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聯盟沒有前途

門策(德國《波恩評論報》記者)


中國開放以來,其領導人的外交活動從來沒有像剛結束的這一年這麼積極。中國靈活的外交政策為其帶來了新的聲望,但北京並不滿足於此。在「年終攻勢」中,中國最高層領導人對鄰國進行「友好訪問」,訪問的國家有韓國、日本、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這些訪問是為了消除鄰國「對強大中國的新恐懼」,使它們相信北京「和平發展」的方針。這些訪問的戰略家們顯然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他們加強了東亞把對華多年的敵對關係轉變為有益的夥伴關係的總趨勢。這兩個增長最快、相互補充的地區之間的經濟紐帶本來就在變得一天比一天密切。

另外的一些發展也是值得注意的。河內讚揚鄧小平在中國進行的改革。美國人不久前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尋找地方建立物資和武器倉庫時遇到了一種簡直是「全亞洲的新民族主義」。美國人到處都碰了壁。這個地區誰都不想要新的美國基地,誰都要考慮到中國的敏感性。

在此期間,中國曾經並且正在起顧問的作用。在圍繞北朝鮮的危險和核危機中,中國人在3、4月份勸美國人放棄起初優先考慮的「外科手術式的轟炸辦法」,北京建議用有吸引力的提議進行耐心的談判,美國人接受了這個建議。

但中國有更大的願望,它希望朝鮮半島有持久的和平。去年12月初美國人和北朝鮮人在北京商量核交易的細節時,作為東道主的國家主席江澤民堅決主張朝鮮統一,這無疑也會加強中國的地位。

江澤民巧妙地利用越來越多的國外活動,去年秋季他在莫斯科作了一次給人深刻印象的講話。他在講話中滿意地描述了中國和俄國「從正常關係走向睦鄰關係」的道路。江還自豪地談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說這種制度在中國正經歷「一種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他說這個最大的民族的「重新崛起」還剛剛開始。

約兩個月前江澤民在印尼茂物的第二次亞太首腦會議上同樣自信地出現在眾多國家首腦面前。與一年前不同的是,他同美國總統克林頓就「西方的以及亞洲──中國的價值觀」進行公開辯論。這兩人都是這次會議起主導作用的政治家。

情況再次表明,雙方儘管對政治制度有明顯的意見分歧,但由於有共同的安全及經濟利益而相互依賴著。

中國以其史無前例的活力(四年內經濟增長了50%)成為一個新的實力因素,現在在政治上也在利用這一點。反華聯盟是沒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