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與民主

丁一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關於香港,常聽到兩句話。一句是「香港有自由,但沒有民主」。另一句是「香港人缺乏自我的認同。」有人去過新加坡,覺得新加坡與香港有一顯著差別,新加坡人有很強的國家觀念,以做新加坡人為驕傲;香港雖有三倍於新加坡的人口,雖有更好的經濟發展,但香港人卻不知如何認同香港。上面這兩句話都有相當程度的真實。推其原因,乃由於香港百多年來是殖民地,直到現在還是殖民地。

對本土的認同,也就是民族主義的一種表現。民族主義在一些人心目中已是過時的東西。這種看法及說法,帶有甚大的欺騙性,有時是欺人,有時是自欺。在香港,人們尤其容易貶低民族主義而提倡國際主義。因為就「本土」而言,做殖民地的順民實在不易令人感到興奮與驕傲。辛辛苦苦去掙來一個太平紳士或者爵士,還是授自萬里外的沒落的英帝國,也僅僅作為沒有人會置意的,殖民地來的,異族的皇家僕從。於是大家就倡言國際主義,可是國際主義者的一項主要本錢,還得是一本外國護照,就不免又得「效忠」某一個國家了。

也有不少其他的人,甚至一些政府,經常在鼓吹國際主義。美國政府一貫是最反對民族主義的,一貫最主張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可是這些鼓吹與主張都恰巧在符合美國利益時才宣揚,甚至強制。一旦美國利益受到威脅時,種種保護主義的呼聲及措施,立刻就開始露面了。國際主義可能是一很好的構想,但是直到如今,政治的現實是,各國實在只看重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說,民族主義實際上還是在操縱著國際上政治的發展。

國際主義當然也可以有另一層意義,就是美國主義或者西化主義。也就是說大家都向美國與西方認同。換句話說,目標在建立一個以美國文化、西方文化為主體的大同世界。這一構想並不新鮮。當年的殖民主義也可說有這樣的內涵。殖民主義失敗了,現在就走新的途徑。過去的失敗歸根結底是由於西方列強的自私,是由於太多赤裸裸的掠奪與迫害。新的「大同」主義者的手法是巧妙多了。但會有多少成功的希望,還很難說。許多第三世界的知識份子,包括許多中國知識份子,心醉於西方文明及經濟發展,就成了這樣的國際主義者。他們本身的確能很容易的溶入西方社會,可是他們的努力,對他們的「本土」,卻不一定能產生多少影響。

不爭的現實是民族主義已瀰漫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已有覺醒了的人民的國家。他們已漸漸恢復了本身的尊嚴,已開始知道如何衛護自身的基本利益;因此外來的勢力,以及要依仗附從外國的勢力,定會遭受猜疑、敵視及抵抗。尤其在中國及一些其他第三世界的國家,近一、二世紀,飽受列強的侮辱與傷害,有過切膚之痛,對外來勢力的干預,更是特別敏感。

隨著殖民時代的結束,香港人的認同終於有了歸宿。香港的民族主義基本上也就是中國的民族主義。從70年代的釣魚台運動,香港大眾對六四的反應,對大水災捐助的踴躍,以及對日賠償的要求等等,可以看出香港人愈來愈明確的把自己牽進中國整體的發展中,香港人從來沒有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可是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的感覺,卻因為政治的隔離及殖民統治的壓制,一直並不明顯,一直也產生不了有效的影響。隨著英國政治勢力的消退,這一種身為中國人的認同,是在日漸一日的強烈。

英國殖民政治力量的消退,也使香港漸漸的除了自由之外,開始可以有較多的民主。可是這一方才萌芽的民主運動,受了復甦的民族主義的影響,有趨勢與中國內地的民主運動牽連在一起。這就使得香港的民主運動變得十分複雜,會有可能反而阻礙香港本身民主的發展。

本來香港民主運動的奮鬥對象,應該是英國殖民當局。因為一百多年來,一直是英國殖民當局在維護英國的利益,在壓制真正民意的表達。甚至到目前為止,英國殖民當局也仍然基本上掌握了專制性的政治權力。所以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及現實的政治,大家都應該在這一基礎上,站穩立場,以香港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爭取更多發言權,更多實質上的大眾的參與。香港只是彈丸之地,香港也是一個特別地區,就這特殊的局部的環境,平實的為本地居民,爭取本土的民主權利,是必定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而且也不易為他人所反對的。說起來,這有點低調,甚至自私,而且有違覺醒的民族主義者的心意。可是在這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這恐怕是目前最明智的策略。

將香港的民主與大中國的民主運動連結在一起,這自然是一崇高的理想。可能也正是覺醒的民族主義者認為是當仁不讓的。可是這時就要平心靜氣的問一問是不是大多數香港人民願意如此?因為這樣的奮鬥的後果,可能是香港在中國的特殊地位的取消。果然香港選擇了完全溶入中國的道路,願意與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中國的命運,那就很難想像「一國兩制」的狀態可以一直維持下去。真正的民主,要取決於大多數人民的意向。是相當庸俗的。崇高的理想只在哲學書及宣傳冊子中。大多數香港人民,在明瞭真相以後,大概仍會願自居為特殊的「井水」,而暫時不去冒犯那大河的「河水」的。

但是成功的局部性的特區的民主,卻必然也會對大中國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因為香港的民主將會提供一種可資倣傚的模式。如果香港的經濟也一樣繼續蓬勃發展,這一模式的說服力就會更強。連遠隔千里外,並非完全華人社會的新加坡,都激發了「新加坡模式」的討論,成功的香港模式是必然會產生可觀的影響的。

民主運動如要穩固發展,必須生根於本土的基層。群眾的福利必須是民主運動的主要目標。民主運動的領袖必須與基層的群眾禍福相共。在這一層次上,民主運動與民族主義實在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很難想像一位非民族主義者會成為成功的民主運動的領袖。有外國護照的民主人士,在要緊關頭可以一走了之,是無法得到群眾的信任的。這樣的民主人士,在煽動起群眾熱情,去從事一些冒險性的鬥爭後,他們可以不負責任的投奔外國,卻留下一般大眾去擔當嚴重的後果。群眾怎能信任他們呢?任何帶理想主義色彩的運動的一個要素是道德力量。這樣的民主人士,正就缺乏道德勇氣。

民主政治的發展,不可否認的,在英美西方國家有比較長遠的歷史及豐富的內容。他們過去奮鬥的經驗,可以有許多方面值得參考借鑒。在這逐漸縮小的地球社會中,一個地區的發展也必然影響其他地區。大家的命運在相當程度上,確實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外界的援助是應該爭取及歡迎的。可是民主運動的發展基本上要靠自己,不能反客為主的過份強調外援。否則不但會觸犯民族主義力量之大忌,收到相反的效果,而且也很可能不自覺的會受外國邪惡勢力的利用,傷害了本身的利益。著根於本土及基層,基本上靠自身力量的奮鬥,是十分艱難的。可是只有如此,才能期望達到穩固的成功。

未來的幾年應是香港最值得興奮也最富挑戰性的時期。在這完全恢復作為中國人的時刻,香港確實會為中國擔負起巨大的歷史使命。因為成功的民主,富庶及自尊的香港,會為全中國提供令人心悅誠服的香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