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騰飛與人才外流之危機

顧壽恩
(印第安那大學榮譽教授)


人才外流,歷史上不乏先例。遠在二千餘年前,歐洲文化落後城市的知識分子,流向希臘雅典,當時蘇格拉底、柏拉圖等集徒講學,乃一代師宗。殆後11、12世紀,義大利法國首創大學,波羅因(Bologne)巴黎蔚為人文淵藪,眾士所趨。嗣因受政治影響,不少文哲權威轉入英國牛津劍橋和其他北歐城市。兩次大戰期間,前進思想家、科學家流亡各地,更是普遍現象,但人數究屬有限,未嘗認為係嚴重問題。近年來知識分子,尤其科技人才,流入美國,為數至鉅,此不僅來自歐洲各國,即比較落後地區,人才原極缺乏,亦頗多流向美陸,遂引起各方深切注意。

中國自容閎留學到美,已百數十年,一直到第二次大戰前經常有學生出國深造,多數是由清華官費或中美文化基金資送到美,在美讀書研究有一定的期間,期滿回國。其他私費到美的不多,因為在美費用折合國幣數額很高,除富有者外,頗少人能夠負擔。同時美國移民局對留學生覓圖工作,限制頗嚴,除了暑期可任暫時性雜工外,不能獲得長期職業,因此很少留學生定居美國。那時國內需要很廣,學成後歸國,不構成外流問題。二次大戰後,尤其1949年以來,因為政治局勢的激變,先是由台灣大批學生到美,多數是準備長期留住或移民。近因經濟發展迅速,不少科技管理專才,返台創業。至大陸方面,自1979年推行改革開放四化政策,派遣很多學者或研究生到美訪問攻讀,並有不少私費入學。學成後每不願按原定期限返國,或擬長期定居移民,這就形成嚴重的外流問題。最近中國國家教委會、科委會、廣東、上海招聘團、及其他省市學術企業機構陸續派員到美,在紐約、華盛頓、波士頓、芝加哥、休士頓、舊金山、洛杉磯等地,向留學生洽談延聘回國服務,這顯示國內需才殷急。但中國人才外流問題牽涉層面廣泛,如何解救,非只臨時性的招聘所能濟事。究竟人才具何種特質?外流的原因為何?對國家經濟發展與資力推進有何影響?政府當局應採取何項吸引人才回流的政策?均值得詳加研討。茲願就此問題加以客觀的分析,以就正於邦人。

人才和資本

人才和資本,同是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有人稱機器廠房和積存貨料資金為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人才為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沒有物質資本,經濟事業只能停滯在原始的技術階段,無法發展。沒有人力資本,缺乏科學的擘劃管理,生產效率亦難望增加。人才和資本,同是由培養得來的。一個國家可以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但必須開發後加以適當的改造,始能成為資本。否則貨棄於地,徒惹騷人雅士的興歎,無裨經濟事業的發展。同樣人才也不是自天而降,世間雖有不少稟賦特異之士,仍須在適當環境下予以培養。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文知識,廣漠無涯,非有高度的教育訓練,殊難望其成為社會傑出的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顯示著造就人才較之培積資本尤為不易。十年內樹木可以長成,人才往往需要幾個世代的經驗傳授累積,才能成就。人才和資本經培養後,還需要有適當的利用始能發揮真效。物質資本不是無窮盡的,利用須加節制,不能浪費。美國是世界最富的國家,但欲利用現有資源從事兩面發展,對外要增進國防設備,對內要改善城市救濟貧窮,仍有支絀之感。其他物質資本缺乏的國家,對其利用更應加以節制。但事實上不少經濟落後地區,將有限的資本使用於裝點門面式的興建大廈池榭,實在應加反省。同樣一國的人才也是有限的,必須加以合理的利用,始能有助於國家的建設。學理工的要他管司法,固非上策。長文哲的要他掌運機器,亦非得計。倘使萬里來美的留學生洗碗端盤,短期間為補足學費需要,自值得讚許,但如倚為長期職業,那是「殺雞用牛刀」,未免浪費人才。還有受環境逼壓輾轉溝壑,淪為神經病患者,更是摧毀人才。

人才外流的基因

無可諱言的,人才外流的主因是在個人獲得較高的收入。由於各國薪額差異,個人要謀增進收入,遂流向高薪的處所。人才和普通人一樣,希望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實際上許多國內學人薪入非常低微,一個掌外科開刀的醫生收入,尚不及用剃刀的私營剪髮員。留學生獲得博士學位歸國,除有經驗者外,一般地亦只能取得講師職位,月薪不及貳佰元,逼得終日憂念衣食,難維家庭生活,籌慮至此,對於回國自不免卻步。但還要看精神上的酬報,倘是工作環境適宜,不少學人寧願犧牲物質的收入,而追求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要有適當的設備,人才的培養不是全靠自我的頭腦,個人閉門幻想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的知識各部門相互牽涉,問題複雜,只有從圖書館裡搜求別人累積的經驗觀點,從實驗室裡考驗各式的假設推論,才能創立定理原則,發揮使用價值。倘是沒有豐富的圖書實驗設備,國內有希望的人才固會埋沒,在國外傑出的人才,回國後也會斷喪,對學術事業不會有重大的貢獻。

除了物質精神的報酬和設備環境外,工作的穩定和發展前途,對於人才動向也至有關係。海外學人歸國後望能有學術思想自由,不受政治性的波動。如國家沒有一定的開放改革制度,重要政策的決定,因人隨時改變,人才自不會發展所長。又人才的任用升進,不依個人的學識能力,而靠家庭背景和人事上的關係,這也使得許多人懷才不遇,而流向國外。

