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香港政策是不道德的

喬治.沃爾登(前駐華外交官、英國議員)


香港的政改其實是老牌帝國主義離開殖民地的起身炮,已屢見不鮮了。其目的就是要在香港回歸後仍留下親英的政治勢力,和回歸的政治勢力抗衡,為了英國的政治利益分化香港,作者指出:「尤其在中國大陸發生危機的時候,香港街頭將會發生流血事件。」其用心之惡毒,連身為英國議員的作者都指責這是「不道德」的。本文原題為《港督錯了》,原載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25日,茲報導摘錄如次。─編者

幾年前我在北京和香港居住和工作,當時柴契爾夫人問我她應派誰去香港任總督。我回答說,派誰去都行,但不要派一位政治家去。我們在香港的地位是一種有責無權的典型英國地位,如果作出一些我們兌現不了的承諾,那將是錯誤的。

英國今天在香港的政策比失敗還要糟,它是不道德的。在1997年正在接近的時候,我們的新聞界和議會輿論的主要驅動力似乎是為自己辯護從而寬慰自己的良心,這使得難以進行合理的討論。全國上下逃避現實的情緒已發展到了不同意官方政策就被扣上「一個外部大國的代理人」的大帽子的地步。儘管如此,我將設法驅散一些神話。像處理垃圾一樣,總得有人做這項工作。

在民主事業中無視中國的態度怎麼會變成不道德的事呢?哲學家們有一種方便的決定辦法。你只需要研究一下一項行動的目的、手段和結果,看看這些因素加起來是否有利。在試圖在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之前幾年擴大香港民主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行動的手段和結果都如此成問題,因此我們的目的本身也就成問題了。

目的似乎比批評意見高一籌:讓香港人民擁有代表性較高的政府。我們現在發現那裡的人民應該一直擁有這種政府。在英國有關香港問題的討論中,虛妄的東西很多,而這種目的就是第一個。決不可能在香港實行接近真正民主的任何制度。

假設我們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在他們視為自己的領土的地方舉行選舉,香港將會出現一個反對北京的政黨,而中國共產黨人也會確保香港有一個親北京的政黨,以對付反對北京的政黨。這樣一來,尤其是在中國大陸發生危機的時候,香港街頭將會發生流血事件。

在逃避非殖民化這一責任的人士中很流行的另一個神話是,自1949年以來,我們對香港的政策一直是「英國外交部官員」決定的。

香港總督到任時決定發表政改演說,承諾在香港實行更大程度的民主而不參考中國人的意見,他將收益甚少,也許一無所獲。

如果說我在本文中用詞很重的話,那是因為我像瞭解香港的其他人一樣對香港問題很容易動感情。我曾經同一家中國人住在一起,他們教我唐詩。不管怎麼樣,我們對香港的前途持樂觀態度。

我很瞭解中國,因此不敢隨便作出自己的預測。我只想有人使我確信我們的政策是著眼於香港人民的福祉,而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