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外來性」的說明及其他

林書揚


6月號《海峽評論》有一篇沈乃霖先生的短文,對拙作《群眾需有冷澈的聲音》一文中的一段話:「當年國民黨政權所具有的原始外來性構築成權力壟斷和資源獨佔的矛盾結構後的精神壓力產物」,提出幾點質疑和反對。下面容本人提出若干解釋和答覆。

一、當年的國民黨接收機關帶有原始外來性,卻非一般的「外來政權」--這一點是本人一向的主張。因為「外來政權」是涉及到國家屬性概念的用詞,而對當時的台灣居民來說,中國大陸已非外國,自然談不上「外來政權」。但如僅就一般「境域」觀念中的內外之分而言(如:行政區域的本省外省、本縣市外縣市;甚至任何團體的本單位外單位等),「外來性」一詞實具有現實妥當性。意指這個政權非台灣境域內誕生,成長的本土勢力現象,如此而已。經過了五十年的外國(日本)屬地地位,戰後甫行收回的台灣,由大陸上的中央政府遣派接收機關行使治理權而不是由當地民選政府自行治理,說它「具有原始外來性」,並無不妥。其次,這種空間範疇中的「異地」因素(亦即外來性)也不是絕對的、永續性的。是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融化的。所以本人才冠以「原始」兩個字做為限制詞,藉以表達這種外來性格的逐漸轉化消失。

二、但政權的原始外來性並不是多數現代台灣人的「省籍情結」的直接成因。本人的提法明明指出「……所具有的原始外來性構築成權力壟斷和資源獨佔的矛盾結構後的精神壓力產物」。換言之,即使具有外來性,只要不曾因而形成壟斷或獨佔的矛盾結構,是不致產生省籍情結的。沈先生把本人的話腰斬了之後再提質疑。

三、沈先生對「省籍心結」的說法顯然有自我矛盾之處。先說「台灣政治的省籍情結是中國分裂造成的」;又說「台灣的省籍情結是經過『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以後才開始惡化」雲。二.二八事件當年中國還沒有分裂。沈先生說過前後兩段話,依第一段說法,二.二八當時還沒有省籍情結,後一段卻說,二.二八以後「才開始惡化」,意思不外當時已經有了。其實「省籍情結」未必與中國分裂有因果關係,即使中國不曾分裂,直到現在全中國(包括台灣)都還在國民黨政權支配之下,只要台灣的政治權力結構的當年特性還在,省籍情結還是存留著的。

四、沈先生說台灣人「何嘗不是熱烈歡迎『外省人』來統治」;這種說法是欠考慮的。光復當時,有那一個台灣個人或團體,「熱烈歡迎外省人來統治」呢!這種措辭簡直是侮辱了當年的全體台灣民眾,令人寒心。想想五十年異族統治下的痛苦,一旦獲得了「復歸母國」的機會,那種欣喜雀躍的歡迎接收官員(日本是向中國投降的,由中國中央派人來受理接收本是正常的行政行為),怎能說是「歡迎外省人來統治」!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專制在那時候尚未充分表面化,尚未被認識,當然還沒有「省籍情結」了。

五、沈先生刻意在「白色祖國」「紅色祖國」前面加「外省人」三個字,意謂不論白色紅色,都是「外省人」的中國。又問:「難道紅色祖國就不具有原始外來性嗎?」。本人回答兩點。其一,既分白色紅色,那已經是超越「外省人」、「本省人」的更高層次的認定。也就是說,白色紅色代表的是內在結構和體制的特性,白色指保守取向,紅色指改革取向。那是揚棄了本省外省等單純異地性的高次概念。把兩者連接起來造語,只有暴露出使用者的觀念層次的錯亂而已。其二,本人願意強調的是,紅色祖國即使也具有原始外來性,因其內在的改革取向,也不致「構築壟斷和獨佔的矛盾」。否則,何必承受著政治迫害而去彼就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