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蹟的神話與現實

薩希隆


中國一位高級官員向一位外國經濟學家列舉了一系列數字,以說明人民共和國經濟的健康和巨大活力。

即使只是從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官方估計1992年增長12%,今年將增長10%)來看,中國確實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但是,「中國的奇跡」引起了各種不同的評價。

一位日本外交官說,「中國人今天已具備了與日本在50年代末相似的經濟起飛條件。」香港的一位分析家預言,「下一個世紀將屬於中國。」他還預言,上海「在15年後將成為亞洲第三大金融市場,20年後將超過香港。」

英國的《經濟學人》週刊預言,如果中國的經濟繼續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長--14年來,平均每年增長6.5%,那麼,中國「到2010年將成為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世界「將發生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變化」。

然而,李鵬總理是比較謹慎的:「建立起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實際上中國人從鄧小平一年前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神奇的秘訣中只抓住了「市場」一個詞,並開始千方百計地掙錢。外國投資者,特別是台灣和香港的海外僑胞接踵而來。

總產值--包括農業和勞務--有四分之三來自非國營部門。國營工廠提供工業產值的一半。工業增產主要是由於外國投資、地方集體所有制企業和私營部門。

世界銀行認為,在四十年的統制經濟之後,價格改革取得了令人注目的結果:目前三分之二的交易是按照市場價格進行。50多種產品,它們的價格仍然很低,其中包括煤、原料、水泥、糧食、住房--現在是越來越多地投入市場,但必須在完成國家定額之後。

中國已成為世界貿易的主要交易國。它在世界貿易中居於第12位。據國家統計局說,中國的對外貿易額1992年為1,650億美元,如果按照官方匯率折成國家貨幣元計算,估計要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0%。官方說,對外貿易是順差:出口850億美元(比1991年增長18%),進口800億美元(增長26%)。

在去年1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兩位澳洲經濟學家根據食品消費或擁有耐用消費品等標準,指出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0美元左右。如果這是確實的,那麼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1.3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40%。

中國富有的另一個標誌:據國家統計局估計,銀行存款為1.15萬億元人民幣,即每個中國人有1,000元存款。正如一位銀行家所說的,國民生產總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3,000億元「是在個人手裡或存放在銀行」。

一旦發生信任危機,這便成為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銀行存款已超過零售總額的15%。銀行儲蓄在一年中增加了20%,這表明中國人不需要用他們的存款來對付物價上漲。

《工商業報》最近在一篇分析文章中透露了這筆財富。八點五億農民--佔人口的四分之三--掌握了四分之一的財富,城裡人--佔人口的四分之一--掌握了三分之一的財富。其餘的是在「各單位」手裡(這些單位是黨的幹部所控制的國家機關)和在「個體戶的手裡」(小企業主和商人,佔人口的3%)。

然而專家不斷提醒注意:當心經濟過熱──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家吳敬璉預言:「如果改革不深入進行,經濟將會出現鋸齒形發展。」

他說此話主要是針對銀行和金融部門。國家控制的銀行已加倍貸款來拯救破產的國營企業。

原載法國《費加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