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向何處去?

發展預測與建議·兼致李登輝、郝柏村二公書

何新


說明:台灣中國廣播公司最近向全世界華人發起『中國向何處去?』的徵文。這個題目是每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興趣的。因此,我寫此文,說明我的觀點。並以此文向李登輝、郝柏村二公進一言。

中國由大陸和台灣兩個政治經濟區域組成(忽略香港)。因此中國將向何處去,取決於以下三個問題:

一 大陸向何處去?

二 台灣向何處去?

三 大陸與台灣在未來歷史進程中將如何互動?

一 中國將走向經濟文化的偉大復興

自1989年平定動亂以來,中國大陸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目前中國已經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

未來中國前途有兩種基本的前景。

如果大陸繼續穩定發展同時堅持改革開放,在當代世界發生巨大變動所提供的未來發展機會中,中國十分有可能成為世界一個新興強勢的現代工業中心,同時中國將走向經濟文化的偉大復興。這一前途乃是從洪秀全到孫中山、毛澤東,包括國共兩黨數代先烈和無數志士仁人,一百多年來流血犧牲、奮鬥以赴的宿願。而展望未來三、五十年,對中國來說,此一前途是既有條件、也有機會,因此完全可以期待的。

對於海峽兩岸來說,政治清明,高層團結,社會穩定和諧,乃是實現這一前途的三項首決條件。

二 西化式民主之路走不通

但是,海外仍不斷有人挑撥大陸進行政爭和意識型態鬥爭。煽動中國搞以破壞現體制為目標的激進政治改革,推行以「新古典」派經濟學為指南的所謂「休克經濟政策」(而此種新古典經濟理論在西方實際政策中早已被摒棄,在東歐和獨聯體試行也連遭慘敗。)。其目的無非是要讓大陸中央政權逐漸渙散,對下控制力衰弱,瓦解中國現行經濟結構。

近年來,所謂海外「民主勢力」一直在對外推銷,對內煽動,仍在鼓吹讓中國走西化式「民主化」道路。試問,如果真的按方勵之、嚴家其、萬潤南等人規劃的那條「民主化」道路走,中國將出現什麼局面?我認為,以下幾點是可以明確而具體地描繪出輪廓的:

一、如任其目標得逞,則中國社會內部矛盾將激化。一部份知識分子及民眾,在西方民主、人權戰略的欺誘下,不滿現實而發難。中國社會將陷入反覆發作的動盪。中國將先動亂、後解體。

二、在政治上,中國將重現近似本世紀初葉辛亥革命後的局面。即中央建立一虛弱的多黨議會「民主」政權,而各地(省、區)分裂自立。各分區內軍事勢力將乘亂崛起,並介入政治。結果會出現如民初段祺瑞、張作霖、吳佩孚式「大帥」人物,並時時伺機入京干政,因此中央政變及政治震盪將不斷。

三、社會將全面失序,社會經濟將長期癱瘓,人人將不得不自謀生存之道。城鄉剩餘人口將以流民和難民形態遍地流竄。一些無生計之流民將嘯聚劫掠,或於邊遠及邊緣區域占山結寨,落草為王。

四、雖然中央政權可仿照美國模式設置,但它卻只能成為類似今日多數窮困不發達國(如南美、南亞、菲律賓)那種低水準的民主政體。其背景依托於大買辦、大資產和大地主勢力,而多數窮人將無權無產。

議會中將終日辯論不休,而政令難行,內閣則數日一變,有如兒戲。

五、美國將借助政治、經濟兩大槓桿,操縱中央政權政策方向。日、英、法、澳、德、俄,以及台、港、韓,亦將設法利用其經濟力量或政治背景,或角逐中樞,或操縱各區域性政權。

