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祖國懷抱

港人談回歸中國的心態

西蒙‧霍爾伯頓(英國)


香港的政改問題,是由97的回歸問題派生出來的,而回歸問題則是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鬥爭,香港的殖民主義代理人利用西方媒體把政改問題炒得喧天價響,但是,香港人民並不見得都是殖民主義的順民,中國民族主義仍然是香港人的精神支柱。以下是英國記者的報導。─編者

對現年五十三歲的H.Y.李醫生來說,認可他的根是在中國的時候他已走過了大半輩子人生。兩年前他到北京參觀各種歷史古跡,走在被他稱為「真正的中國人」中間時,他被深深震撼了。他說:「我開始真正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

而曾鈺成先生的這種醒悟來得比較早,那是在1966年他第一次去廣州省親,那年他19歲。他回憶道:「第一眼我就愛上了那個地方。在我同那裡的老人及同齡人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幾乎都受到某種崇高理想的鼓舞,那正是香港所缺乏的一種精神。」

這兩位先生都住在香港,他們的性格截然不同:李醫生曾在英國讀書,個性趨於保守;而曾先生則領導著一個「傾向北京」的民主建港聯盟。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希望英國早點結束對香港的統治,盼望1997年的到來,由中國在香港行使主權。將他們聯繫起來的是一種民族主義精神。隨著1997年越來越近,像他們這樣的香港華人的聲勢也越來越大,從而表明香港佔絕對多數的華人對香港回歸一事的態度發生了明顯改變。

李、曾兩位先生的心聲代表了很多香港華人在忠於哪方的問題上的矛盾心態。這種矛盾不是指應該忠實於中國政府還是英國政府的矛盾,而是指華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同港人所接受的諸如強調個人的重要性的西方觀念兩者之間的衝突。

例如曾先生並不一定成為北京共產黨的一名好黨員:他很熱中於辯論和討論,而且認為政治分歧不會導致動亂。雖然如此,他那反殖民主義的意識是很明確的,他說:「對於像我這樣的人來說,一想到殖民統治即將結束就感到興奮。」

他說:「雖然英國政府統治香港的方式和白人的舉止有了很多改變,但在我的少年時代──那是一個人對不公平現象最敏感的時期──白人給我留下了令人不快的印象,尤其是英國人。他們屬於上層社會。而香港上層社會的華人也按英國人的方式生活,也講英語。在我漸漸長大期間,很難看到中國人和英國人之間有平等可言。」

曾先生1966年去廣州時還是香港大學的一名學生,他看到了中國部分地區的狀況。他說他有「一種屬於這個龐大國家的感覺,那是一種奇妙的令人愉快的感情」。他說:「這並不意味著我對那時中國正在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感到滿意,……但對我來說那是次要問題,不管怎麼說,中國是我們自己的國家。」

在很多觀點上李醫生同曾先生是一致的。他說,香港回歸中國並不是說外國人從來沒有在這裡做過好事,而是說我們從此有了一種香港是我們自己的這樣一種自豪感。他希望香港能對中國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原載英國《金融時報》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