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事件已屆滿20周年,受到台灣各界眾多的讚譽,成功鎂光燈的焦點,其主要原因有三:(一)事件距離現在不遠,大眾集體記憶的印象仍然深刻;(二)當年參與美麗島的人士以及替他們辯護的人士,如今都已成為民進黨的領導人,而民進黨已具有執政的態勢;(三)80年代開始的全球人權運動現在已成為地球村的普世價值。不過,在頌揚美麗島世代人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在台灣50年的自由化運動中,付出辛苦血淚的其他民主鬥士前輩。
在50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信仰社會主義,不分省籍的左派知識份子,大量被鎮壓迫害的事件,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被還原的歷史。由於冷戰戒嚴時期國民黨反共教育下的影響,使得他們反抗威權及爭取自由的真面目受到扭曲與變遷,再加上今天兩岸敵視對峙的因素,使得台灣對他們的平反顯得十分勉強。事實上,從19世紀到20世紀,全球社會主義運動對人類追求自由、平等與民主的貢獻十分鉅大。社會主義在全球除美國外,都享有崇高的聲望,並且被視為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價值之一。然而,由於國民黨一面倒向美國以及國共鬥爭數十年,使得台灣左派遭到池魚之殃。不過,我們這一代人有必要以客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早年為台灣民主奮鬥的前輩人士。
進入到60年代,由於高舉自由主義的美國甘迺迪總統上任,激勵了世界各地的民主運動。在台灣,國民黨內出現以雷震為首的反對獨斷一元的「自由中國陣線」;胡適、殷海光等人為學術自由請命;李萬居、吳三連等人力爭新聞自由;余登發、高玉樹等人著力政治自由;李敖、柏楊等人高舉反權威大旗。因此,在全球自由主義高漲的60年代,台灣並沒有繳了白卷,而這些民主前輩的奮鬥,不僅影響了70年代的黨外運動,有些人迄今還在為台灣的自由民主奉獻心力。
台灣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過程中,台獨運動也跟著發展,但台獨運動和民主運動必須有所區別。台獨運動本身多少也帶有爭取自由民主的色彩,但畢竟有著地域的極限,受到固定意識形態的制約,有時不免以「非民主」的面目出現。然而,民主運動卻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不分種族、膚色、性別、籍貫的理性文明運動,它能超越國度和地域並深入人心,說明了它符合人類社會演變及發展的需要。因此,在紀念美麗島運動的貢獻和成就時,把它定位在台灣民主運動一脈相承的性質上,對下一代子孫追求全球化、自由化、多元化、資訊化的願景,必將更有助益。
台灣民主運動從萌芽、發展到成果初具、自然不能沒有重要的社會菁英之推動與導引。但民主的進展更不能缺少經濟和社會條件的配合。自由化的經濟結構以及開放化的社會結構,已被證明是健全民主政治的必要元素。事實上,結構的轉變與進步,正是全體人民努力的結果。台灣的民主不可能孤立地發展,它和世界潮流的脈動息息相關。18世紀時自然權利所主張的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價值,現在已形成具體的人權普世價值。在未來全球人權化的運動中,台灣人民還需加油,更不能落後,那麼在國際社會上就能得道多助,受人敬重。◆
社論
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世貿與西雅圖暴動
馬英九與石原慎太郎
中國與東南亞
台灣總統大選
台灣事情
歷史回顧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