準此,則中國社會與文明以及民族,均將瀕於全面毀滅的邊緣。

三 中國如變亂,局面不如蘇俄

現在有一種輿論,刻意散佈前蘇聯改革成功有望的欺世之談。其目的也無非是促中國變,並告訴國人,即使中國發生變亂也不過如今日東歐蘇俄,並不足怕。然而最近基辛格、戈爾巴僑夫均已預言三年之內獨聯體內可能發生南斯拉夫式內戰,此一估計是比較清醒的。

中國如大變亂後,局面將不可比於今日之蘇俄。因為蘇俄畢竟底子厚,實力強,人口少,自然資源豐富。所謂「瘦死駱駝比馬大」。

而中國,不亂則已,一亂必有民族紛爭,必有腥風血雨,必有打家劫舍,必有道路餓殍,必有遍野哀鴻和流離失所。

中國歷代以來人口均不如今日之多。而自然資源之緊張,也以今日為最。生存環境之窘迫以及生存壓力之巨,可以類比於工業化時代之日本。一旦社會全面失控,其悲慘必將為曠古所罕見。一切有良知的中國人,將決不容此一前景出現!

但這一前景一旦出現,也並不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福音。中國動亂產生的眾多難民將遍地流落。中國戰亂將開啟本世紀末世界資本主義大災變的閘門。中國難民將與伊斯蘭世界、南亞世界、南美世界、兩非世界的大動亂,匯合為一股空前的「蠻族力量」,衝擊西方那些腐敗偽善的現代羅馬帝國。

四 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民主準則

人們注意到,西方某些偽人權主義者,為了粉碎一個有世界性工業和經濟潛力的東方大國在遠東興起,仍在沿以上目標積極促中國大陸變。

蘇聯解體後,各共和國已標榜「民主化」。但實際上無不陷入或深或淺,或在當即,或將爆發的政治動亂。此一事實再次表明了美國式政體是無法移植的。而最近的洛杉磯事件,以及仍層出未窮的後續騷動,則表明美式政體就是在美國,也並不像其所吹噓的那樣美妙、良好、有效。美國式政體,根本沒有資格作全球政體發展的典範模式!凡不發達國家,學之則亂,仿之則亡,這可以看作半個世紀以來在世界歷史中已屢試屢驗的規律!

誠然,海峽兩岸都需要發展民主。但是,究竟什麼是民主?中國人應當根據自己的國情、社會情況和需要,提出自己的定義和認識,建立自己的標準,而不應當盲目照搬西方人的定義和標準。

民主並非形式主義,雖然民主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來保證。民主的實質,是讓一切社會成員對政治權力、經濟權益和發展機會取得公平參與和合理分配。實現這種民主的形式,則應該由各個社會的人民參照自身的文化傳統和政治進程,自我選擇和決定。民主進程必須程序化地推進,以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為前提。一些特殊化的形式自身絕不是目的。

因此,中國根本沒有必要走「西式民主化」的道路。中國大陸在現階段,除了堅持以共產黨為核心領導的中國式社會主義體制外,沒有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第二條道路。

五 冷戰美國勝利是台灣失敗的開始

台灣前途如何?

坦率說,如不與大陸統一,台灣前景不妙。可以說,近20年來使其持續高速發展的國際條件已不存在。

下圖根據台灣行政院資料,說明了台灣經濟實質增長率近五年來持續下跌的趨勢:

今日資本主義世界歡呼冷戰的結束與西方(美國加西歐)的勝利。台灣政客及知識分子也作如是歡呼。冷眼觀之,竊以為好笑。

要知道,冷戰的勝利並不是台灣的勝利,而恰恰是台灣失敗的開始。

為什麼,讓我借用新加坡李光耀先生1989年的話回答。他曾指出,「沒有冷戰時代,就沒有亞洲新興工業國和地區的存在可能」:

「美國、西歐,之所以都對新興工業國採取寬容的態度,是要向共產世界顯示西方的制度是較優秀的。而現在(冷戰後)不必再去顯示新興工業國是成功的範例。換句話說,新興工業國不能再指望西方會因為與蘇聯競爭的意識型態原因,而得到美國、西方工業國的讓步或寬容。因之未來將會受到更多有關貿易平衡、政治發展和人權等方面的壓力。」(參看台灣《天下》雜誌1989年1月號)

