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農村的貧窮開戰(六)

龔忠武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


實例八:八湖鄉工業公司

8月15日下午,我走訪了臨沂市的八湖鄉。〔註59〕八湖鄉位於臨沂市東北方30公里,地勢平坦。現有7,900戶,29,500人,實有耕地面積42,000畝,共有37個自然村,是個大鄉。

饒有趣味的是,八湖鄉不僅是個行政鄉,整個鄉還是個合黨、 政、企為一的公司;〔註60〕不僅是個公司,而且是個工業公司。這個鄉的名字表明了它是走以工促農的路子了。

訪談會由鄉長龍會海主持,由副鄉長小陳介紹。這個領導班子的配置首先引起我的注意,龍鄉長是個當地的農民,中年人,有經驗,陳副鄉長是個專科畢業的知識青年,是外鄉來這裡工作後被留下的,懂得科技。他被任命為科技副鄉長這個事實,使我直覺地意識到科技在八湖鄉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果不出所料,小陳首先強調,他們鄉主要是靠「科技興企」致富的。改革前,這個鄉是出了名的貧困鄉,雖然地勢平坦,但交通閉塞,全鄉不通汽車,能源緊缺,無一村通電。長期以來以單一的農業經濟為主,工副業生產是片空白,全鄉畝產只有218.5公斤,人均僅37元,全鄉拖欠國家貸款157萬元,絕大部分村莊屬於「三靠隊」,其貧窮的程度較窮山村九間棚真是有過之無不及。

改革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首先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經濟仍然很困難。近幾年來,決定走種植、養殖、加工、出口一條龍的路子,發展貿、工、農一體化的經濟後,經濟開始騰飛。現在31一個村全部通了電,通了路,全鄉95%以上的地成為水澆地。90年,全鄉工農業總收入11,500萬元,糧食單產625公斤,人均750元。目前的八湖鄉已擺脫了貧困,正向小康和富裕的目標大步邁進!

我問小陳他們鄉(或公司)是怎樣脫貧致富的,他說主要是採取了下列發展政策和措施:

第一、立足當地傳統的農副產品資源優勢:該鄉可耕地面積較大,宜於多種經濟作物,歷史上就有種植生薑、大蒜以及養殖禽畜的習慣。80年初,自己籌資辦起了蔬菜脫水廠,脫水加工生薑、大蒜片等產品投放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從而擺脫了單一農業經濟的格局,通過加工業奠定了經濟起飛的基礎。

第二、掌握市場信息:確定外向型農業發展方向後,公司即派出人員到各種交易會、定貨會、洽談會、食品展銷會等蒐集國際市場信息,並把得到的信息盡快通過自辦的《信息快報》。為了搞好信息,公司聘請了150名專、兼職信息員,同省內外一百多個單位建立信息關係。良好的信息,使生薑片、大蒜片在國際市場一亮相便即走紅,並使新開發的產品如速凍蒜苔、速凍金筍、速凍玉籽、銀杏、板栗肉等產品,打開了日本、美國、義大利和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試製生產的速凍油炸地瓜投放日本超級市場後大受歡迎,供不應求。靈通的信息,發揮了促銷產品和開發新產品的關鍵作用。

三、科技興企:小陳特別強調星火計劃對八湖鄉脫貧致富的重要性。89年,公司承擔了國家級名為「出口蔬菜深加工及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開發」的星火計劃項目,總投資530萬元,是臨沂地區農業方面最大的星火計劃項目,對八湖鄉出口蔬菜產業起了推動作用。在此計劃下,開展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形成商品優勢,增強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由於公司規模日益擴大,〔註61〕為了搞好深加工、精加工,搞好技術改造,公司堅持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如中國科學院、北京蔬菜研究所、天津技術開發中心、山東農業大學等建立密切的技術協作關係。此外,全鄉共聘請了各類技術人員220人,其中三名高級工程師、二名教授擔任常年技術顧問。目前,八湖鄉多數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及農產品生產基地都有了自己的技術後盾,都以一、兩個科研單位或大專院校為依托,建立常期穩定的技術協作關係。

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技術培訓,使科技到戶,普遍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能力。開始的時候,沒有人參加,後來則踴躍參加,甚至是主動要求學習技術。於此足見,農民已經從生產活動中日益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

