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變」的美國政治

馮啟人
(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


三個多月前美國在經濟低迷中選出了第四十一任總統。就職之日,國會山莊裡冠蓋雲集,民主黨以三千萬美元的費用來慶祝此一盛事。時值嚴冬,但那天卻是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在艷陽普照及氣溫煦和下,國會大廈前一片人海,雖然談不上萬眾歡騰(事實上今日的美國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白宮的易主,多少帶給欲振乏力的經濟一絲希望。坐在電視前看熱鬧,心情卻與當時的天氣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顯得分外地低沉。畢竟在北美這塊新大陸,度過了人生最精華的26年,情緒上無可避免地建立起一個不可解的心結。去年的大選該是美國史上最特異的一次。克林頓能夠從默默無聞的小州州長(在美國50州中倒數第三)任內,過五關斬六將,任憑緋聞、逃避兵役、吸大麻煙等紀錄,最後竟以壓倒性勝利登上總統寶座。傳統上美國總統不也該是精神上的領袖嗎?當他舉手宣誓時,我的腦海裡出現的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領導,卻莫名奇妙地浮現出已故歌手有「貓王」之譽的普勒斯里(Elvise Presley)的影子。

如眾所周知,造成布希總統敗北的原因是日漸衰竭的美國經濟。事實上目前6.2%的失業率,都低於雷根第一任時之8.6%及卡特時代之7.1%,而3%之通貨膨脹年率及貸款利率,也都是十幾年來之最低點。兩年前重振美國聲威的海灣之戰--沙漠風暴的雄風,一舉讓失業救濟的長龍吞噬殆盡,事實上蘊藏在此次政治遽變的隱形暗流還是美國選民的「求變」心理。畢竟共和黨入主白宮已12年了。對選民來說這是一段漫長的日子,任何政治上的風吹草動,都足以形成一股巨浪。除了30年代的經濟不景氣加上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選民在老舵手羅斯福的領航下感到安全,讓他四度連任外,執政八年已成了政治上的傳統,憲法第22條修正案只是把這優良的傳統合法化而已。因此1992的選舉,「老大黨」(共和黨The Grand Old Party的別稱)可說是氣數已盡,面臨不可挽回「靠邊站」的時候。在大眾傳播的推波助瀾下,民主黨有「除之而後快」的客觀形勢。緋聞、逃避兵役、吸食大麻煙這些個人操守的問題,便微不足道了。「同性戀」、「家庭價值」這些端正社會風氣的課題,更是有如蚊鳴之於夏雷。至於軍隊中的同性性行為,只要軍人能衝鋒陷陣,似此之軍紀問題,克林頓視之為個人之選擇,自可束之高閣。況此類之問題在社會裡已爭論多年。猶憶昔日在美國學校裡也討論過戴耳環,擦口紅的男性老師問題(加上他們的碧眼黃發,真是十足之人妖),當時竟然也有不少支持的聲浪,認為只要能開科授業,有何不可?那些年頭「裸奔」時有所聞,蓄短辮的男士也大有人在。曾經好奇地問那些耳戴首飾的男子漢,他們的回答是「這樣比較有海盜的模樣」。怪哉!好端端的良民不做,偏要做海盜。如今身為國家領導的總統,竟也登高一呼讓軍中的同性戀者去做「個人的選擇」。美國社會上的圖近功,捨遠利,使「是」與「非」的分野日漸饃糊。近年來宗教對人們的行為的約束也日漸式微,如果美國真想做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便該在國際社會裡塑造一個更好的形象。

史坦貝克在他膾炙人口的《美國人與美國》一書裡,對美國「求變」的民族性曾有深刻的分析。美國的「求變」、「求新」,小自髮式、時裝,大自交友、職業都在不停的轉變中。這種現象雖有「革新」的正面作用,但反映在社會上也產生了虛浮無根的芸芸眾生。多少精英在政治上曇花一現,急流湧退的無影無蹤。「政治老賊」固不足取,但資深的公僕對省察社會變動的脈絡,鑒古知今的政治智慧,畢竟是國家的一大財富。已故的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在位期間先後曾面對過23位美國國務卿。無怪乎在談判桌上,他能得心應手佔盡便宜。如今選民在「求變」的心態下,把「戰後嬰兒潮」的克林頓送入白宮。無怪乎他氣吞山河地要「擁抱屬於我們的年代」(見就職演說)。既然要「再造」(Renew)美國,便不能考慮「舊干新枝」。去年7月間的黨提名大會中,主席台上(民主)黨之大老消聲匿跡。「數千古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克林頓的信息非常明顯:讓新的世代來領導世界的新秩序。

