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豈是「無主之地」?

緬懷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堅(中華台胞聯誼會)


今年7月14日是台灣人「開台祖」鄭成功誕生370週年,但在370年後的今天,台灣人總統李登輝竟與日本人軍國主義餘孽司馬遼太郎唱和台灣是「無主之地」。台灣人鄭堅卻為「開台祖」鄭成功寫了一篇緬懷的文章。鄭成功的歷史不容抹殺,誰又能以台灣為「無主之地」?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其對荷蘭人的勸降書中明言:「此地為先人故土,不可不收之,珍寶不急之物,可聽載歸。」又云:「然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久為貴國所據,今余來索地,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取而歸。」1662年2月1日,荷蘭行政長官揆一終於接受鄭成功的條件,簽訂18項協議,歸還台灣。《鄭荷協議》乃是有效的國際法文件,也是台灣主權首次為國際所認定,台灣決不像白人所「發現」的美洲一般為「無主之地」。李登輝無權出賣鄭成功以及台灣人列祖列宗所打拚出來的台灣主權──「然台灣者,中國之土地。」─編者

今年7月14日是民族英雄鄭成功誕生370週年。332年前(即公元1662年),38歲的鄭成功,率領中國軍隊,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38年的台灣島。台灣收復的當年5月,正當英年的鄭成功就因勞累過度,病死在台灣。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歷史功勳,永遠銘刻在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心中。

鄭成功是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其父親鄭芝龍是明末清初東南沿海一帶,海上武裝集團的首領,對開發台灣、開展海上貿易以及抵禦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對沿海的進犯都作過貢獻。1624年7月14日鄭成功誕生在日本,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七歲回中國,在家鄉讀書。成年後被明王朝封為御營中軍都督,掛招討大將軍印,後又晉封延平王。

台灣是鄭成功出生那一年(1624年)被當時的海上霸王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荷蘭人在台南建立了「海上堡壘」,殘酷欺壓台灣百姓,並在中國東南沿海從事掠奪、騷擾活動。台灣百姓每年每甲地(約15畝)要被荷蘭殖民者搜刮去租金15石,還要繳納人頭稅(年滿七歲,不分男女)、狩獵稅、捕魚稅等等。高山族各莊社每年還要交納五萬張鹿皮。苛重的殖民剝削,使台灣百姓「役使勞瘁,番(指高山族同胞)不聊生」。在荷蘭殖民統治的38年間,台灣百姓爆發了不下二、三十次的反抗鬥爭。1652年郭懷一(原鄭芝龍部下)曾率領一萬六千多起義軍(占台灣人口的大半)攻打荷蘭殖民者盤據的台南赤嵌樓。起義失敗後數千人慘遭荷蘭殖民者屠殺。

1661年3月,鄭成功率領三萬七千官兵,一百多艘戰船,從福建金門出師,經九個多月奮戰,於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退出台灣。鄭成功收復台灣,得到台灣百姓的堅決支持。曾經參加過郭懷一起義的何斌,於1661年元宵夜,從台灣潛到廈門,向鄭成功呈獻從鹿耳門入港攻打荷蘭軍要塞的地圖,建議起兵收復台灣,並願當嚮導。鄭成功軍隊登陸台灣時,有數千中國人,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作戰(這是荷蘭人C.B.S.公開承認的)。台灣百姓主動幫鄭軍攻佔許多險要陣地,搜查荷蘭殖民者設在各鄉社的倉庫,搜索逃散的荷蘭士兵。高山族各莊社頭目都率領民眾「四方雲集,歡迎成功」、「土民男婦壺漿,迎者塞道」。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鼓勵大陸沿海居民大批遷台,加速了台灣的開發建設。台灣人口在鄭氏政權治理台灣的23年間,從二、三萬人(其中高山族同胞佔多數),迅速增加到20萬人。從大陸沿海遷入台灣的百姓,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經驗和社會經濟制度,台灣從原始民族社會,跨越進入封建經濟體制,實現了歷史的大飛躍。漢族為主的新移民,教會原住民高山族同胞,使用耕牛和鐵犁等農具,擴種稻米、甘蔗、製造食糖、食鹽、改進森林採伐和樟腦(當時台灣出口大宗)製造技術;引進造船技術,使漁業和海上貿易也繁興起來。

鄭成功政權在台灣實行「富兵於農」的政策,所有官兵「有警則兵,無警則耕」。台灣現在的許多鄉鎮名,如台南的新營、高雄的左營等,都是鄭成功的官兵當年開墾之地。以台南為中心,南至高雄、屏東,北至嘉義、彰化的西部平原,是鄭成功治理台灣時期開發出來的。在台灣的開發史上,鄭成功時代具有跨世紀劃時代的重要地位。

今年不僅是鄭成功誕辰370週年大慶,又適逢甲午戰爭戰敗100週年大忌。此時此刻我們緬懷民族英雄鄭成功,展望台灣海峽的風雲,仍然感慨良多。三、四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的黎民百姓,一直是願意友好往來的,然而在相當長的時期裡,兩岸的掌權人,時而此岸(如明、清王朝)、時而彼岸(如日、蔣政權),往往逆潮流而動,與百姓為難,阻撓台灣海峽的自由通往,其禁海愚政最終為時代潮流唾棄。但願當今掌權人,在緬懷民族英雄鄭成功「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鄭成功名句),為收復台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民族正氣的時刻,能善取歷史明鑒,再添一點勇氣,更富有智慧地突破台灣海峽當今存在的尚不合民心,不順潮流的現狀,為民族、為歷史留下歡歌功績!

1994年3月31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