第四、外引內挖,廣籌資金:外引方面,主要是指利用外商及國內一些單位雄厚的資金優勢,與八湖鄉的資源優勢和勞力優勢相結合。87年,通過香港客戶引進外資80多萬美元,購進一套美國製冷凍設備及五百噸的低溫儲藏庫,88年利用青島小交會的機會,引進人民幣180多萬元,最近與北京軍區總後勤部合資興建了年產兩千噸的出口分割加工車間,即將投產,近幾年來,共引進外部資金八百多萬元,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內挖分三個方面,一是認真清倉查庫,處理積壓產品,使死錢變活錢,催收集體個人欠款,和大力壓縮非生產性開支〔註62〕,二是實行幹部交納風險金,職工交納保證金的制度,〔註63〕89年,僅此一項就籌集了資金120多萬元,有助於舒解流資的困難,三是採取預收客戶貨款,貸款及時兌現,盡量減少庫存積壓產品等措施,加速資金利用率,通過上述外引內挖,多層次,多渠道廣籌資金,舒解了資金短缺的困難,保證了現有企業運轉和新建企業的資金需要。

第五、建立生產服務聯合體系:建立鄉辦、村辦、戶辦、聯戶辦四級生產體系,以鄉辦企業為龍頭,發揮輻射作用,帶動村辦、戶辦和聯戶辦企業的發展,這是八湖鄉發展鄉鎮企業的一大特點,為了使四級企業的「四個輪子」一起轉,公司提供資金、信息、技術、運銷、生產資料(良種、〔註64〕農膜、農藥、化肥等)一系列社會化服務,為了保證加工業的原料源源供應和解決土地「大包幹」後種植缺乏統一規劃,鄉公司劃出了總面積2.5萬畝的九片蔬菜基地,六個村級規模的養殖場,為了確保農民利益,在種植前,根據加工生產計劃,採取廠戶掛鉤形式,廠方與村戶簽定種植與收購合同,規定收購保護價格,這樣既保證了原料的來源,又使農民按統一規劃種植,不必擔心市場變化造成自身利益的損失。

目前全鄉養殖業已逐漸由分戶飼養發展到企業化規模飼養,全鄉共有專業養雞場三個,專業養豬場三個,養殖大戶750個,基本上建立起了區域化、專業化、商品化的農牧產品生產基地,全鄉大畜牲飼養量1,500,生豬2.1頭,肉食兔近20萬隻,家禽飼養量26萬隻,為八湖鄉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了長期穩定,豐富的原料來源。

最後,小陳樂觀地總結說,目前八湖鄉已經走出了一條種養、加工、出口的發展道路,建立了貿、工、農、牧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也即建立了以食品加工為龍頭。〔註65〕以外貿為依托,〔註66〕以農牧基地為基礎的現代化產業。

龍鄉長接著滿懷信心地強調說,他們今年(1991年)將保證實現全年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利稅450萬元,創匯2,600萬元也即500萬美元,養殖禽類80萬隻,糧食單產650公斤,總產1,600萬公斤,人均收入800元的目標。

過去一窮二白的鄉村,現在竟然為國家創匯數百萬美元,這怎能不說是個大奇蹟呢!

在八湖鄉驕人成就的背後,沒有焦裕祿、劉加坤、王廷江式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集體,通過科技、商品經濟、外貿、使大家翻了第二次身,挖掉了窮根子,栽下了富根子。

八湖鄉經驗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農村另一條更廣闊、更現代的脫貧致富的道路!

註釋:

〔註59〕1977年由周圍的太平、相公、鄭邦、湯頭四個公社的結合部劃出的公社,1984年建鄉。
〔註60〕就八湖鄉工業公司而言,黨、政、企三位一體,對其經濟的效率和效益,對其市場的競爭能力,似乎並未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可能產生促進作用,但是,這個問題不是採訪的重點,所以未能進一步探討。
〔註61〕現已設有冷藏廠、脫水廠、罐頭廠、養殖廠、麻紡廠、肉製品廠、出口食品加工廠、草酸廠等八個廠。
〔註62〕企業把流動資金層層分發到各部門,生產費用開支由吃「大鍋飯」變成吃「小灶」,大大壓縮了非生產性開支,使流動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從而出現了生產投入少,產出多,效益高的局面。
〔註63〕這個制度還使幹部和職工樹立了「企業也有我一份,我與企業共命運」的思想,增強了他們的風險意識和主人翁的責任感,大大激發了他們生產的積極性。
〔註64〕88年從杭州引進宜於加工的芋頭種,從廣西引進青刀豆,從日本引進胡蘿蔔,均以半價或無償調撥給農民種植。
〔註65〕農副產品加工已發展到蔬菜、肉類、果品、麻紡、糧食等五個門類,僅食品加工就有43個品種,其中出口達35個,不愧為龍頭企業。
〔註66〕各類加工產品的出口量占加工總量的80%以上,足證八湖鄉的企業是面向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