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批台灣當前的「三國鼎力」政治

呂正惠


一 總評

二屆立委選舉結束後,國民黨內爆發了長達一個多月的權力鬥爭,這樣權力鬥爭也把贏得立法院三分之一席位的民進黨牽扯進去。台灣最大的反對黨,在執政黨內鬥最激烈的時候,不但沒有坐山觀虎鬥,反而明顯的偏袒某一方,暗中協助它得勝;初看起來,這完全違反政黨政治的常例;但只要瞭解內情,就會覺得非常自然。因為,這一次權力鬥爭決不只是國民黨的「家務事」,它代表的是:政治權力從外省人手中「轉移」到本省人手中的一次「大決算」。這一次權力鬥爭所以一直備受台灣民眾的關切,理由也在這裡。我親眼看到許多平時不關心政治的朋友,一到中午或晚上就急急忙忙的坐到電視機前看新聞。這種熱烈「參與」的態度,正反映了這一次權力鬥爭與一般民眾生活的密切關係。因為大家多多少少都意識到:這一次可能是要「換天」了--輪到本省人當家了。

最具體的徵候是:行政院長第一次由本省人來做,而且,大家也都預料到,在即將成立的內閣中,本省人部會首長的比例將第一次超過外省人。回過頭來看,大家就可以體會到,「李郝體制」只是一段本省、外省「共治」的過渡時期--台灣政治權力從外省人手中「轉移」到本省人手中的「過渡」時期。從「後見之明」來說,這一體制的崩潰是必然的,只有居人口絕大多數的本省人掌握政治實權,台灣的「民主」政治才可能步入常態之中。

二 李登輝得勝的關鍵

只有從這一時代「趨勢」的大背景下,我們才能瞭解,李登輝為什麼能在這一次慘烈的鬥爭中得勝。從表面上看,在這一次立法院大選中,李登輝所領導的主流派受到重大挫折,而他極力壓抑的非主流派卻獲得輝煌的戰果。選敗的李登輝居然在黨內鬥爭中「大獲全勝」,這決不是李登輝有什麼「過人」的政治手腕。關鍵在於:一般的本省人期望李登輝「開創」一個台灣人「當家」的新時代。

投票給非主流派的選民基本上反對李登輝,這大概不會錯。但瞭解本省人心理的都會知道,投給民進黨的票基本上也都是支持李登輝的。民進黨加主流派的得票率,這就是李登輝敢於採取強硬態度的民意基礎,李登輝瞭解並利用了這一民意,他在鬥爭中得勝是這一「歷史潮流」的「合理」結果。自認在選舉中贏得勝利的新連線一再宣稱,他們選贏代表民意支持郝柏村繼續任閣揆。事實上,他們不是「錯估形勢」,就是做出一種「宣傳姿態」,非主流派的「民意」在比例上是遠遠落後於主流派加民進黨的「民意」的。

在立法院選舉中居於大贏家的民進黨,應該也會意識到,選民投票給他們,其意義決不「單純」只是支持民進黨,更重要的正在於:這些選民希望本省人在選後分配更多政治資源,並反對「保守」的非主流力量(主要以外省人為主)繼續當家。他們反對「國民黨」,但支持李登輝。這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其實並不難理解。

就是基於這一社會情勢,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才會說:沒有李登輝,就沒有國民黨--因為,是李登輝領導的主流派替國民黨贏得了多數的席位,把這些扣除以後,國民黨還剩什麼呢?在黨、政、軍三位一體的獨裁體系瓦解,政治權力必須靠選舉贏得的時代,那個「老國民黨」就只剩非主流派了。在162席立委中頂多只佔30席的非主流派如何能夠「執政」呢?--這是李登輝有恃無恐的真正理由。

三 民進黨與李登輝

大家都很明顯的看得出來,民進黨雖然不願意太過鮮明的支持李登輝,卻常常含蓄的偏袒李登輝的「鬥爭政策」,即,拉下非主流派,讓本省人當家。一般人都把這種態度稱為「李登輝情結」。

