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經濟圈的形成

21世紀兩岸關係的經濟觀

于宗先
(中央研究院院士 經濟學家)


對於20世紀,不管你是憎惡或是惋惜,它毫不留戀地走入歷史。惟值得檢討的,20世紀是兩種主義的鬥爭,即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或者說標榜自由的市場經濟和崇尚統制的計畫經濟。鬥爭的結果,市場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主流,而計畫經濟漸趨式微。我們相信,21世紀將是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世紀,在這個大趨勢之下,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敢與其背離,敢與其抗衡。

一、兩岸經濟關係之演變

作為世界經濟一環的兩岸經濟,我們如何展望未來的關係?是更大的分離,還是密切的結合?是嚴峻的敵對,還是誠心的合作?事實上,在20世紀的下半期,兩岸的經濟關係,已發生了大的變化。在前30年,由於政治上的水火不相容,經濟上也就互不往來;在後20年,則隨著政治上的解嚴與開放。兩岸經濟關係由解凍而趨加溫,再由加溫而趨熱絡地發展起來。儘管自1996年以來,兩岸的政治關係時冷時熱,可是兩岸經濟關係的密切並未因此而稍減。到1999年8月為止,台商對大陸投資,據中共官方估計約有250億美元(在香港登記而去大陸投資的台商尚不包括在內),兩岸的貿易總額,以1998年而言,為225億美元。以1999年1-3月而言,貿易總額為160億美元,其中對大陸出口為132億美元,由大陸進口為28億美元,致有104億美元的出超。兩岸通訊十分熱絡,台灣國際電話中約三分之一是與大陸通話。每年去大陸旅遊的人數也在二百萬人次,由此可知兩岸民間來往的情況。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年,兩岸加入世貿組織(WTO)已成定局,屆時兩岸都應享受到其他會員國所享受到的權利,但也要盡所規定的義務。由於WTO的規定中,除要履行互惠原則,市場准入原則及以關稅作為主要保護措施外,最重要的是會員國都享受到彼此的國民待遇,台商在大陸固應享受到大陸的國民待遇,而中商在台灣,也可享受到同樣待遇。這對台灣而言,無疑是項嚴峻的挑戰,它挑戰「三通」問題和「戒急用忍」戰略。

近年來,兩岸政治關係之處於緊張狀態主要是政府當局用「口水戰」刺激中共當局,用「戒急用忍」限制大型台商到大陸投資於公共建設和高科技產業。事實上,這種限制也逐漸失去效力,因為大型企業早已藉其他名義而「陳倉暗度」,而政府所推動的「亞太營運中心」,也成了無腹地,僅以「台北」為中心的規劃。無可避免的,台灣必須同大陸談判「三通」的有關問題。也必須放棄不切實際的「戒急用忍」戰略。

當中國大陸加入WTO之後,我們在大陸所面臨的經濟情勢會有變化:1.台商在大陸不能獨享那種優惠待遇,必須同其他國家分享,無形中增加了彼此的競爭。2.大陸經濟的吸力將會進一步增強,大陸的人力資源與市場對台灣經濟發展更具重要性。如何掌握其人力資源及其市場,會有更多的競爭對手。同時,中國大陸的商品與資本也會在「無歧視原則」之下,與台灣雙向交流。我們既不能迴避,也不能拒絕。

二、 台灣經濟成就對大陸的影響

在1980年以前,中國大陸有幸,有台灣可作殷鑒與比較;兩相對照,其差別乃成為大陸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的動力。根據我們的理解,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直接間接受到了台灣的影響。1970年代以前,在中共印象中,台灣比大陸還窮。可是當中共成為聯合國的一員,而且又與日本建交,同時又同美國建立商務關係,始獲悉外在世界的富庶與進步,更重要的是,知道台灣的進步和富裕,竟勝過大陸好多倍,這對大陸是個刺激,也是一項挑戰,於是發憤圖強,乃有了改革與開放的大策略。如果沒有台灣的富裕與進步;中共也許認為大陸人民的生活最富庶,就無改革開放的迫切感。相比之下,中共才承認中央計畫型的經濟會使一個國家由富變成窮,絕不會使一個國家由窮變成富,於是改弦更張,拋棄中央計畫型經濟的雛形,一步一趨地,步上1960-1970年代台灣發展之模式--先發展農業,再發展工業;利用外資,發展出口業,帶動經濟成長。

中國大陸經過20年(1979-1999)的經改與開放,在觀念上有了大的轉變,無論在農業或在工業,它所走的路線是朝向自由競爭,不是獨佔或寡占,而是市場經濟,也不是由政府來決定各種物價。經過20年的努力,中國大陸改變了落後、貧窮的面貌。這對中共領導階層是個鼓勵。所以,在21世紀,中國大陸將成為市場經濟,計畫經濟會徒具形式而無功能,而且在大多數的人民理念中,自利動機才是指導個人行為的指針。

三、 經濟與政治的相互影響

就中國大陸相對台灣而言,由於人民普遍的貧窮,中共當局始有了政治上的決定;採行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而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所帶來的繁榮與富庶必會改變中共當局的政治觀念和行為。今天大陸是一黨獨大,黨的決定就是政府的決定,這與20年前的台灣並無多大分別。可是20年後的今天,台灣不再是一黨獨大,而執政黨的政策形成,在立法院會受到在野黨的質疑,甚至杯葛,不能像過去一樣,為所欲為。同樣,20年後的中國大陸是否還會一黨獨大?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它的答案是否定的,民主政治就會逐漸形成;如果是肯定的,中國大陸的政治會趨向不穩定狀態。10年前(1989)的「六四事件」,1999年北京政府處理的「法輪功」組織,都暗示了些什麼?如果所透露的是民主運動,則民主運動遲早還會再來,因為這是世界潮流之所趨。

