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與東南亞的「脫西方化」

林志新


由於中國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帶動了東亞經濟的快速成長,相對的西方國家在冷戰後陷入了經濟的衰頹期未能復甦,或許是「世界經濟大循環」的規律,似乎後冷戰時期的世界經濟的重心已出現明顯的移向東亞的趨勢。因為經濟的發展也增強了東亞領袖在政治上發言的信心。繼新加坡的李光耀之後,馬來西亞的總理馬哈迪在對外事務上的發言,也愈來愈不再接受西方的宰制,這股「脫西方化」的潮流將會如何發展,西方媒體也開始注意起來了。

有能力管理自家事務

馬來西亞財政部長安瓦爾.伊卜拉欣說:「我們認為外國媒體必須認識到這樣的事實,即發展中國家,其中包括一個由一位棕色皮膚的穆斯林領導的國家,有能力成功地管理它們自己的事務。」他在為馬來西亞作出的不讓英國公司參與有利可圖的政府合同的決定進行辯護時講的這番話,將在亞洲很多國家得到反響。

安瓦爾的講話集中體現了一些前殖民地國家的那種交織著驕傲與怨恨的複雜心態,這些國家現在發現它們的經濟發展比那些以前奴役過它們的殖民地國家要快得多。在像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這樣一些國家裡,人們往往把歐洲的衰退和美國的社會問題解釋成西方長期衰落的表現。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東亞大多數國家經濟迅速的增長和社會的穩定,則被看作是世界重心長期以來向亞洲轉移的證明。由於感到歷史現在該由他們來寫而受到鼓舞的亞洲的很多領導人,在同西方打交道時正在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西方在人權和勞工等問題上向這些國家施加的壓力被認為是出於嫉妒,或出於阻礙亞洲經濟發展的居心而不予重視。亞洲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則被說成是促進穩定與發展的需要。

富國依賴發展中國家

就在不久前,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發展中國家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是從屬關係。但現在一個蓬勃發展的東方和一個受到經濟衰退打擊的西方已經把這一為人們熟知的主題顛倒過來。不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計畫在未來十年投資一萬億美元進行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因此很多西方公司正在不顧一切地想從中分得一份生意。

亞洲領導人得出這樣的結論:現在的情況是發達國家越來越依靠發展中國家了。這種結論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種利用經濟力量達到政治目的的誘惑。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說,畢竟多年來西方一直是這樣做的。面臨美國可能由於人權問題而取消最惠國待遇的中國人毫無疑問會同意這種觀點。

確實,中國人也正在揚言要懲罰英國公司,以表示他們對英國的香港政策的不滿。這種趨勢會擴大嗎?畢竟,亞洲國家都不缺乏同馬來西亞一樣的不滿心情。印尼曾因西方連篇累牘地報導東帝汶局勢而同外國新聞媒介爆發了一連串激烈的爭吵:當《雪梨先驅晨報》幾年前將蘇哈托總統同馬可仕相提並論時,印尼拒絕讓一架飛機上的澳洲遊客入境,並中止了同澳洲在防務方面的合作。

用貿易作武器還擊

像馬來西亞和中國一樣,嚴格控制使用衛星天線的新加坡也經常同西方新聞界發生爭執。甚至好脾氣的泰國人也曾對西方報刊報導它的軍隊仍在向紅色高棉提供補給一事表示憤怒。

可是,儘管存在這些相同點,馬來西亞採取的強烈措施還是反映了一種民族特性,尤其反映了馬哈迪的個性。他曾用激烈的言論樹起他在國際上的形象並在國內贏得了支持。

在最近在同澳洲的一次爭端中(原因是澳洲總理基亭稱馬哈迪為「桀騖不馴」的人物),馬哈迪也暗示他可能用貿易作武器予以還擊。這種態度迫使基亭表示了部分歉意,也許還鼓勵了馬哈迪對英國採取強硬路線。

馬來西亞對批判它的人採取全面攻擊的做法同新加坡處理類似爭端的做法形成鮮明對照。馬來西亞人說,現在該英國政府出面管管它的新聞了,梅傑首相無疑也希望他同英國的愛搗亂的新聞界有著馬來西亞幼稚的要求中所暗示的那種關係。同樣也經常被西方新聞界惹惱的新加坡,採取的是較為世故的方針──實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即限制那些冒犯過它的報刊的發行量(去年遭此懲罰的報刊中就有《經濟學人》週刊)。

讚賞馬哈迪行動

因意識到它對全球經濟的依賴性,新加坡人一直謹慎地將政治敏感問題同商業利益分開對待。就像一位西方外交官說的那樣:「新加坡總是事先考慮幾種對策。他們永遠不會像馬來西亞那樣使自己陷入困境。」

泰國和菲律賓政府對批評一般並不作出激烈的反應,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已習慣於國內新聞界經常不斷的抨擊,雖然泰國政府會偶爾因某家報紙的對泰國皇室發表藐視性言論而禁止那一期報紙的發行。印尼、越南、緬甸同馬來西亞一樣厭惡西方新聞界,但它們更迫切意識到它們吸引西方投資和技術的需要。因此,雖然這些國家的很多政治家也會讚賞馬哈迪行動,但不大可能有人去倣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