世界的共同感受。個人以為,北京政府今年辦這個規模盛大的國慶閱兵饒有意義。

第一、彰顯國力。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努力,大陸的基礎建設、人均所得、國民年均生產力、外匯存底、外貿數量、經濟體的實力等,使大陸真正擠身進入了國際前列。特別是經過去年金融風暴汰弱留強的淬煉,大陸的實力與韌性更讓國際刮目相看。

第二、化除悲情,增強信心。中國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外侮,死傷人數之眾,財物被損毀掠奪之多,難以數計。若說悲情,大陸人恐怕比台灣人還有過之。如今中國崛起,或可以幫助其人民從歷史悲情中走出來,化為力量,增強信心,擺脫「衰弱只有挨打」的宿命,向「富強才能安身」的強國夢努力邁進。物換星移,風水輪替,如果十九世紀是英國與德國的,二十世紀是美國的,則二十一世紀為何不能是中國的呢?舉辦奧運,展示軍容,辦世博會,所有這些活動都只是在化解悲情,提升信心,鼓舞民心士氣,繼續向締造更美好明天的道路上前進。

第三、展示軍容,提升軍備透明度,杜絕抹黑。閱兵當然有展示軍威的目的,但就北京政府而言,擁有先進武器主要是為了自衛。百餘年來受盡列強欺凌的慘痛經驗,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下,不會施加於其他國家。展現實力,目的只在我不犯人,希望人亦不犯我。北京一再強調「和諧世界」,努力融入國際社會,奉國際法為行為準則,主張和平共處,尊重國家主權,決不干涉他國內政。北京不想惹事生非,只想抓住機遇,致力於自身發展。對國際爭議,困難如領土爭端,無法解決的,就暫時擱置,讓其維持現狀。可以解決的,就以忍讓妥協態度,締定劃界條約,對大國如俄羅斯如此,對小國如越南也如此。在兩岸關係上,對馬英九更是一讓再讓,配合度難謂不高。

二 各方反應

北京雖然想以展示軍備透明度,杜悠悠眾口,消除諸如「中國威脅論」這些抹黑,但是西方與台灣媒體對這次閱兵的報導與評價依然非常負面,即使是被定位為藍色的台灣媒體,批評也相當嚴苛。縱觀這些批評無非是一、這樣的武器展示,暴露了北京政府對世界和地區和平的威脅性,與其所標榜的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等政策有所悖離。二、這種炫耀式的閱兵突顯了其政府的獨裁性與威權性,與共產北韓如出一轍,有的甚至還莫名其妙將其與侵略者希特勒閱兵相提並論。三、冷嘲熱諷,批評中國大陸有明顯的「中型國家多邊主義心態,小型國家易怒性格」。

至於台灣,綠色媒體誇大胡錦濤在國慶閱兵演說中「完全統一」對台灣安全的威脅;藍色媒體,為了愛台不落人後,當然也要從民主、人權、自由等標準上大做文章。

這些論點當然不值得一駁。其實西方國家或實施民主制度的國家,如法國、印度等,一樣有大規模、武器展示性的閱兵,何以沒有媒體如此負面批評呢?其實,樹大招風是主因,其次則是因為批評者要極力掩飾他們心中的不安與妒忌。不安,是因為在此次閱兵中展示的軍備,顯示在國際拒絕轉移技術之下,中共武器的研發與自制力,先進武器的種類與數量,都超出西方的推估。妒忌,是因為中國大陸在這次世紀金融風暴中相對受傷輕微,又領先復甦,似乎反證了大陸的制度比西方更有效率,更能應付危機,更健康。這對一向具有強烈優越感,輕視中國大陸的西方媒體來說情何以堪!

三 看北京,想台北

身為中國人,看到中國終於走到今天,稍可揚眉吐氣,確實覺得驕傲與欣慰。但是身為台灣來的中國人,看到大陸今日的進步,與台灣的喧囂退步,看到兩岸關係似近實遠,似有改善,又潛伏更大危機,卻又不免遺憾、擔心與低回。

其實這種相似的情緒,在四十多年前就經歷過,與今日情況當然不盡相同。當年到法國留學,才抵巴黎不久,法國就與台北斷交,承認了北京政府。過沒幾個月,又傳出大陸試爆成功,加入了核子俱樂部。當時心情就很矛盾:既為中國人在軍力上的進展高興,也為大陸政府在內政上的作為扼腕。做為在台灣的中國人,當時尚堅定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因為國民黨雖然丟掉了大陸,但退守台灣後痛定思痛,確實脫胎換骨,勵精圖治,而大陸當時卻在意識型態掛帥下,倒行逆施。