從政治結構和政治謀略來看,我們或許應該把李登輝的主流派和民進黨的關係稱為「暫時性的同盟」,或「統一戰線」。目前,在首要目標上他們是一致的--即,省籍利益和省籍意識。他們要在「同盟」的基礎上,把非主流派的外省人降為實質的少數地位。在這一點上,他們離成功之路並不太遙遠。

但在階級基礎上,主流派和民進黨卻又有相當大的差異。粗略的講,主流派代表的是台灣的老世家企業主和大地方派系,民進黨的主要力量則包含小地方派系(如美麗島系)、中、小企業主、中智階層(醫師、律師、中、高級技術人員、及知識分子)。至於收入較低的台灣中、下階層意識型態上較支持民進黨,但基於省籍意識,也都支持李登輝。

也就是說,具有強烈省籍意識的本省人(占本省人的絕大多數,只有大台北區比較例外),現在幾乎不分階級,全都以「台灣人出頭天」相號召;頗有揚眉吐氣的舒暢感。

但是,仔細分析起來,代表地方派系和老世家的主流派和代表中、小企業和中智階層的民進黨,決不是沒有矛盾的。譬如,李登輝提名連戰組閣,以連戰的財富,以及連家和台灣許多老世家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比較有政治腦筋的都可以感覺到,台灣即將進入「老世家」當政的時代。以金融、房地產及獨佔企業起家的老世家企業,以及獨佔地方利益的地方大派系事業,他們和中、小企業主及中智階層的利益決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在民進黨裡面比較屬於地方派系的美麗島系,對李登輝的態度最好,而另一頭的新潮流系則比較持批判姿態,即此一點,已可看出一些端倪。

主流派和民進黨的關係,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現在還很難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民進黨有機會執政,它當然不會「當仁而讓」。也就是說,當外省勢力的「少數地位」成定局之後,必然會輪到主流派和民進黨爭「政治權力」了。那時候我們也許可以看到,台灣的中、下階層是否會因為厭棄台灣的金錢政治,而把代表中、上階層的民進黨推上「執政之路」。

四 新連線

在這種情勢下,作為非主流派中堅的新連線就有它的活動空間了,假如新連線的成員能夠正確的掌握台灣的社會現實的話。

現在的新連線還背了很沉重的傳統包袱。譬如,他們沒有辦法和國民黨的老官僚(如沈昌煥、梁肅戎、李煥)劃清界線,他們刻意要把「台灣人出頭天」和「台獨」劃等號,並喊出要維護「中華民國」的正統名號。這是一種「新形式」的「老法統」。這種策略只會讓省籍意識強烈的本省人認為,他們要「復辟」。新連線如果不能走出這一條路,則是沒有前途的,對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也不會有多大的正面貢獻。

新連線如果想以國民黨正統自居,並企圖以省籍對抗省籍,還會造成一種壞影響:讓主流派和民進黨的矛盾延遲出現,並讓他們站在「省籍」立場繼續合作下去。這對台灣的政治、社會發展也不會有好處。

新連線應該拋棄這些包袱,集中批評主流派的「不民主作風」,李登輝的「皇帝」心態及狹窄心胸,致力建立合理的憲政體制(可以大氣魄的拋棄所謂的「五權憲法」,並極力攻擊主流派的金錢政治,指出台灣日漸擴大的貧、富懸殊。目前新連線在這方面已有不錯的表現,但是由於傳統包袱太大,省籍矛盾正深,他們這方面的「貢獻」還只有大台北區的選民願意「承認」。

新連線如果能夠朝這個良性方向努力,還可以刺激民進黨,讓民進黨不敢太忘記他們對台灣中、下階層選民的承諾。在民進黨的矛盾與主流派日漸擴大以後,甚至還可以和民進黨產生某種「聯盟關係」。新連線如果死抱住「國民黨」的招牌,放棄任何和「反國民黨」的民進黨合作的可能,最終就只會有一點結果:被主流派各個擊破,並淪為主流派的點綴和幫傭,預多不過在其中沾帶一點政治利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