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我第一故鄉 我有權堂堂正正回來」

張克輝返台奔喪經過及評析

姜思章
(統聯執委)


曲折的過程

5月18日,張水枝老先生病逝,遺願希望身為長子的張克輝回台親送山頭。

5月20日,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毛鑄倫及全體執行委員致電北京台聯會張克輝會長慰唁,並表示「期待陸委會方面開放格局以全人子之孝道」。

5月21日,張克輝回電致謝,並說明「已透過海協會於19日下午致函海基會請向台灣有關方面陳情,准許我夫婦赴台奔喪」。

5月22日,台灣新聞媒體報導陸委會副主委高孔廉及境管局副局長劉蓬春二人對張克輝返台奔喪均表示「希望不大」。

5月25日,張有信到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為其兄申請入境。

5月26日,入出境管理局以張克輝任職中共全國人大會議常務委員為由依《國家安全法施行細則》第12條第1款之規定「不予許可」。

5月27日,內政部人民申請入出境未經許可案件審查委員會召開第218次審查會議針對本案專案審查,會中曾引起激辯,最後則正式「駁回」。據記者報導,此項駁回之決定,係情治單位極力反對的結果。

5月28日,針對內政部的決定,彰化的張克輝家屬表示難以接受,決定北上陳情,並向李登輝、連戰、林洋港、黃昆輝等人發出陳情書函。

同日晚間,中國統一聯盟舉行工作會報,決議全力協助張克輝家屬爭取張克輝回台權利,立即採取三項行動:(一)聯絡林正杰、李慶華等立委並陪同張有信、有德等北上到立法院陳情。(二)向新聞界及有關單位發佈請願書。(三)協助張氏家屬到陸委會陳情抗議。

5月29日,張氏兄弟等由立委林正杰、李慶華、陳朝容(彰化縣籍)陪同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速准張克輝來台。其弟有衛表示其兄張克輝在大陸人大常務委員是等於台灣的立法委員或國大代表,沒有什麼不可來台的。張有衛強調,家屬目前已將父親遺體放在冷凍櫃,將會一直等下去。立委林正杰並發佈一封由90多位立法委員連署致李登輝、連戰的信函,連署者尚有多位民進黨籍委員。會中李慶華立委激動地表示:「政府從小教人要重視孝道,現今兩岸有八二三炮戰嗎?為何不容人子為父奔喪?再如此下去,這種政權還能長久嗎?」立委陳朝容則嘲諷地說:「如果不准張克輝來台奔喪則政府應幫助將張父之屍身運到大陸,讓張克輝見最後一面」。

5月30日,台灣各報均以顯著篇幅報導昨日之記者會消息,《中國時報》以《人道政策不應有選擇性》為題發表評論,指出「辜汪會談」協議內容已原則核定類似唐樹備等具有決策性質官員在法理上已取得訪台資格;而張克輝的職務與級別應不足構成來台障礙,而張克輝不幸雙親接連病故,不管從情、理、法或兩岸交流情勢,主管部會均應重新考量。

《聯合報》發表記者江中明台北、北京長途電話專訪張克輝談話:「台灣是我第一故鄉,我有權堂堂正正回去」,張克輝並以極為激動的語調說:「去年我母親逝世,我無法回台送母親上山,這次台灣當局又以種種荒唐的理由阻撓我回台為父奔喪,盡最後一次孝道,是極不人道又違逆倫常的,希望家鄉的人能幫我返台,我很想回去……」。

5月31日,張氏家屬以張有信為代表向內政部提出訴願,從法、理、情三方面對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之不准張克輝返台提出批評,要求撤銷原先之處分,重新核定,以維人道權益。

