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之命運
20世紀中國之命運
值此世紀之交,展望未來,就不能不回顧歷史,斯之謂「鑒往知來」也。
一百年前,1900年,中國是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中邁入20世紀的,列強帝國主義送給中國20世紀的第一項賀禮正是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各國在華劃定「勢力範圍」,從此中國成為一頭待宰的雄獅,一聲號令,中國即將豆剖瓜分。
「八國聯軍」是列強帝國主義對義和團事件的鎮壓,義和團固然愚昧迷信,但卻也是中國政府對外無能為力之後,中國農民為救亡圖存的一次奮起。所以,孫中山說:
「我們也承認義和團觀察既有錯誤,方法更為笨劣。」「然而拿義和團的人格,與庚子辛丑以後一班媚外的巧宦和賣國奸賊比較起來,真是天淵之隔。可怪他們還笑義和團野蠻。哼!義和團若是野蠻,他們連猴子也趕不上。」「說也奇怪,義和團起,倒喚醒了中國無數熱血之人。」(《九七國恥宣言》,1924年9月7日)
中國的積弱應溯自1840年「鴉片戰爭」,在「自由貿易」的借口下,英國出兵攻打禁煙的林則徐,自稱文明的大英帝國卻野蠻的迫使中國人民服食鴉片煙。從此,天國上朝被懾服於船堅炮利、洋槍大炮的淫威下。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近代世界歷史競爭的跑道上,中國落後了。但中國並不是從來就是落後的。保羅.甘乃迺在其論述世界五百年來《強權之興衰》的鉅著中就指出:16世紀以前,世界強權無超過中國的明朝者。
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學者眾說紛紜,或論爭不休,但我們必須指陳三點:
首先,我們不能不承認,近代歐洲的崛起是起自於16世紀以來的航海運動,亦黑格爾所指稱的「海洋文化」。航海運動讓歐洲人開拓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西方史家亦以殖民主義為歐洲資本主義的先鋒。馬克思以剝削勞動人民的「剩餘價值」為資本主義資本積累的來由,但各文明國家無不進行對勞動人民的「剩餘價值」剝削,中國在漢代已剝削到了董仲舒所言之「富者田連阡陌,貧無立錐之地」。歐洲之所以能快速的資本積累,除了「剩餘價值」的剝削外,其實更重要的是來自對殖民地的掠奪。所以,美國出版的《每月評論》(1992年8月號)康寧(Hans Koning) 的文章《重寫我們的歷史》就指出,歐洲工業化的完成是以美洲為犧牲的。
資本主義的發展,除了資本積累外,還須要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再生產則須要更大的市場,殖民地還為歐洲資本提供再生產的市場。
相對於歐洲,中國是最早的航海發達的國家,世界第一支的遠航艦隊是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前幾年,中國經濟崛起之初,澳洲外長伊文思(Greth Evans)就曾言:「五百年來第一次,世界貿易的重心重新回到了東亞。」台灣人的原鄉泉州就曾是世界海上貿易的重心。但是,後來歐洲航海運動向全世界進行殖民地掠奪之時,中國卻又實行海禁,而錯失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時機。此外,航海也促進了近代歐洲科技的發展。
其次,明清二代中國商業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的發展,否則又如何成為世界貿易的重心。但是,卻缺乏生產力的突破。首先突破手工業生產力的是歐洲的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以無機動力的生產代替了傳統的有機動力的生產,再挾著殖民地的資源和市場,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遂突飛猛進,海禁閉關中的中國竟懵然無覺,二百年間瞠乎其後。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中原逐鹿的敗軍之將猶能擊敗當時歐洲的海上霸權。到了1840年,中國卻不能不屈服於英國的一支派遣軍。
其三,或謂日本打破「鎖國政策」後,「明治維新」成功,一躍而為東亞強權;但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卻欲振乏力。其實,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和美國「以日制華」的遠東戰略有關,也與取得《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中國賠款及割地有關。
台大政治系許介鱗教授在其《第一次中日戰爭對日本政治經濟之影響》(《日本侵華研究》第5期,1991年2月)中指出,日本工業化的建立和金本位制的建立,就是依賴中國的戰爭賠款,取得台灣殖民地更為日本工業化取得了「農業基地」。這也就是說,日本的工業和經濟現代化的資本,是來自對中國戰爭掠奪的賠款和殖民地的取得。
反觀中國,「鴉片戰爭」後,不斷戰爭失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僅以《馬關條約》的賠款而言,二萬萬兩賠款,加上還遼三千六百萬兩,再由於日本催討而向國際銀行貸款,本息還清共六萬萬兩。當時清廷歲收不過八千萬兩。六萬萬兩是清廷七年半的歲收。在不斷的戰敗賠款下,賠不起只有借,借不到只有押,搞得礦權抵押、路權抵押、海關抵押,又何能有任何的國家經濟建設投資。近代中國不但不能向外取得資本積累,連原有的一些資本積累也被掠奪一空,又如何能發展經濟。
鉅額的對外賠款,最後必然轉嫁到廣大農民的身上。中國是以農立國的匱乏經濟,稔歲或免於饑寒,凶歲則輾轉於溝壑。一旦農民不得生活,歷代多少政權,那一個不是毀滅在農民起義的怒火中。「鴉片戰爭」後,中國土匪蜂起,民變不斷,除了少數民族的捻亂、回亂外,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有太平天國和義和團。
農村經濟崩潰,農民流離失所,也為土匪、軍閥提供了內戰的兵源。土匪、內戰經過近代的意識型態的武裝就叫做「革命」。
土匪、內戰、革命,當然就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對外就更加欲振乏力,就更割地賠款,就更民不聊生,就更土匪內戰,就更欲振乏力……。於是中國陷入了這麼一個惡性循環之中。在重重不平等條約的捆綁下,中國只是一頭待宰的雄獅!
