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解放運動的戰士

蔡子民


今年是台灣著名作家賴和先生誕辰一百週年。賴和先生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時期民族解放運動的忠誠戰士,是台灣新文學的奠基人,一直被台灣文壇公認為「台灣新文學之父」,被尊稱為「台灣的魯迅」。

今天,中國作家協會和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在北京舉辦座談會,同來自台灣的作家學者共同紀念賴先生誕辰一百週年,有特別的重要意義。

賴和先生出生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那一年的4月25日。他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受日本教育,但熱愛祖國,在台北醫學校畢業後,1917年到廈門博愛醫院工作兩年,受到祖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那時,台灣的仁人志士大都不堪日本殖民統治,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而嚮往祖國,盼望祖國強大,從而提高了反抗殖民統治的時代覺悟。賴和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先驅者。他返回台灣後,在家鄉彰化行醫,深孚眾望,每天醫治病人多達百人以上。3、40年代,我在台灣上中學後就常聽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和仔仙」,還尊他為「彰化媽祖」。同時他信奉魯迅先生「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主張,發揮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利用夜晚,致力於中文白話小說和新詩創作,抒發了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民族苦難和抗爭精神。他的作品形式清新,文字優婉,內容深刻,給台灣文壇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

他的小說:如《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把犀利的筆鋒直接刺向殖民統治當局的警察網,指向帝國主義殖民制度。他的詩篇是刺向殖民統治的匕首。他的第一首新詩:《覺悟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戰友》,熱情沸騰地謳歌被蹂躪的弱者不畏犧牲,奮起反抗的覺醒。二林事件是他在醫學校的先後同學李應章(偉光)領導的台灣首次農民抗日事件。詩中寫道:

覺悟下的犧牲,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唉,這是多麼難能,
他們誠實的接受,
使這不用報酬的犧牲,
轉得有多大的光榮。

賴和先生一貫關注社會現實,對鄉親和對壓迫者的愛憎分明的情感洋溢在他的作品裡,還貫穿在他的社會活動中。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他就加入並當選為理事;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主編、台灣文藝聯盟委員長等職,直接指導和培養了一代反日愛國作家。他是熱心的反日社會活動家,被日本殖民統治者視為眼中釘,曾被捕坐牢。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就在這一天,賴和因「思想問題」,再次被捕入獄,身心遭到嚴重摧殘,42年1月病重保釋出獄。但絲毫不能動搖他抗日愛國的意志。在他遺稿中有一首詩說:

日漸西斜色漸昏,
英威赫赫竟何存,
人間苦熱無多久,
回首東山月一痕。

他清晰地預見到抗日戰爭的勝利,但還沒有來得及親眼看到抗日戰爭的勝利、台灣的光復,就於1943年1月31日因病復發,與世長辭,終年僅49歲。賴和先生一生熱愛家鄉、熱愛人民,同時熱愛祖國,對祖國命運寄予深切的期望。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於北京逝世。台灣民眾團體隆重集會,沉痛追悼。賴和先生為中山先生寫了如下輓聯:

中華革命雖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
一統雄心傷未達;
東亞聯盟不實現,長使天驕跋扈,
九泉遺恨定難消。

這深切地表達了賴和先生對中山先生的敬仰和哀悼,同時反映了台灣同胞渴望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祖國獨立富強的嚮往。

今天在紀念賴和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的時候,我們高興地看到:戰後台灣新文學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但正如台灣文學評論家葉石濤先生所說:「台灣新文學自始至終是現實主義的文學。」台灣新文學的主流,繼承和發揚賴和創作的愛鄉愛國愛人民的現實主義傳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更令人慶幸的是:我們的祖國經過壯闊有時險惡的歷史波瀾,終於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走上了獨立振興的道路,正在努力進一步完成統一大業,使「一統雄心」得到完全的實現。我們相信,通過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統一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

(北京紀念賴和誕辰一百週年座談會上的開會詞,199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