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貧國家仍在呻吟

開發中國家唯有靠全球貿易自由化才能更上層樓

George D. Moffett III 原著
宋大雍翻譯


由美國領導的24個富有工業國,今年將再掏出大筆經費協助第三世界國家來克服貧窮,這540億美元的經費相當於世界最窮的44個國家國民總生產額之和。由聯合國發展計劃(UNDP)所發表的報告指出,雖有如此龐大的外援,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大中,除非這些外援能配合各種經濟機會一起給予開發中國家,不然這種貧富分歧的現象只會愈來愈大且帶來更多的危險。這篇報告的主要作者--前巴基斯坦財政部長馬波烏爾哈克(Mahbubul Hag)在報告中指出,在21世紀,開發中國家若想不靠外援,而在國際市場碰碰運氣而有所斬獲,唯有等待全球市場的自由開放;意即全球的資本、勞工、貨物皆能自由的流通。

根據聯合國發展計劃第三次年鑒統計,在30年前,全球那些收入最多的國家在其人口總和中,取出世界人口數的20%,與最貧窮諸國人口總和構成的末20%,其收入相比差距達30倍;到今天這種差距已達60倍。如果不以國家為標準,而純以個人來比較,世界上最富有的10億人,是最窮的10億人收入的150倍。有很多人認為這種差距是由於開發中國家自己所促成的,像軍事上的浪費、無效率的理財、政府腐敗、資金外流阻礙經濟成長等等因素。而1992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曾提及,有錢國家的政策常使開發中國家原本就不良的狀況更形惡化。舉例來說,國際間的外援有40%是以軍事而非經濟的形式援助,其餘的部份大都流向較富有的開發中國家,只有25%是用於10個選定的國家,其中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就佔了七、八個,在另一方面,在所有的經援中只有7%的金錢是用於基本需求,如教育、基本健康照顧和營養計劃。所以馬波烏爾哈克在報告中疾呼,世界各國需要一個嶄新的官方發展援助計劃(ODA)。

貧富國家差距益大的另一個原因是,開發中國家的貨物出口價格偏低而負債太高,它們每年所付給有錢工業國的錢遠超過從其間所賺到的。此外他們還因為已開發國家所設的種種限制而無法輸出勞工,為此在本世紀結束前開發中國家至少還要損失一兆美元的收入。相反的,那些被允許移入經濟領先國家的人口,通常都是訓練良好的技術人員,像這樣的人才外流光是蘇丹一國,就有17%的醫生,20%的大學教師和30%的工程師流失。馬波烏爾哈克警告說,如果國際社會仍無法提供開發中國家最迫切需要的經濟機會,眾人將會在21世紀看到國際間發生空前未有的大遷徙。報告結論中並提到,開發中國家每年喪失相當於5,000億美元的市場機會,這個數目是他們所接受的外援的10倍,如果已開發國家對進口貨物與勞工的限制仍不開放,將會加重自己的經濟困境,而使全球的經濟問題更形惡化,這將不只影響到貧窮國家,終而直接危害到自己;若開發中國家無法得到足夠的發展、成長和選擇權,他們勢必繼續污染環境,砍伐森林使地球的氧氣加速枯竭。今天貧窮促使千萬的人口跨越國界四處尋找工作,因而造成已開發國家的社會分裂,因為機會若無法降臨人們身上,人們便只能到處去尋找機會。所以拯救開發中國家的有效辦法便是全球開放市場,掃除限制,以緩和貧富國家間日漸增長的不平衡現象。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第三世界的債務從20年前的1,000億,增加到現在的1.3兆美元;如果全球每年減少3%的軍事支出,到本世紀結束前,就可累積1.5兆美元的和平基金。為此聯合國發展計劃希望南北半球簽訂一全球公約,並以全球各國中央銀行與強化的聯合國系統作為後盾,以實現此一計劃。

這種種的建議和改變,必然遭到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反對;在這個冷戰結束的時代,全球發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改變,世界領袖應該展現他們的遠見和想像力,就如同冷戰開始的年代,那些決策者所做的一樣。在第二次大戰之後,產生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的事物,如馬歇爾計劃、世界銀行、聯合國、歐洲單一市場的概念等等,今天呢?這些創造力在那裡?在過去五年中我們親眼看到了許多難以預料到的世局變化,有誰願意展現創造性去認真地思考21世紀的種種呢?

(譯自《基督教箴言報》1992年4月24日,原標題為Poorest NationsStill Langu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