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新任行政院長連戰獲李登輝提名的理由之一是他具備國際觀。連戰外交部長任內,在李登輝主導下,對台灣而言,國際形勢並未因兩人的國際觀而有什麼變化。

雖沒變化卻又特別強調,意義當然不在國際觀這三個字上。從最高當局向來說是一套做又是一套的作風看,這所謂國際觀不過是接受李登輝的務實、彈性外交,執行他的雙重承認和重返聯合國政策罷了。

果然在2月李登輝與立委的對話中(參看本期姜思章先生大作《「互信」、「團結」、「誠實」》),公開否認他說過一個中國,並向立委林濁水默認他不承認一個中國。這種國際觀表現在行為上的,有去年李登輝提出的東亞集體安全體系和2月邀藏獨達賴喇嘛的代表訪台,本期唐樂山毛鑄倫兩先生分別對兩個問題做了具體分析和批判。

此外,本期社論嚴正告訴執政黨內一切公開或私下放棄一個中國立場的當權派,放棄了一個中國也就放棄了中華民國,當然也就放棄了各位立足的合法根據。本期轉載《明報》李輝先生的大作對此也做了具體的分析。

立委李慶華針對執政黨高層幕後控制媒體的反民主行為提出的緊急質詢中,提到三台封殺海外僑胞的聲音,海外三千多萬僑胞的聲音當然不是李登輝們所能封殺。我們除了轉刊李慶華的質詢全文外,並刊出身居海外,心繫兩岸的李哲夫、張在賢、中一、熊玠、印鐵林、翁啟元諸位先生的大作,以及首開華人得諾貝爾獎紀錄之一的楊振寧先生演講放眼廿一世紀中國科學的報導。

另外,本期馮啟人先生看美國政治,翁啟元先生看美國經濟的大作,以及兩篇對美英關係和東歐人對資本主義態度的分析,都是值得真正強調國際觀者參考的。

本期稿擠,何新先生與托夫勒的對談記錄和劉綱紀先生的大作移刊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