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 作者 | 字數 |
|---|---|---|
| 社論 | ||
| 「二二八」平反之後 | 社論 |
1,271 |
| 國際形勢與外交 | ||
| 東西方「冷和平」的開始 | 克里斯托弗.博萬 |
1,086 |
| 美國對華政策「前後矛盾」 | 宇佐美滋(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
3,072 |
| 寧為玉碎,不作瓦全 | 沈己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教授) |
1,486 |
| 美國的華人人權 | ||
| 美國對華移民政策的演變 | 沈己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大學教授) |
10,985 |
| 從「契約華工」看西方人權 | 喬明軒 |
6,575 |
| 西方偏見給華人帶來陰影 | 奕倫(美國) |
3,513 |
| 兩岸關係的互動 | ||
| 「務實外交」的新動向 | 蔡逸儒(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
4,019 |
| 「政治問題」「法律問題」辨析 | 余東周(美國) |
2,322 |
| 《告台灣同胞書》15年之後 | 李哲夫(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 |
2,790 |
| 中華政治智慧的新高峰 | 徐尚元(北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秘書長) |
1,829 |
| 殖民主義與香港 | ||
| 英國的香港政策是不道德的 | 喬治.沃爾登(前駐華外交官、英國議員) |
1,070 |
| 回到祖國懷抱 | 西蒙‧霍爾伯頓(英國) |
1,119 |
| 中英合作何去何從? | 周八駿(香港) |
4,319 |
| 如何看待中英的香港爭執? | 編輯部 |
4,627 |
| 白色恐怖與二二八 | ||
| 春祭50年代英烈 | 編輯部 |
1,105 |
| 青年李登輝與「白色恐怖」 | 林書揚(50年代白色恐怖處理委員會召集委員) |
924 |
| 回到青年李登輝的時代 | 50年代政治案件處理委員會 |
442 |
| 不一樣的「綠島之夜」 | 孫國棟 |
2,962 |
| 不容奇冤沉千古 | 林正杰(立法委員) |
3,174 |
| 「二二八」在北京 | 3,702 | |
| 台灣事情 | ||
| 老店清倉愈清愈髒 | 阿修伯(美國) |
921 |
| 馬英九發飆,李登輝雙贏 | 王武 |
1,802 |
| 台灣少見的大陸型政治人物 | 耿榮水 |
1,134 |
| 冷眼看「戈巴契夫旋風」 | 茅漢 |
1,053 |
| 文化現象 | ||
| 不准放鞭炮,何來「中國特色」 | 彭培根(北京加籍華人建築師) |
2,110 |
| 鼠牛虎兔,莫名本土 | 李世偉(淡江大學講師) |
3,868 |
| 通訊 | ||
| 中國的成就無法掩蓋 | 詹仁壽 |
458 |
| 中國的繁榮與陰影 | 賴英武 |
347 |
| 一國兩制比維持現狀好 | 紹唐 |
706 |
| 應理性紀念「二二八」 | 童正友 |
502 |
| 美國人權報告 | 尤落本 |
1,326 |
| 趙孟之所貴賤 | 呂明 |
553 |
| 槍和人權 | 李青 |
562 |
| 崇美狂也只是一個歷史現象 | 黃枝連 |
276 |
| 「胸懷中國」與「中國胸懷」 | 夏桐 |
621 |
| 誰說話不算話 | 黃高輝 |
398 |
| 中國「威脅」亞太地區? | 林思克 |
724 |
| 一成美國人沒有基本人權 | 李梅仁 |
244 |
| 編後 | ||
| 編後 | 1,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