儘管在政治上,中共當局對以黨領政的傳統不敢放鬆,但是下一代,當無人再束緊他們的腰帶,當他們自我意識日趨濃厚時,他們對政治民主的要求會不斷的增加,也會溶解黨所建構的一切。這只是時間問題。理由是:1.留學海外的學生會大批返國服務,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術,也有民主政治觀念和行為。2.目前,傳真機、手機和互聯網,可說是無遠弗屆,誰也擋不住,也攬不住,在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之下,新思想、新觀念會不斷交流,而且會成為一股龐大的無形力量。3.一黨專政時間久了,必然會腐化、貪污、無效率。這些現象就會成為執政黨的腐蝕劑,然後會被人民唾棄。4.私人企業國際版圖的擴張:近年來,為了增強競爭力量,很多企業,不分國際,不分地區,進行購併、合併和策略聯盟,這種超國界的企業,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可以駕御它,使其成為僅支持自已的力量。至於它的未來發展,可說無可限量。

這是世界潮流,任誰也擋不住。

四、 亟待解決的大陸經濟問題

大陸的經濟發展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並不為過。尤其最近十年,其發展之快令人不敢置信。其實,在快速經濟發展過程中會產生些問題,則是無可避免的事。目前,大陸上所呈現的重要經濟問題包括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制度改革,賦稅制度改革、農業發展瓶頸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等,在這些問題中,影響最大,而決定改革能否成功的,乃是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只要國有企業仍維持國有國營,必然會敗在與民營企業競爭之下。況且21世紀是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世紀,在這個世紀,競爭是圖存、求發展的必經局面,而且任何政府都無力去保護它的國有企業。因此面對激烈的競爭,除非國有企業能徹底改弦更張,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否則,不論屬什麼形式的國有事業,在競爭場上,都不是民營企業的對手。況且,大陸的國有企業,歷史的包袱太重,如何放下這沉重的歷史包袱,需要有效的措施,否則,它會成為社會的亂源。如果以上五個問題能夠獲得解決,相信大陸經濟會更上一層樓,影響所及,兩岸關係會更加密切。如果以上問題不能獲得解決,而大陸仍處於貧窮之境,這絕非其鄰居之福,而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台灣。

五、 中華經濟圈形成之可能性

近年來,塊狀經濟或者區域經濟正在各地區形成。最具影響力的塊狀經濟是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這兩個塊狀經濟成為歐美兩洲對壘的最大經濟集團。由於兩者勢均力敵,在交易協議上,不致以大吃小,以強欺弱。不過,這兩個塊狀之外的地區,由於力量分散,利害不一,無集團的力量,在自由貿易的情況,往往成為兩者刀俎上的肉,無協議的力量。近年來,我們常常發現,這兩大塊狀經濟往往以反傾銷措施來抑制外來的競爭。在亞太地區,雖然也有個塊狀經濟,像「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但它是論壇性質,彼此無約束力,對外來的衝擊也無共同的應戰力。

兩岸經過近20年的經濟交流,兩岸的工商業都因此而受惠,也直接影響到兩岸的經濟發展。即以台灣而言,若無兩岸經濟交流,台灣早就成為貿易入超經濟,而外匯存底也會大量減少。處在此種情況下,過去兩年東亞金融風暴期間,台灣的遭遇不會比韓國好到那裡去。也許有人認為台商赴大陸投資,會使台灣產業空洞化。事實上,台灣部分產業出走乃是因為它們在台灣既不能持續發展,更不能生存,所以才到東南亞及大陸投資。自此之後,台灣對這些地區貿易的大幅增加也使留在國內的產業有了持續成長的能力。如果這些產業都留在台灣,可能成為「根爛台灣」的局面。兩相比較,台商的選擇當然是有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台商之對外投資,特別是對大陸投資,對台灣是有利的;更重要的,透過這層關係,不但使兩岸人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瞭解,而且使大陸人民對市場經濟的觀念和體認更加深了一層,這對兩岸關係的融和是有幫助的。

近年來,各國企業在國際化的潮流之下,盛行購併、合併、策略聯盟。這種趨勢使一種企業的發展超出了地域,更超出了國家,例如台灣的銀行可同大陸的銀行合併,就會形成資產大、規模大、競爭力增強的氣勢;台灣的電子業也可同大陸的電子業合併成一家,同樣會達到增大規模的目的。這種變化,會使很多企業在互利的原則下,結合起來,於是大中華經濟圈就很自然地形成了。

六、 對未來兩岸關係的展望

也許有人會懷疑,大陸是一黨專政,而台灣是多黨輪政,會不會發生水火不相容的現象。這種顧慮有其道理,但是任何專政的黨,在開放的情況下,都扺抗不了外來的衝擊。如果台灣在民主政治方面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大陸的執政者一定會受感染,因為台灣就在大陸的身邊,人民對人民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台灣的民主政治(未來的,不是現在的)必會成為大陸學習的範本。相信在那種情況下,大陸會不斷派人來台灣吸取民主政治的經驗。西方國家的經驗已使我們認識到:

經濟發展+政治民主 ( 政局穩定、社會安定、民生富裕)

我們已有了經濟發展的經驗,供大陸參考;至於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經驗,我們需要提供的不是金權政治、黑道政治,而是清廉、公平的民主政治。為此,祇要我們的民主政治能夠走上軌道,創造出佳績,相信必會影響大陸政治的改變,祇要大陸走上民主政治,兩岸統一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