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與求同化異

黃企之


20年前,中國打開了外交大門。當時,周恩來總理手訂的外交政策,戰略上是「以國家為對象,以人民為基礎」(依靠進步、爭取中間、默化頑固);戰術上是「針鋒相對,彎弓不發」(相機而作,細水長流)。

最近,中國的外交策略,在戰略上,是否有了改變,局外人不得而知。但在戰術上,似已有了改變。例如:1993年4月,在汪辜會談中,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說,他是本了「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實事求是、求同存異」的精神,來與海峽交流基金會會長辜振甫會談的;1993年5月,在人權會議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王家福說:「平等對話,求同存異」;一九九三年六月,在僑界歡宴演說中,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也說,「平等對話,求同存異」。以上三位巨頭,異時異地(星加坡、北京、華盛頓),異人異口,但都同聲地說出了「求同存異」四個字。

由此私測,中國外交策略,在戰術上,或已有了改變。這個改變,由強硬的「針鋒相對,彎弓不發」,一變而為和平的「平等對話,求同存異」,是進步的。但是,「求同存異」中的「存」字,不無消極保守意味。如將「存」字改為「化」,變成「求同化異」,那就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了,它將是更進步的。

各色人種,賴以為生存的地球,因人為的污染,正在加速衰老中。各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因上下交征利也,正普遍地在加速腐蝕中。這些現象,能不讓憂先天下的人深憂﹖

冷戰後的認識:我們必須化除互爭互鬥,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思想,因為那是一死一傷,或是兩敗俱傷的。我們要代之以互利互惠,利人利己(唇齒相依)的做法,因為這是互蒙其利,兩全其美的。

海峽的交流,中美的友好,世界的和平,地球的新生,正待先知先覺的大外交家、大政治家的一善之念去力求「化異」。如何去「化異」﹖在以兼愛之心去大而化之。惟能大之,方能化之。所謂大,是從大處、高處、遠處來處理與衡量問題,或從歷史眼光來透視與分析問題。

在日新月異的電腦時代,歷史的主流,正向「天下一家」中邁進。國與國間,人與人間,能不化除私異﹖我們要在求同化異中,順應歷史主流,攜手同奔前程!

黃企之 93年6月13日 美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