如今兩岸卻易位而處。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大陸大致上已經掙脫意識型態的桎梏,各方面之進展神速,有目共睹。而過去二十餘年,台灣卻掉入意識型態的牢籠,在分離主義勢力的胡作非為下,社會撕裂,經濟停滯,政治紛擾,認同錯亂。在大陸走入市場經濟之後,兩岸在制度上、政策上原存的歧異本可日漸縮小,但在認同錯亂下今天反倒日益擴大。台灣本可在兩岸原來的制度之爭中站上風,但當分離主義將制度之爭反轉成為所謂的主權之爭後,台灣優勢不再,兩岸之結也愈打愈死。

馬英九推動直航交流,打破僵持多年的兩岸關係,功勞簿上應該記上一筆。不過馬若只考量自身利益,不能站在歷史的高度處理兩岸關係,只想從大陸撈些好處,有利自己連任,則兩岸關係繼續大幅推進與改善的困難度就會提升。由於眼下捨馬英九,大陸也無人可打交道,大陸或不能不在若干議題上適當的扶馬一把,助其連任。但政治議題無法永遠冷凍,雙方如果找不到利益交集,後續關係的推動可能停滯不前。

台灣朝野如果持續沉溺在沒有出口與活路,隱性或顯性的分離主義碉堡中,則只有自困愁城,前景黯淡。民進黨被自己洗腦成功的基本教義派所綁架,在選票壓力下,只能抱著台獨建國殘破的神主牌,以不變應萬變。國民黨喪失了建黨的論述與目標,領導人欠缺自信與能力,只能拾民進黨牙慧,標揭甚麼「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台灣主體性」的變奏主張。對台灣前途,只有消極的「不統、不獨、不武」,換言之,就是「維持現狀」。這是甚麼願景?激得起追隨者的熱情與意願嗎?能根本改變台灣政治板塊與走向嗎?

四 還歷史真相,爭台灣民心

北京慶祝建政六十週年活動中,令台灣人不很舒坦的是大型歌舞劇「復興之路」。這出歌舞劇從鴉片戰爭開始演起,但對歷史顯然有頗多斷章取義,或略而不提的部分。歷史向來由勝利者拍板,大陸文宣單位要如何詮釋剪接自有其權力。但是如果這出歌舞劇不僅是旨在鼓舞與激勵大陸民心,也想統戰台灣人民的話,顯然不應該刻意跳過或迴避許多時間與事實段落。

從殖民列強不斷的侵略中走來,許多人拋頭顱灑熱血,對這些人我們要還以歷史公道。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兄弟鬩牆是一回事,但不能因此抹煞中國國民黨在推翻滿清,締造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八年抗日,站在正面抗敵的第一線;廢除不平等條約,光復台灣這些重大史實。只有面對這些史實,不忌諱還對手一個公道,台灣人民才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善意,肯定它忠於史實的風範,兩黨,乃至兩岸的恩怨或許才能真正開始解凍,互信才能開始萌長。

對北京政府而言,國內發展雖然截止目前一切都還算順利,但擺在眼前的諸多考驗還是令人揪心。別的不提,光是國際攛掇,台灣內應的諸獨(台獨、藏獨、疆獨)合流,就鬧得人沒安寧。

北京對島內台獨與獨台兩股勢力逐漸合流的現象應予正視。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台灣政權爭奪上也許鬥爭激烈,但在台灣未來走向上,看法卻日趨一致。北京應該深自警惕,設法化解,不能視而不見。

北京期待軟化或改變民進黨的台獨立場,從過去經驗與未來發展評斷,殊少可能。但是基於國共兩黨過去的分合恩怨,如今的交往頻繁,國民黨雖然台灣化,尚未全盤去中國化,影響國民黨還是有一定可能性。北京一定要在穩定國民黨立場上下功夫,再說國民黨如今執政,北京也非要爭取不可。北京如果能肯定中國國民黨過去作為對中國的貢獻,激勵其對中國未來盡一份責任,許諾其在中國可有一定影響,或許可以幫助國民黨重溫舊情,激起其故國家園之思,對中國歷史的使命感,因而傳承早年的熱情與作為。否則,今日「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國民黨,只會在「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情況下,更加擁抱台灣,喪失的中國心、中國情將更難喚回。

北京似乎也注意到了這個情勢,傳出北京有意在2011年10月10日,由政協出面,聯合台灣各政黨,一起隆重舉辦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活動,這是一個可喜的消息。希望北京政府不放棄每一個可以促成國共合作的機會,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以及國家的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