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先生在戰後的台灣

王曉波


在台灣戰後成長的一代,經過50年代「白色恐怖」後,幾乎沒有人知道賴和了。後來賴和的全集出版了,又重新入祀忠烈祠了,又成立了賴和紀念館。這一個過程,因兩岸隔絕40年,大陸的台胞也許不太清楚,所以,我今天特趁在北京舉行賴和一百週年誕辰紀念會之際,向大陸的台灣鄉親作一報告。

賴和先生號懶雲,原名賴河,台灣彰化人,生於1984年4月25日,(應為農曆,後均誤為國曆。所以,今年台灣的賴和百年紀念會將於農曆4月25日舉行。)逝於1943年1月31日,是日據時代抗日的名醫和作家,並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台灣光復後,1951年4月14日,經內政部長余井塘明令褒揚入祀忠烈祠,至1958年以「台共匪幹」為由,又被逐出忠烈祠。從此賴和不但被逐出忠烈祠,並且,賴和的文學和思想也都成了「白色恐怖」的禁區,而在戰後台灣成長一代的記憶中抹去。

直到1976年4月1日出版的《夏潮》雜誌重刊賴和的作品《不如意的過年》、《前進》、《南國哀歌》,並刊出梁德民(梁景峰)的《賴和是誰?》,賴和先生才在台灣重新被人提及。梁景峰也提及賴和遭人誣告檢舉被逐出忠烈祠之事。

1977年3月號《夏潮》又重刊賴和作品《一桿秤仔》,並且以編按介紹賴和是日據時代「熱愛祖國的民族主義者」,「他是日據時代最早使用中國白話文從事創作的作家之一」,「強烈反映了帝國主義在殖民地一切不合理的壓迫」。因此,賴和引起了普遍的注意和討論。1977年6月號《夏潮》再刊出賴和《善訟人的故事》。這個時候賴和還未平反,《夏潮》也因提倡鄉土文學和反對帝國主義,而被扣上「台獨」和「左派」的帽子。並引起了「鄉土文學論戰」。

1979年3月,熱愛台灣鄉土文學的李南衡先生耗時數年之久,跑遍台灣各地搜集資料所主編的《日據下台灣新文學》五巨冊出版了,其中第一冊即《賴和先生全集》。

《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出版後,消息傳來,有關單位要查禁這部書,尤其是《賴和先生全集》。為了阻止查禁,於是我在《台灣時報》(1979年4月26、27日)發表了《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與他的思想》及《從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看台胞抗日的愛國思想》(6月18、19日)。鄭學稼先生也在《中華雜誌》五月號發表《李編〈日據下新文學〉讀後》,推崇賴和是「大中華民族的反日鬥士」,並呼籲為賴和新立墓碑,改昭和年號。據我所知,鄭先生的呼籲是《賴和先生全集》未遭查禁的原因。

「重為賴和先生立新墓碑」是諱言「平反」,所以,尉天驄教授和李南衡也都投書《中華雜誌》表示響應。

1979年11月20日,彰化立委黃順興提出質詢,為賴和逐出忠烈祠不平。1980年2月12日,內政部竟在答覆中說,賴和「反日思想激烈,屬於左派」,作為逐出忠烈祠的理由。

1983年,賴和先生的故人之子,李篤恭寄來一篇《一群高邁聰慧而勇敢的人們──回憶賴和先生及其他》,時胡秋原先生要我寫一篇紀念七七抗戰的文章,我就把李篤恭的大作給他,並寫了一篇《請平反賴和先生以慰抗日台胞英靈》,一齊發表在7月號《中華雜誌》。事出意外,8月19日,侯立朝先生竟將這兩篇文章寄給內政部長林洋港,並附信要求林洋港平反賴和。9月15日,侯立朝鍥而不捨的又二度去函林洋港,10月18日三度去函。

終於,1984年1月19日,侯立朝受到林洋港的覆函謂「彰化『和仔仙』賴和先生原為抗日烈士,確曾蒙冤屬實,本部業已另函台灣省政府,即予辦理恢復入祀忠烈祠。」

今天在北京舉行賴和百年的紀念會,個人感覺特別興奮,所以,不辭萬里之遙,特從台灣趕來參加。賴和的抗日愛國主義,不僅是彰化人的光榮,是台灣人的模範,更是全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遺產。

1988年,「台灣史研究會」曾組團來北京,和社科院共同舉辦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當時社科院副院長趙復三在致閉幕辭時表示,聽了台灣學者的報告後,才知道台胞抗日愛國運動的偉大和英烈,國內應將這一段台灣史列入歷史教科書。我不知道趙副院長的願望是否達成。

在20世紀即將結束,祖國統一在望之際,要兩岸的政治統一之前,兩岸的歷史必須先行統一。缺少了台灣抗日史的中國曆史,只是一部殘缺的中國史!台灣回歸祖國請從台灣史回歸祖國開始。兩岸歷史的先行統一,請從我們今天的賴和百年紀念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