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告別的年代

曾建元


關於三民主義意識形態的命運,最近再又成為新聞的焦點話題,這一波的輿論,最早大概起自國家考試廢考國父遺教,延燒到大學聯考是否廢考的論辯,有趣的是,東吳大學倒辦起海峽兩岸的孫中山思想學術會議,而彼岸也傳來了孫中山思想在學界復興的消息。

孫中山思想在兩岸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勢,似乎印證了意識形態的終結是有地理界限的此一說法,不過。該一說法是指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在歐洲民主社會主義或福利國家中的趨同,使得意識形態的鬥爭不再必要。東歐共產國家的崩解,連帶擴張了意識形態終結的版圖,在當代則引發了法蘭西斯.福山歷史終結的喟嘆。至於孫中山思想在台灣,似乎與趨同論無關,反倒是意識形態霸權衰退,敵不過民間社會多元文化抗爭的結果,可以說是伴隨著後現代反意識形態的特性而發生的。孫中山思想在中國,則恐怕還是被拿來佐證市場社會主義的正確歷史抉擇,具有古為今用的性質,而且集中在孫中山個人的思想,與文化霸權的競爭(/意圖)並不相干。

三民主義意識形態霸權論述形構的內在鬥爭,其實又反映兼而反作用於國內不同集團間的權勢消長,孫中山和三民主義的革命形象,早就被掛上了被革命者的面具。三民主義意識形態並不是什麼反映社經下層建築的上層建築,它是一個有機體,體現在國民黨黨國體制所掌控的一切國家機器和一切統冶行為當中,它宣稱黨國的萬能,而不可避免地自暴其短成為新興社會運動的箭靶。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Nationalism, Democracy, Socialism)本來代表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知識份子對於現代化中國的一種想望,代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後進國家或地區知識份子的普遍心向,由於三民主義原本只是具有現代眼光的知識份子與革命家提綱式的國家現代化藍圖,缺乏系統性的理論建構,因此,當孫中山以俄為師改組國民黨,三民主義也可以是黨治主義、共產主義,而如何再詮釋與串連散落在孫中山不同時代、不同著作裡的三民主義義理,也就成了編造三民主義意識形態最重要的工程。

孫中山思想詮釋主導權的鬥爭,最早乃是由戴季陶主義運動首先發難的,硬將三民主義裝置在孔孟的道統之上,象徵著中國的保守主義對於激進社會改革的抗拒。戴季陶主義運動最終係以政變的方式取得理論鬥爭中的上風,削弱了左派的勢力,為蔣中正時代的來臨先行鋪路。蔣中正在接收左右派鬥爭兩敗俱傷後的權力戰場後,靠著清黨與北伐樹立了個人的黨國領袖地位,此刻的三民主義乃公開向法西斯主義靠攏。民國24年蔣展開了他的統治意識形態編造工程。親自演講《國父遺教六講》,28年演講《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完成了正統三民主義的整個理論架構。就黃仁宇的觀點來看,三民主義的統一詮釋,可說是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黨,在中國傳統明清社會的基礎上建立一國家高層機構的行動的一部份,特用來固結人心,以帶領中國走出世界的邊陲與民族自信心淪喪的陰影。

國民政府遷台後,基於內部殖民與反共戰爭的需要,以現代化的統治、控制技術將國家權力全面伸展到民間社會,以鞏固政權,三民主義乃隨之進駐國家機器與各權制度設施,有機地接合國民黨在政、軍、經各方面的絕對優勢,並且負責把國民黨黨國體制編造為中華文化的道統與西方現代文明的總體。國民黨以欽定的三民主義教義對國民進行政治社會化,企圖模塑忠誠的順民,其中最直接的手段,正就是學校教育與國家考試,如此一來,則自毀了學術、行政相對於政治的中立性,豢養出一批言必稱主義的御用學者與黨官。

在國民黨黨國體制的鞏護下,三民主義越來越異化,一方面,它成為國民黨人種種祭典中必備的通靈寶物,透過它,大小官員可以聆聽到國父天啟式的遺教,得到治國的指示,而總統蔣公是最終能夠破解國父道教微言大義的聖人,因為他是國父道統的唯一傳人,另一方面,三民主義則亦被肢解為經典的教義訓詁學,很少人會去反省孫中山、蔣中正有關的言論主張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脈絡或論述形構中提出的,這在考試中最為凸顯,考生必須死背肢離破碎的三民主義章句,而課本也為了配合考試需要,編寫地適合記誦,搞得考生灰頭土臉、天怒人怨,三民主義的一元化解釋與考試引導教學現象,簡直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冷戰結構的整建,西方聯中制蘇的大戰略構想實現之後,失去國際認可的國民黨政權乃出現統治正當性的危機,迫使國民黨只好轉而對內尋求統治正當性的基礎,此即國民黨本土化或台灣化的肇端,這也造成了國民黨政權正統性神話的破產,以大中國意識為基調的三民主義自此乃面臨了本土適用性的檢驗,而當民間社會興起,各種社會問題與社會運動紛至沓來,國民黨束手無策,三民主義無力解釋的窘況,在在說明了這一套意識形態在詮釋權定於一尊的情況下,已經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被切斷了它早先與人民之間的臍帶。

在一個民主社會裡,講求的是多元價值的彼此尊重、相互競爭,因此,三民主義之外各種意識形態的宣揚、研究,甚至非主流性的三民主義詮釋觀點,都應當受到寬容·我國雖然思想言論空間日益開放,但將三民主義列為國民升學求職必修的科目,無異仍扼殺了國民拒絕的權利,論者有謂,三民主義/孫先生遺教為憲法明定之立國精神,理當為國民所共同遵行,筆者要說,三民主義作為立憲者的建國藍圖,早就在制憲的時候,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了其實踐的方針,只要確實地實施憲法,便是實現了三民主義的現代化共和國,因此·憲法或公民課程便足以達到國民政治社會化的功能,不需要再有一個科目專門教授英明領袖的玉音綸旨,增加人民的負擔。

反對三民主義廢教廢考的,除了靠教三民主義吃飯的人士,可能就是其社會聲望與權威係直接與三民主義休戚與共的,前者的轉業事實上不成問題,因為未來公民課程仍需要大力仰賴他們,而且高等教育中的所謂三民主義學術化的訓練,早就揚棄了訓詁式的經學教育,而是站在現代社會人文科學的立場發皇三民主義追求國家發展的理想,事實上,以國內各大三民主義研究所博碩士論文為例,有哪幾本是在認真地從事意識形態或三民主義教義學的批判研究,已經很值得懷疑了,憑他們本身的學術專業能力,實在不需要非靠三民主義的庇蔭不可。至於國民黨的面子問題,只要有一套顧及其顏面的說理,便可以打發了。當然,這說得簡單,6、7月間的大學校長會議能不能同意台大聯考廢考主義的主張,諸位大學校長本身還需要面對學術良知的一番天人交戰哩,其間的煎熬,恐怕不是我們所能體會的。

我盼望三民主義的廢考,能為台灣人民打開數十年受到宰制、監視的心靈,不再摸索上意,不再窮經皓首,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自由地徜徉在無垠的思想大海裡,最重要的是,走出過去迷失在國家共同體之中的個性,重新回到人本,回到自身的生活世界,要為爭取真正的自由平等,不畏權勢地反抗一切不合理的剝削,讓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而不是那道不可及的天堂,能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