以「親民」見聞的克林頓是塑造形像的箇中能手,初選期間以及就職晚會中,他會毫不猶豫地戴上墨鏡,左彎右扭地發揮他在薩克斯風上的造詣。他擁抱半數與他萍水相逢的選民,就職慶典節目中,少不了參加一場在華府黑人浸信會的禮拜,及為如火如荼的搖滖熱門音樂會,使華府與60年代在紐約上州屋斯塔(Woodstock)舉行之搖滖樂大會串,先後輝映。宣誓就職典禮上,更敦請了非裔美藉女詩人,「樹呀,雲呀,岩石呀」朗誦了她冗長的傑作,就職慶典的遊行隊伍中,更少不了旌旗招展的同性戀者組成的隊伍。就職演說中高呼要把屬於人民的華府歸還原主。入主白宮之次日佇立貴賓室歡迎為數四千人的平民訪客,親切地擁抱握手喧寒。這一連串的活動別出心裁,處處凸顯他的「親民」,對種族、性別「無岐視」的心態,以及擁抱年青的一代(克氏內閣的平均年齡在45齡之下)。政治原是一種藝術,克林頓就職不忘「多元」,用心良苦。

但形象到底不足以治國。當年卡特首創就職大典完畢漫步賓夕法尼亞大道,與歡呼民眾道好。只惜四年政績盡墨,也就失去第二次漫步賓州大道的機會。克氏有「再造」美國之雄心,但內閣成員除國務卿外,無一具有聯邦政府任職之經驗。今後四年勢必在學習中求進步。雖然環境的變遷無可避免地影響到施政的方向,克林頓在競選期間作出了許多甚得人心的諾言:減稅、淘汰冗員,削減預算赤字(美國目前四兆億的國債,已使每戶平均負債八萬五千美元),在外交政策上,他高舉「人道」與「人權」之大旗,矛頭指向自巴格達以至北京的政權,一旦面臨海地蜂湧而至的「難民」潮,克林頓不得不蕭規曹隨地跟著布希的政策走。《國際先鋒論壇報》專欄作家葛林堡(Greenberg)形容美國這位總統「抱負過大而又具有過人的適應變化能力,很難判斷他的政治原則。他是一位可以接受每個人的意見而又無法辨認問題癥結所在的人,他對問題的立場可從一端走向另一端,最終又歸向原位。但他對將一系列統計數字,變成非常成功的業績之能力,卻是高人一等」。這種政治藝術加上他的能言善道,為他贏得不少的政治資本。但搖搖幌幌的克林頓,就職前即已造成他競選諾言的大量縮水,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他必須時時為自己的改弦更張,提出辯護與解說。「甚至瞬息萬變的美國經濟情況,我們必須適度修正或放棄部份承諾。」他沒有誌記甘迺迪總統呼籲美國選民為國家作奉獻的訴求,因為這也是他解決美國當前問題的良方(見《時代》雜誌1月25日號)。

美國國會與新科總統按理都有百日之蜜月期,讓兩者合作無間有個新的開始,可是克林頓入主白宮行裝未卸,蜜月卻已結束。司法部長白爾德的任命案,在慶祝焰火正熾之際已煙消雲散。削減社會安全方案、處理軍中同性戀等問題,國會也大彈其異調。選舉前大事討伐布希政績的新聞媒體,如今也以「並不遜色的一位總統」來蓋棺論定。諷剌的是總統交棒甫定,美國經濟已日漸復甦。主宰經濟命脈之一的房地產,上季成長竟達99%之高峰。但多少選民又能暸解經濟上的週期率?如果美國大選延後三個月舉行,又將是怎樣的結局?

無可諱言,選民「求變」的心態也有其合理的因素。長年以來民主、共和兩黨的消長,常由於意識型態的堅持,而非以解決問題來磋商。長此以來促成了社會法案之停滯不前,遑論超越時代具有前瞻性之立法?民意代表任職太久,易成享受特權之既得利益階級。去年眾議院銀行面臨數以億元計的跳票風波醜聞,導致了亞太委員會主席及共和黨競選委員會主席,在初選中即雙雙敗北。三十多年來的美國政壇,真有每況愈下之勢,使許多卓越之士視從政為畏途,政壇品質江河日下。根據美國州議會協會之統計,去年的選舉有三分之一的州議員未尋求連任。聯邦國會現任議員沒有參選之比例,亦為數十年來所僅見。此等現象再再顯示出美國政治之危機,從政者若無操守,缺乏遠見,何能長期地把國家帶上清明之道,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領導之角色。美國政治正面臨選民的「求變」,而政壇上雄才大略的領導人物卻又後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