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

馮牧


今年的4月25日,是我國台灣現代著名作家賴和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的日子,中國作家協會、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總部和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共同聯合在這裡隆重舉行紀念會,緬懷這位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台灣反帝愛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和開拓者,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具有深刻意義的事情。據知,最近在他的故鄉台灣彰化,賴和紀念館也在舉行紀念活動。這說明賴和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他在開創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歷史功績,得到海峽兩岸同胞和作家的一致認同和敬仰。

賴和先生出生的1894年正是發生中日甲午戰爭的那一年,他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讀的是日文,受的是所謂「皇民化」教育,但他熱愛祖國,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他在少年時代曾就讀於民間私塾,接受了中國古典文學、詩詞和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教育,為他後來進行中文文學創作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在日本殖民主義統治下的台灣,他終其一生有兩個特點,一是永遠身著中國的民族服裝,另一是堅持用中文寫作。他堅信日本侵略者必然滅亡的命運。他於1942年寫了一首七言絕句以表達他這種堅定的信念。其詩中寫道:

日漸西斜色漸昏,
炎威赫赫竟何存,
人間苦熱無多久,
回首東方月一痕。

他這首詩是在他去世後由日據時期另一位著名作家楊逵先生整理出來的遺稿。賴和受日本殖民主義的迫害,1923年和1941年兩次被捕入獄,長期憂勞成疾,不幸於1943年一月與世長辭,時年才49歲。他在病危之時還捶著床板大聲呼道:「不看到日本仔(指日本殖民統治者)倒台,我死不瞑目」。他沒有能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台灣島的光復,是令人感到非常遺憾的,但他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學遺產和革命精神必將與世長存。

賴和先生於1914年,他20歲那年畢業於台灣當時的最高學府台北醫學校。1917年他來到祖國大陸廈門,在博愛醫院服務。那時正值祖國大陸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當時的新文化思潮給他很大的感染和影響。1919年他返回台灣,開設賴和診所,一面行醫,一面參加台灣人民的抗日愛國鬥爭。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1924年台灣發生了新舊文學的論爭,他發表文章堅定地支持新文學運動。1928年以後他主編《台灣民報》文藝欄,1934年加入台灣文藝聯盟。1938年他的診所被迫停業半年,他藉此假道日本再次前來祖國大陸東北、北京遊歷。

賴和一直是一個職業醫生,一面行醫,一面寫作。正是通過給病患者治病,使他有機會接觸台灣的窮苦人民,瞭解他們的疾苦和社會現實。作為醫生,他用高超的醫術為人民治病,對付不起醫藥費用的窮苦病患者不收分文和禮物,並且在年終燒燬欠債的賬本。他高尚的醫德深受民眾讚揚,被人們譽為「彰化媽祖」、「和仔仙」。對此,台灣的李南衡先生曾寫過這樣一段感人文字,文中說:「為了編印《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我曾走訪全省各地的先輩作家。一提起賴和先生,沒有一個人不讚揚懷念的。他是一個每天有上百名病患者的醫生,身後卻留下一部單車和一大筆債。他的錢到哪去了?他除了不收貧病者的醫藥費外,所賺的錢都拿去支助當時台灣抗日志士了。」

作為作家賴和始終是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的實踐,努力於台灣新文學的開拓。作為作家,賴和始終是以文學作為武器來同日本殖民統治者作鬥爭。在祖國大陸五四新文化運動直接影響下,他積極倡導抗日愛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賴和的名字是與台灣新文學運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他原是以寫舊體詩活躍於文壇的,但他很快就突破了寫白話文作品的困難,抓住了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潮流,發表了具有強烈反帝反封建意識的文學作品。在他的小說《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惹事》等作品中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罪惡,有力地鼓舞了台灣同胞反抗殖民者的鬥爭精神。他的另一篇重要的小說《善訟人的故事》,代表了他在創作上和藝術上的新的追求和高度成就,在這篇作品裡,他塑造了一位挺身而出為民請命的典型人物林先生。台灣當代文學評論家葉石濤先生曾評論說:「賴和剛好活在舊文學和新文學更替的時代,吸收了五四運動澎湃的文藝思潮,以白話文寫出了《善訟人的故事》,委實是一位頗富天才的作家」。「給鄉土文學雕塑出一個典型」。日據時期台灣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朱點人先生(1903-1947〉認為貫穿於賴和的文學作品中的精神「是一種為大地上的正義而奮鬥的精神」。另一位重要作家楊守愚先生(1905-1959)在《小說與懶雲》(註:賴和的筆名)一文中說:「如果沒有一位像懶雲氏那樣既有創作上的天才,而且又有對新文學事業的推展抱著熱情和決心的人,來擔當、領導這個時期,並擔任這一艘台灣新文學的大船的舵手,則相信台灣的新文學是無由達到若今日的狀態和成就,而且一定還要走多少迂迴、曲折的發展的道路吧!」「因此,我認為懶雲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同時也是養育了台灣小說界以達於成長的保母」。

賴和同時也是一位熱血沸騰的詩人,他的一系列詩作充滿了革命精神和犧牲精神、例如《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戰友》、《流離曲》、《低氣壓的山頂》等。賴和不僅以自己的作品影響和哺育了後人,而且還是一位熱心支持和培育文學新人的編輯。例如由他負責的《台灣民報》文藝欄,新文學的許多先驅作品大多在這裡發表。當時的楊守愚、陳虛谷、朱點人、楊逵等人都受過他的鼓勵與幫助。其中尤其是楊逵,他的名作《送報夫》,最早就是經賴和先生發表在《台灣民報》上的。而且楊逵的名字也是由賴和先生所改。因此楊逵先生說,賴和先生「終於成了我的命名之父」。說到楊逵先生,這位在台灣日據時期與賴和先生長期戰鬥在一起的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另一位著名作家,我在12年前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美時,曾有幸和他相會並且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並且在他去世前,應他的囑托在北京編輯出版了他的作品選。

今天,我很高興,有那麼多的作家學者以及在大陸的台灣同胞和來自台灣寶島的作家學者共聚一堂,緬懷賴和先生的戰鬥生平和歷史功績。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他熱愛祖國、親近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優秀品德,為促進海峽兩岸同胞的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更加發展,為中國文學的繁榮,為統一祖國的神聖大業,共同作出我們炎黃子孫應有的切實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