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設計兩岸CBMs

金人


今(2009)年距國共內戰在大陸勝負分野的1949年,恰好一甲子60年,北京為慶祝其建政60週年,舉辦了多項活動予以紀念,尤其以十.一的大閱兵最為盛大壯觀,突顯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軍事科技與國防武力方面,具體成就與長足進步。在台灣,多數人是從所謂有線電視(第4台)的現場轉播,看到同是中國人的大陸各軍種部隊的分列式,得見北京當局刻意展示出來的軍容現狀,也大多不會有不舒服甚至恐懼的感覺,反而是讚歎的反應與評論比較多,但即便如此,人們仍能在轉播節目後的電視訪談,以及次日的某些媒體上,看到主要是綠色人士的哀嚎,說是被恐嚇威脅了。而與此幾乎同步在媒體上出現的報導,則為馬英九連日的下到特種部隊作巡視鼓勵,以及在相關大員陪同下,檢閱飛彈基地試射演習,這是在給那些綠色人士吃定心丸收驚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相信,馬一定有他的用意。

注意兩岸關係發展情況,注意這段期間美、日反應的人,或可觀察到,在大陸以那樣的規模和內容公開閱兵,以及在近期間舉行的濟南軍區軍演,事實上是在向「關心」的各方展現「透明化」,間接的回應它們對北京的批評與要求。這除了有意讓人能較確定的估計中國的軍事實力外,另外也有以「透明化」傳達無意「侵犯」他人的善意用心。

不過,也因為如此,人們同時看到美國方面日益明白督促的,要求台灣在「更進一步」跟大陸建構經貿上的交流互惠框架前,須跟大陸談判推動「軍事互信機制」(CBMs)的進展。而由最近媒體上相關報導透露,台、陸雙方似乎有意先透過「二軌」談這個問題。由有限的消息看來,北京的態度有「走著瞧」的味道。

《海峽評論》在此前曾以「短評」討論過這個問題,現在再扼要直述我們的看法:

(一)台海的和平非戰狀態,是迄今兩岸關係的基礎與核心利益,雙方自當盡全力予以維護,並積極謹慎防範外力影響破壞。兩岸間的一切互信,包括軍事互信,皆建立在此一基礎上。

(二)中、美關係曲折複雜,自1979年迄今30年,雖在經貿關係上,雙方現已演至密不可分的地步,但在西太平洋,美、日(台)軍事同盟(軸心)對中國形成的箝制壓力與優勢威懾,仍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如美、日皆有意避免與中國衝突交火引發不幸,通過直接談判推動避險機制的建立,是完全可行的。

(三)由美國主導設計與推動的台海兩岸的CBMs,台灣若只能充當美、日制中戰略下的棋子、試劑或犧牲品角色,大陸宜出於對台灣的同情而避免去玩這場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