1912年,滿清推翻了,民國成立了,但是,軍閥割據,內戰不已,各國製造的槍彈,在中國紛飛,射進的都是中國人的胸膛。北伐成功,東北易幟,中國總算勉強統一了,但又爆發國共內戰,對外則是日本侵略日亟,又是「九一八」,再來是「七七」,終於爆發「八年抗戰」。「八年抗戰」,國共合作,中國犧牲了三千五百萬人,二億人口的大遷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慘烈戰爭。
二戰結束,抗戰勝利,中國得以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並收復台灣,一躍而為四強之一。值此歷史時機,理應全國團結共同重建國家,但好景不常,接著內戰又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退居台灣;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兩岸分裂至今。
台灣光復後,在國共內戰的全國反蔣風潮中,一九四七年爆發「二二八事件」;1949年,國民黨當局即宣佈戒嚴,進行「白色恐怖」的統治,戒嚴長達38年。蔣氏父子以戒嚴鞏固政權,安定社會。外有美國的軍事防衛,內有戒嚴體制的安定,而進行了台灣經濟的改造和建設,從「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到加工業、中小企業,卻也讓台灣的中國人首先進入富裕,也有效的在戰後杜絕了共產主義在台灣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二年,韓戰爆發,中共與美軍直接在朝鮮半島交手,最後以38度線言和,中美雙方遂進入近30年的冷戰體制。60年代,又爆發越戰,中共支持北越消滅了南越,也在越南戰場上驅逐了美軍。1969年,中蘇邊境又發生「珍寶島事件」的軍事衝突,蘇聯百萬大軍壓境20年。在不斷的軍事衝突和威脅下,中共只能以有限的力量建設必要的國防科技和重工業,其他的就只能是「深挖洞,廣積糧,要備戰」。民生經濟的建設就微乎其微了。
由於權力鬥爭和革命的意識型態,在毛澤東執政下,又不斷強調階級鬥爭,從「反右」、「大躍進」、「三面紅旗」到「文化大革命」。民不得安,官不得安,黨不得安,國亦不得安,經濟建設就顧不上了。尤其是十年文革,一場浩劫,中國的經濟生產瀕於崩潰的邊緣。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復出才撥亂反正,結束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動亂時代。
1979年,中美建交,解除了美國的軍事威脅,中共亦即宣佈沿海城市開放改革;1989年,戈巴契夫到北京發表中蘇《聯合公報》,中共宣佈開放沿邊經濟貿易;1991年,蘇聯瓦解,中共宣佈全方位開放。自開放改革以來,大陸以二位數字的成長率,經濟向上攀升。以致被西方媒體視為「世界下一個經濟超強」。至今已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第七大貿易國。諾貝爾獎經濟學家薩謬森估計,中國的總生產力,將在2005年超過日本,2010年,直追美國。美國中央情報局亦曾估計,至2020年,中國的總生產量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
中共建國後,雖然經濟極度困難,但在中國科學家高度的愛國熱情下,從無到有,1964年,第一顆中國原子彈試爆成功;1966年,中國第一顆氫彈又試爆成功。接著中國飛彈亦研發成功,又衛星發射成功。至1999年太空船「神舟號」發射成功,中國晉入世界三大太空科技強國。猶記得1840年,中國懾服於船堅炮利的淫威,被迫服食鴉片煙。中國從那裡跌倒,就要從那裡站起來,全世界13億炎黃子孫淚眼巴望著:中國站起來了!
除了「船堅炮利」外,中國以全世界7%的可耕地養活全世界21%的人口,雖已告別了傳統「君不見長安人食人」的日子,但中國仍是一個人口龐大的貧窮國家。為了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定,中國已不可能去發展掠奪海外殖民地的「海洋文化」,而必須在有限的土地空間上去做有效的發展。除了1997年的大江截流,三峽水壩的動工外,南水北調,北煤南運,以及西部的開發,亦將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新空間。最近欣見雅魯藏布江水資源的調查完成,中西部開發也緊鑼密鼓的提上了日程表。
中國站起來了,1997年,收回香港,湔雪了「鴉片戰爭」戰敗之恥;1999年,收復澳門,在中國的土地上,不再有一寸外國殖民地的土地了。
中國站起來了,但中國的悲愴還沒結束,國共內戰的歷史還未結束,中國竟然還是一個未能完全統一的國家。只有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才能結束中國的悲愴;只有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才能洗刷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傷痕,才是中華民族的真正的復興。
我們是多麼希望,將中國的悲愴留在舊的世紀,讓我們能在新的世紀裡,中國能有新的開始。但是,祖國尚未統一,同胞仍須努力。所以,在此迎接千禧年之時,我們沒有喜悅之情,懷抱著中國的百年悲愴,我們只有奮發的意志。◆
社論
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世貿與西雅圖暴動
馬英九與石原慎太郎
中國與東南亞
台灣總統大選
台灣事情
歷史回顧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