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的政治理念的基點

余東周(紐約《僑報》副總編輯)


越描越黑的說帖

去年,李登輝前後多次發表了語驚四座的言論,除了大罵北京為「土匪」、「空固力」外,更感歎「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指「國民黨是外來的政權」,稱「國民黨只有兩歲」,自比摩西,要帶領台灣兩千一百萬人脫離「外來政權」的統治,建立新的國家

李登輝的每次談話出籠之後,就受到來自四方的批評、質疑。國民黨黨官也和繼為他的講話辯護,但人們還是無法釋疑。

最近為了要徹底澄清他的言論,國民黨文工會特別發表了說帖,就該黨主席過去發表過的談話,提出澄清。去年12月30日李登輝本人,更利用國民黨黨務檢討會的機會,以「挑戰與重生──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奮鬥志業」為題,向與會的各級黨務幹部發表一項含有自我辯白意義的講話。

不過,這兩次頗具規模的洗刷工作,並無法產生預期的效果;不但不具說服力,反而「越描越黑」,且更證明李登輝的話絕不是出於一時的失控或衝動的胡言亂語,而是充份且強烈地反映了其內心世界的想法。我們可以從他內心世界的政治圖像,清楚地看到其政治理念的基點。

把台灣作為獨立個別實體同大陸沒有必然聯擊看待,就是李登輝政治理念的基石。他表面上披著「中華民國」的外衣,在他內心裡卻看不到「中華民國」原有理想的影子。就是因為把台灣視為獨立於大陸之外的個別實體,他才會說出什麼「中華民國在台灣」、「國民黨是外政權」、「國民黨只有兩歲」、「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自比摩西要出埃及」、」『漢賊不兩立』政策必須改」、「國家主權觀念蛻變」、「國民黨要認同台灣」、「現階段兩個中國」、「調整漢賊不兩立政策」……等他內心的觀點。

國民黨文工會的說帖指出,從歷史的事實來看,民國34年以前,國民黨的統治權確未及於台灣,且國民黨也不是誕生於台灣本土。因此認為李登輝的談話,並未脫離史實。

一國之內的任何政權,是否屬於外來政權或本土政權,不是根據該政權統治台灣的時間先後來決定,也不是以該政黨的建立是否在台灣境內為根據。

要決定國民黨是否外來政權,其前提有二。一為台灣是否屬於「中華民國」的領土?二為國民黨是否屬於「中華民國」境內的政治團體?只要台灣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份和國民黨是「中華民國」境內的政黨,它就是本土政黨,其組成的政權就是本土政權、非外來政權。就是因為李登輝把台灣視為獨立於大陸之外的個別實體,台灣與大陸內外有別,不能把大陸視為本土。所以說帖辯稱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與史實並不相悖。

李登輝在檢討會上說:國民黨的命運已經和台灣融為一體,其生存和發展,完全建立在台灣地區兩千一百萬人民的支持之上,要清楚地讓全體台灣同胞明白國民黨認同台灣這塊土地,也認同這塊志地上的所有人民。

國民黨還要認同台灣,不知是根據何種邏輯推演出來的結論?國民黨既屬「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份,增進人民福利、維護國家安全為政黨的理想、政權的天職,而且以全民全國全局為目標,不是地方局部為對象。難道國民黨未退據台灣之前,已把台灣視為「化外之地」非本國領土?李登輝進行本土化之前,是否也把台灣同胞視為「非我族類」?

任何政黨的成立必須以認同所屬國家為前提。不認同國家就沒有成立政黨的資格,也就沒有資格取得政權。認同國家就是認同人民、土地、政府和主權。取得政權的政黨,既然已認同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人民和包括台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在內的國家領土,還需要「再認同」嗎?