目前促使中國人才外流,尚有外來的因素。上年美國制訂中國留學生管理法,規定中國學生於1990年4月11日以前到美的得申請長期居留,現正積極推行,其主旨即在誘使中國精英留作己用。另有意圖政治避難留美的,這是少數,一般地留學生有於學成後回歸祖國服務的壯志。要知道在國外占一相當職位,並非如通常想像的容易。不用說:語言文學難關要首先攻破。更重要的是種族歧視,在法律上也許沒有規定對國外人士給予差別待遇,事實上社會成見無法避免。美國白人對華裔同胞雖沒有像對黑人的歧視,但和對他們本國人總有不同的感覺。或者敵視中國人,認為侵奪了他們的工作,影響其就業機會,或者畏懼中國人,枉誣歷史上黃禍的慘重。或者懷恨中國人,認為韓戰、越戰皆系中國人在幕後牽引支持,使得美國人喪生。所以對中國人猜疑的暗流是始終存在的。在這種情形下,許多留學生在美工作,也只有委屈求全。倘是國內建設積極發展,人才能有適當的報酬和工作環境,展其抱負,有誰願意流落異邦。

實質的智力引進

人才外流所產生的影響,不儘是負面的,如能與國內的需要配合,亦會有助於遠期的智力引進。因為留學生在國外研讀期間,為遵從教授指示,應付考試,寫作論文,思維往往受了限制。縱使得了博士學位,只是奠下了某種領域觀點的理論基礎,要能取得重大的使用價值,仍需繼續鑽研,發揚光大。尤其在科技部門,更要從事實際工作,在實驗室或工廠內不斷論證,始能收有績效。我國留學生極大多數是有志為祖國效力的,形式上留在國外,正可於畢業後從事研究實習,更能吸收高度的知識技術,將來引進到國內應用。縱使有些學人取得外籍,他們也可以利用假期或其他機會返國講學訪問,交流信息。事實上經過此種渠道引進高度科技,有時比獲得學位後即行回國工作,更為有效。例如就楊振寧、李政道而言,是當年在美國大學畢業後隨即返國,只不過在大學裡執教,帶少數研究生,在我國過去圖書實驗設備缺乏的情形下,未必能對物理學科有重大的突破。現在他們獲得諾貝爾獎金,在國外大學佔有教席,但經常返國講學,介紹新興理論,並徵引大量研究生來美,予以指導,對國內高能物理的推進,貢獻至為重大。其他留美學人,在不同領域內為祖國引進智力,不乏類似的績效。

遠期的資金回饋

人才外流對於來源國家智力引進雖未必有不利的影響,但從人才培養的費用和收益講,或不免有損失。所謂人才普通係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學人而言,在大學畢業和同等教育完成以前,往往尚未進入生產的階段,而國家擔負了很大的教養費用,一旦出國深造不回,這對來源國家顯然是有損失。有些經濟學者主張應由流入國家給予來源國家相當金額,以補償過去培植的費用。此種看法雖不無理由,但不切實際。因為多數人才是經由流入國家繼續培養才有所成就,流入國家的供給外來學生學習研究的設備,已負有相當的費用。而且個人所得的薪給是反映全部教養過程──國內及國外──投資的收益,自不願於支付正常報酬外,再償予來源國家相當的金額。事實上就美國而言:對外來人才尚未需要到如此迫切程度,而願予以特殊待遇,補償過去在國內教導的費用。

有人主張由來源國家直接向外流的學人取得補償。這在公費派出國外研讀或由政府互相交換的教授學生,原有期滿回國服務的規定,自可依照執行。但對於私費出國或由美國學校社團資助攻讀研究的學生,似不宜強求補償。事實上留居國外人才頗多匯回款項接濟家屬親友,或投資國內企業、捐獻學校和社會公共事業,成為遠期的重要資金內流來源,唯無確實統計,想為數甚鉅,這也是一種間接的補償辦法。

吸引人才回流的政策

儘管海外學人可能有助於遠期的智力引進和資金回饋,但就目前中國的需要情形看,如大量留學生居外不歸,確有阻滯建設發展的損害。因為國內現有的高級知識分子,居領導地位者,多數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培成的,已凋零無幾。人民共和國建立伊始和1950年代大鳴大放期間曾有不少傑出留學生返國服務,亦漸趨老化。文化大革命十年動盪,形成知識斷層。現值經濟騰飛,工商企業、學校文化、及至政府管理機構需要人才孔急,國內供給,遠不敷用。而海外卻擁有大批學人,只在美國稽留者即近十萬人,楚材晉用,實為可惜。為了挽救此情形,亟須採行適應的吸引人才回流政策。首先要革新薪資制度。國內現倡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這不只是按勞動量的大小來分配,更須就勞動質的高低而決定收入。市場經濟的一項重要運作規律是依據市場的供給需要來求得價格,人的勞動報酬也就要照實際供需情形而衡斷。無疑地,國內現對於學有成就高素質的留學生具有強烈的需要,而供給有限,自應予以巨幅的增額薪資,使能維持適當的生活水準,安心工作。原在國內服務的傑出知識分子亦應比照改善待遇,不能有所歧視。還有要對學人供給充份的圖書實驗設備,使能繼續研究,發展其所長。此外人員的任用升進,要避免政治性的禁錮,打破家庭統屬關係,全依個人的學識能力而定。同時建立智力市場,任由學人選擇工作,並得自由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外學者交流,獵求高度科技知識。這樣持續的人才外流才會遏止,而國家建設也就可以配合需要向輝煌的領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