6月1日,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毛鑄倫、秘書長王津平及王曉波等多位執委陪同張氏家屬及立法委員林正杰、李慶華、陳朝容及老兵行動聯盟成員到行政院陸委會抗議、陳情,與該會副主委高孔廉等有激烈的辯論。陸委會並事先準備了一份《張克輝申請來台奔喪相關資料》,除詳列張克輝之經歷及現職外,並強調「台灣地區二千萬人民的安全與福袛為政府所著眼的人道所在,應予最優先的考慮……」。這種以張克輝來台會影響台灣安全的說法,立即遭統聯人士及立委強烈指責為戒嚴時代扣帽老法,不符兩岸現實情況,當高孔廉口口聲聲說「張克輝的職務是要吃掉台灣,不准來台,沒有什麼好談的……」。抗議人士氣極,紛紛嚴詞指責,李慶華指著高孔廉說:「難道你也死了爸爸才會讓人來奔喪嗎?」林正杰、陳朝容則放話要在立法院提案叫連戰、黃昆輝等人到立法院就此案作專案報告並備詢,統聯及老兵團體則準備發起街頭抗議遊行。

6月3日,台灣部分報紙刊登消息,張克輝申請返台奔喪案出現轉機,內政部長約見入出境管理局主管商討專案核准的技術性問題,高層官員表示,就現行法令張克輝並不是一定不能來台。部分媒體也報導這是決策當局基於人道的考量,使全案出現轉機。

6月4日,張克輝接受《聯合報》記者電話訪問,對於台灣當局有關決策部門又能專案准他們夫婦返鄉奔喪一事,表示「歡迎」,並說如能順利返台,他只處理父親的喪事,沒有其他活動安排。

6月5日各報新聞報導,陸委會決策官員昨晚表示,張克輝申請返鄉案,經陸委會協調各機關之後,簽請行政院基於人道考量准許入境奔喪。

6月7日,新聞報導,內政部訂6月8日特別召開訴願委員會議,專案討論張克輝返台案,同時內政部也指出有關中共黨政軍人士來台認定標準及對大陸黑名單人士返台問題亟待檢討、研究改進。

6月8日,內政部訴願委員會專案會議,一致通過決議:基於中國傳統倫理親情及人道立場考量,同意中共人大常委張克輝返台奔喪,其停留時限為一周。內政部並火速通知彰化張有信到境管局取證。

6月9日,關於內政部已決定准許張克輝入境一事,在彰化張家聞訊均甚欣喜,其三弟張有信表示決定將父親出殯的日期延至20日,能使其兄張克輝趕上大殮及火化。

同日新聞報導,民進黨籍立委蔡耀鵬、陳婉真二人昨日在立法院外交、內政、司法聯席會議中強烈反對政府以「人道」理由准許張克輝反台,陳婉真並表示,張克輝一旦返台,她將依刑法有關規定,控告有關官員犯了「外患罪」。台北各界人士都認為陳婉真已經忘記當年她在美國從事台獨活動而被禁回台,她口口聲聲以「台灣人都有權回台灣」理由數次闖關而被機場警察以四腳朝天方式抬走之事。

同日《民眾日報》刊登訪問張克輝談話表示:一個人45年不能回故鄉,是很不正常的事,他說他老家是彰化西門口張厝,後來才搬到市區。在張厝出生的張克輝說,做為一個中國人,他一定要回張厝去拜祖宗。

6月11日,《中國時報》報導,內政部長吳伯雄考量張克輝返台奔喪及訪親實際需要,決定延長其在台停留時間為11天。並自6月18日來台之時算起。

6月18日,張克輝夫婦及陪接親屬六人搭國泰航空640班機自香港起飛,上午10時10分準時到達桃園國際機場,在彰化縣籍立委及「大陸災難救助總會」劉姓主任陪同及協助下,順利通關,機場海關也極為禮遇,約10時30分出現在入境大廳,此時已有彰化鄉親及中國統一聯盟及老兵群眾百餘人等候多時,見張到來歡聲雷動,台灣親屬及新聞界記者紛紛上前,圍住,擠得水洩不通,此時有部分老兵群眾,感受現場氣氛及切身感受,情不自禁高呼「中國統一萬歲」、「民族團結萬歲」,(翌日部分台灣報紙報導將口號改為「中華民國萬歲」或「三民主義萬歲」,實在與事實不符,但不久均刊出啟事更正)。

