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的世界新秩序

小島明


期待冷戰結束後能夠享受「和平恩惠」的世界,在享受到恩惠以前卻在為付出「和平的代價」而受盡煎熬。以冷戰名義持續了大約半個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新的世界秩序尚未確立。這使各國間的關係變得難以理順。

安全保障概念發生變化

冷戰後牢固的世界秩序還沒有確立下來,當前還處在摸索階段,不過已經產生了幾個基本理念,善後處理的具體課題正日趨明確。

例如關於世界體制,冷戰時代的二極(美蘇)體制已經結束,現在不是美國一手控制世界的單極體制,而是變成了以日美歐為核心的「多極」體制。其中,令人明顯地感覺到日本是一個有經濟實力的國家。

安全保障的概念在冷戰結束後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將近50年來一直困擾著各國的核戰爭的惡夢已經成為過去,勢均力敵已經不再是確保安全的理念。因為國際爭端主要變成了以民族和宗教問題為背景的地區爭端,核抑制力量對此也無能為力了。

人類有共同的危機認識

另外,一國不能解決的販毒、破壞地球環境、愛滋病、國際恐怖行動、大批難民等等問題正在威脅著世界,這些問題是沒有國界的。人們開始認識到這些問題是冷戰結束後時代的人類的共同危機。也有人說,安全保證的概念已經「綠化」。

對俄國的支援問題,由於這種理念的變化而被看作全球性的當務之急,認為西方各國必須支援冷戰時代的宿敵,其根據就在這裡。

「冷戰後的第一個美國總統」克林頓說:「如果葉爾欽總統放棄經濟改革,整個世界將會受難。」如此看來,克林頓政府的安全保障戰略也變成了冷戰後型,不是再主張擴充軍備。勢均力敵的思想一直延續到未能擺脫冷戰理念的布希政府時代。

取而代之的是把「民主」和「市場經濟」(自由貿易)作為安全保障戰略因素的思想。

地球環境問題也是冷戰結束後產生的安全保障的新課題。

國際政治的「戰後」是與冷戰重疊在一起的,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結束了。但是,經濟的「戰後」則比其結束要早得多。世界經濟在70年代形成了日美歐三極體。在西方,由美占壓倒優勢的經濟力量支撐的世界經濟體制的時代至此降下了帷幕。

失敗的冷戰勝利者

原來的東方世界始終在經濟方面處於劣勢,帶頭的蘇聯連自己都支撐不住,終於解體了。冷戰的結束是由東西方經濟的變化而造成的。

在那場冷戰中,美蘇任何一方都沒有成為真正的勝利者。冷戰的「戰時體制」把美國的經濟力量削弱到了超出人們意料的地步。冷戰和波斯灣戰爭的勝利者布希總統在去年的選舉中遭到了慘敗,是一個象徵性的事件。

取代布希上台的克林頓政府是冷戰後的「戰後處理政府」。想用增稅和擴大投資相配合的辦法恢復冷戰時期破壞了的經濟均衡,是克林頓政府的綜合經濟政策。

歐洲共同體正在構築不要美元也能夠活下去的地區性經濟。

冷戰結束後,任何一個國家都在重視「經濟」,並重新調整政策。

克林頓政府已經正式著手削減財政赤字和對外債務,而且要在世界市場上發揮加強了的競爭力量。這種思想導致美國新政府制定「重視貿易」的外交政策,克林頓總統上台後也大講美國要成為「通商大國」。

這種政策可能導致美國同歐洲共同體和亞洲的關係出現緊張。東西方冷戰後的形勢,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冷戰的趨勢。

可以說,結束戰後時期的世界經濟是以1985年達成「廣場協議」正式開始進行調整的。最初是在日美歐三極之間進行調整,但是靠發展出口在經濟上受冷戰恩惠的亞洲各國,在1986年以後也被迫提高了匯率,開放了市場,捲入了世界經濟的戰後處理中。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增加給亞洲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這種機遇在短時間內便從新興工業經濟群擴大到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整個亞洲地區變成了發展中心。

美國以及歐洲各國的通商攻勢如果加強,亞洲勢必降低對區域外出口的依賴程度,或者擴大從區域外的進口。

亞洲仍有不安定的因素

在現實中,亞洲地區內的貿易和投資已經擴大,地區的整個經濟正在形成充滿活力的整體。

亞洲經濟甚至開始具有對歐美工業國家的經濟衰退的免疫力。但是,儘管亞洲的成功是一個樣板,然而它卻難以有能力領導整個世界經濟。

那些搞產業軍轉民不順利的國家,在迅速地擴大向購買力提高的亞洲各國出口武器。令人擔心的是,這將使本來在安全保障方面就潛在著不穩定因素的這個地區產生新的不穩定因素。

亞洲在冷戰結束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仍想原封不動地維持其政治體制。

但是在經濟方面,現在亞洲卻出現了多種情況。中國旗幟鮮明地推行對外開放路線並開始注意同美國的關係。失去原蘇聯支援的越南也在推行經濟改革政策,並試圖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

另一方面,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維持著舊體制,並且在核開發方面走著危險的孤立道路。朝鮮半島的冷戰態勢仍未消失。

無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自從美國總統克林頓在華盛頓大學第一次發表關於對外經濟政策的綜合性演說,強調「你們(日本和德國)應該發揮帶動全球繁榮的火車頭作用」以後,人們又開始談論「新火車頭論」。這不單單是要求日本採取刺激財政的措施,還要求日本在開放市場、對外援助、環保政策等方面發揮國際性作用,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軍事上,已經沒有可以與美國相抗衡的國家,美國幾乎變成了「單極」。在經濟上,是三極或者四極。在這方面需要進行國際協調,因此日本和德國便受到了注意。

但是日本只靠擴大對外貿易順差是不能夠發揮積極的領導作用的。日本現在處於經濟蕭條中,光本國的蕭條就夠它應付的了。

德國在短期和中期都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的制動器。德國現在擁有通貨膨脹以及財政和經常帳收支兩種赤字,不得不採取強有力的緊縮銀根政策。因此,德國經濟陷入了負增長。

克林頓政府3月18日要求各國協調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但是,日本和德國都不再能像召開波恩首腦會議時那樣發揮火車頭的作用了。當前,多極化的世界將會繼續忙於對冷戰後的事務進行善後處理。

(原載日本《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