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皇訪華談到「八年抗戰」

沈己堯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大學教授)


今年10月日本天皇訪華是件百年來中日關係史上深具意義的大事。醒來的「東方睡獅」的面目和動態如何?他可還記得過去的悲慘血債?這筆賬應該怎樣記載?應否和怎樣認罪及賠償?這都是以日本天皇為代表的日本政府和人民應清楚認識應公開交代而無法隱瞞不能竄改的問題。不然:日本形象必遭污損,日本前途定受影響,而曾經受過日軍蹂躪、及受過日帝統治的中華人民,和他們的子孫後代都不會輕易忘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犯的滔天罪行。

趁這歷史時刻,想起了「八年抗戰」這個名詞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用詞,雖是老生常談,幾乎俯拾即是。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覺得有商榷的地方。「八年抗戰」無疑是「第二次中日戰爭」中最重要的鬥爭階段,但不包括全部,顯然有遺漏的地方。試說明如下。

日本侵略中國,處心積慮,百年來從未間斷,曾經陰謀發動過兩次中日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或稱「甲午戰爭」,為時兩年(1894-1895)。中國戰敗,訂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第二次中日戰爭,末期成為世界第二次大戰的一部份,為時共14年(1931-1945),還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1年9月18日日軍策動「瀋陽事件」算起。從此日軍長驅直入,佔領整個東北,次年又扶立偽「滿洲國」。張學良帶領一批軍民入關,留下的東北同胞在日本統治下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鬥爭。可惜,過去常把這段歷史與第二段分開,把抗日戰爭十四年史從腰切斷,強調而突出第二階段的常提到的「八年抗戰」。如是,東北同胞以游擊隊作戰或以消極抵抗所進行的長期抗日鬥爭的重要價值無形中被低估了,張學良後來積極鼓動以生命相爭的抗日鬥爭的重要貢獻也被淡化了。

第二階段,從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件」算起。從此日軍從北到南從沿海到內陸瘋狂侵略中國大地,實行搶光殺光燒光政策。國共合作,全面抗日。經過淞滬戰役,南京大屠殺,國民政府內遷至重慶。日兵佔領沿海城市幹線,並於1940年扶植偽「汪精衛政府」於南京。可是,日本仍無法屈服中國。而延安中共,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展開全國各地游擊戰,使日軍深陷泥沼中,進退維谷。於是,日帝作困獸猶鬥,進一步冒險南侵東南亞,發動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與德意法西斯結為軸心陣線與世界各國人民為敵。美國參與同盟國作戰後,在太平洋與日軍逐島周旋,作殊死戰。直至原子彈在長崎和廣島爆炸後--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才宣佈無條件投降。大陸日軍於同年9月9日正式投降中國。依1943年11月「開羅會議」宣言,台灣回歸中國。

如上簡單說來,「八年抗戰」說為「十四年抗戰」較為全面而正確,說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則更是正式的敘述了。

1992年9月25日於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