張克輝夫婦最後在親屬擁護下搭上專備之遊覽車,在車子啟動前拉開窗戶,頻頻向現場歡迎群眾搖手致意……約11時許車子沿高速公路向其故鄉彰化疾駛而去。

從其父逝世申請返台,到張克輝踏上這出生的故土,剛好整整一個月。

返台成功的原因

(一)親情、人道超越任何政治考量:

台灣當局本欲以意識型態,政治歧視為出發點所制訂的《兩岸關係條例》《國安法》部分條文來阻擋張克輝申請返台,並企圖以「影響台灣安全」來爭取「人心」認同,但「人心」都倒向親情、孝道,這些中國人的特質。此外,缺乏事實根據的政治謊言,在現今知識激增的多元化社會,已起不了多大作用,台灣各界人士全力支持張克輝返台。

(二)張氏家屬不屈不撓的堅持:

張家兄弟為實踐亡父遺願,從開始就堅定立場,歷經挫折但不屈不撓,運用各種方法透過各種管道,努力不懈。

(三)新聞報導形成壓力:

在這次事件過程中,台灣各種新聞媒體絕大部分都作客觀公正的報導(除了桃園機場入境老兵呼口號有失誤外),對主管機關及決策當局產生影響。

(四)台聯會的友誼獲得廣大迴響:

在眾多聲援、協助的台灣各界人士、各種團體中,除了張克輝及其家人個別關係外,大部份都是北京全國台聯及各省市台聯會長期以來廣泛接待或協助從台灣到大陸探親、訪問、交流、經商的同胞所累積的友誼的結果。

產生的影響

(一)凸顯台灣政治仍為「人治」的特性:

從起先陸委會在尚未接到張家申請就「未審先決」式的放話,到群眾民代到陸委會抗議,副主委的「談也不要談」。從內政部及境管局的二次駁回到內政部訴願委員會一致同意,非常明顯的都是「人」在操控,其法律的制訂既不考量「民意」,也不符合潮流及事實,更可以「因人而異」。台灣政治要步上「法治」的境界,仍是一個遙遠的未來。

(二)凸顯大陸政策落後:

現今台灣人民到大陸旅行每年超過百萬人次,企業到大陸投資設廠已超過九千餘家,台灣與大陸貿易每年順差70餘億美元。但人民要直航,政府不准,廠商要投資,政府只准間接,銀行要直匯,政府要查辦,台籍張克輝要返台奔喪,政府說他要吃掉台灣,不准。非要民眾群起指責,要上街頭,才不得不改弦更張。這種現象並不單是主管官員的病態心理,而是整個大陸政策因循保守,永遠落在民眾腳步後面的實例。

(三)加速大陸高層人士來台:

本次事件以後,台灣有關單位已作檢討並將有所修正,如內政部一位高級官員指出,既然現行大陸政策及相關法令所規定的限制中共黨政軍來台,均已有「例外」,不然就是「因人設法」。他又說,以現階段兩岸互動交流的發展分析,與其限制中共黨政軍人士申請來台,倒不如以其來台是否可能真正對台灣造成危害,作為審核的依據。果真如此,將來滯留在大陸的台籍同胞,特別高層職務人士來台的限制,將有樂觀的發展。

結 語

由於張水枝老先生臨終的一個心願,一個月來所發生的實現的過程,不但凸顯張氏家族為完成亡父遺命而努力的團結向心,彰顯中國人孝道人倫的精神力量、發揚人性光輝,更進一步產生對不合理法令制度檢驗的連鎖效應,促使當權者知所反省、檢討修進,減低禍害的延伸,則許多人將同受其利,張老先生也可含笑九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