如果把「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國民黨只有兩歲」同新近提出的「認同觀」買穿起來觀察,就能瞭解到李登輝所謂「認同」的真義,並且從他的「認同觀」可以看出「外來政權」、「兩歲」的真正內涵。

隨著民進黨的步伐起舞

就是因為李登輝把國民黨視為外來政權,所以他要求國民黨要認同台灣(人民和土地),也就是他把國民黨完成本土化視為認同工作的體現,才改變其「外來政權」的體制為「本土政權」,時間也只有兩年,所以他說「國民黨兩歲」,就是這個道理。

國民黨全稱為中國國民黨,顯然,它是全國性政黨,它的認同當然要以最高層次的全國為對象,否則就不配稱為中國國民黨,惜李登輝卻自損這項立場。

李登輝強調國民黨要認同台灣,旨在獲取台灣民眾的支持,以便在島內政黨政治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確保對手就是民進黨和新黨而言。尤其是民進黨的步步為營、徐徐進逼,竟使他順著民進黨的鼓吹聲,手無足蹈起來。

「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是民進黨最先給國民黨的定位,疼愛台灣認同本土,也是民進黨提倡於先。民進黨這些喊話的目的在於要把國民黨同台灣人民和土地劃清界限,以便為自己開闢政治資源。又如參加聯合國運動,也是以獨立為主旨的民進黨推動於前。李登輝認同了民進黨的政治理念,也順著它的步伐,血前邁進了。李登輝之所以那麼輕易就認同,主要原因在於雙方的政治理念相同之故也。

為了同以台灣地方為對象的民進黨爭地盤,李登輝竟忘記了自己是全國性政黨的主席,竟反對高層次對象的認同,而認為超越台灣的認同,其結果必然是雙雙落空。

台灣的當權者把認同的意義與政策的作用混淆了。李登輝想藉加強國民黨「誠心誠意認同台灣」的目的,已如前述,就是怕被民進黨搶走政權。作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執政黨的國民黨,「誠心誠意認同台灣」天經地義,無所謂認同或再認同的問題。成為「中華民國」境內的一個政黨,其本身就是認同的體現。囡爭取選民的支持確保政權,需靠為民造福、伸張公平正義等的具體好政策來達成,不是依賴意識層次的認同來實現。何況在沒有「認同」問題的情況下,要求所屬黨員認同本土,除了別有意圖外,毫無意義可言。便何況在以台籍人士為主流的國民黨,還會有不認同台灣的嗎?即使他們胸懷神州希望統,同立足台灣熱愛寶島並不矛盾。中國國民黨認同中國,還會有疑義嗎?認同中國的層次當然要比認同台灣高,但認同中國並沒有否定台灣,認同中國就是認同全部,既然認同全部當然及於部份。

台灣島上之所以出現認同問題在於民進黨要澈底切斷台灣與大陸的臍帶聯繫。因此他們認為凡立足台灣,就不應胸懷大陸。胸懷大陸就是不愛台灣,更藉此以削減統一的力量;李登輝竟也相信民進黨的邏輯,一起唱起認同歌了。原因無他,兩者的理念相同!

今天,李登輝的所思、所言和所行,倒像台灣的「總統」和台灣國民黨的主席,並不似「中華民國」的「總統」和中國國民黨主席。這就是為什麼李登輝只想另起爐灶、割地為王,只想在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方圓內與民進黨爭霸,而缺乏同共產黨逐鹿中原的雄心,更無入主中南海的壯志!

哪還有望眼中原的勇氣

身為「中華民國的總統」和中國國民黨的主席,理應以全中國為念,如果說有必要「再認同」的話,要以認同全國為職志,不應僅以台灣為限。否則就與自己的身份地位不成對比。

不過,筆者倒想知道,李登輝為何沒有同北京爭天下的勇氣或意願?是否看透了北京的國內政策和對台政策,讓他感到心灰意冷,毫無機會可言,因而下了不做年尾,寧當難頭的決心?

去年12月,台灣省市長選舉時,新黨候選人朱高正曾發出要入主中南海的豪語,令人頓時感到既新鮮又迷惑,內心裡這麼想:在四個堅持和一國兩制等既定政策的條件下,朱高正或其他「台灣特別行政區」的公民有競逐中南海的主人的機會嗎?北京當局不妨把它作為一個政治課題加以研究、研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對消除「生為台灣人」的悲情意識──亞細亞孤兒心態,具有無法估計的效果,進而對台灣島內統一力量的壯大,勢必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蓋這股力量對藉和平談判手段來結束國家分裂局面,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