此話講於三年前,李先生不愧是有遠見的政治家。近三年來的世界情況,特別是美國最近將台灣也列入所謂「不公平交易」的《三○一特別法案》,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冷戰是在意識型態和政治制度鬥爭的旗幟下進行的。作為冷戰真實內容的國家戰略經濟利益的鬥爭--這是歷史中一切國家關係的根本焦點,則被意識型態和政治鬥爭所掩蓋了。

而今天的國際間競爭,已撕去了這一層面紗,從而使一切利害關係具有了赤祼祼的性質。

今年5月12日美國財政部發表的年度報告中稱:「中國的對外支付盈餘的規模和增長,是使美國深為擔憂的一個根源。」同樣,台灣對美國的貿易盈餘,也是使美國同樣深為擔憂的根源。但是若沒有這種盈餘,則大陸經濟、台灣經濟都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由這一事實可看出當今國際經濟關係的矛盾所在。

六 美國經濟利益與台灣經濟利益不同

當前世界的全部鬥爭,均圍繞於國際間的戰略經濟鬥爭。鬥爭的實質集中於三點:

一 爭奪世界戰略經濟資源

二 抑制、摧毀工業對手及潛在對手

三 爭奪、控制和試圖壟斷他國和國際市場

這一鬥爭在今後年代將具有特別尖銳的性質。原因是,經過1945年以來世界生產力50年的發展,世界經濟結構已進入一個大動盪、大轉折、重新調整的時代。處在世界經濟的這種大變局中,台灣經濟作為國際經濟中的一條小船,在上游乃受制於日本,而在下游則受制於美國。

台灣的當政者者和經營者應當知道,儘管台、美之間具有同類的意識型態和社會制度,但是,美國的經濟利益卻並非就是台灣的經濟利益。

而儘管有不同的意識型態和社會制度,然而從經濟的互補性和都面對共同競爭對手的角度看,海峽兩岸的共同利益卻大於不同利益。

1989事件後,我曾與日本記者交談,我說中日關係,有唇亡齒寒的一面。一旦大陸亂,美國及西方必集中對付日本。日本人同意這種看法。中日尚如此,未來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就更是輔車相依。若大陸動亂,並不提供台灣反吃大陸的機會(只有目光最短淺者會那樣認為)。相反,對台灣至少有三大不利:

一、將損害台灣已投資大陸者的現實利益

二、將損害台商向大陸市場發展的潛在機會

三、將給台灣和亞太帶來難民潮衝擊

若進而考慮到大陸亂局將發生的其他連鎖後果,甚至可以說,若大陸亂,則台灣自身亦將先亂而後亡。

海峽兩岸,同是中國人。同種,同文,同源,同根。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海峽兩岸,已分裂40年,今日到了「合」的時代。合則兩利,分則兩敗。只要越過現實政治制度和意識型態的障礙,大陸與台灣,現在既有理由,也有需要,應有可能在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戰略方針上統一起來。

七 台灣經濟面臨五大困難

從根本上說,所謂台灣發展模式,可以一言以蔽之,這就是:

引進日本技術、日美資金→台灣加工→產品出口美國西歐市場(賺取加工費)

但是,這一發展道路的根基現已動搖。具體說,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現在面臨五大困難:

一、美國及歐共體市場,對台產品進口控制將日趨嚴厲。而對日貿易,則台灣逆差嚴重。

近年台灣設想分散出口市場,但新市場開拓不易。這使台灣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方針從根本上動搖。

二、台灣設想使本島成為亞太金融主要市場和資金集散地,藉以通過資金供給而取利。但台灣地理位置偏居於亞太一隅,並非跨洋經貿的必經之路(不具新加坡、香港之地利)。而且日本、美國均不會支持以台灣作為東亞最大的金融中心。台灣這一主觀計劃必定落空。

三、台灣近年提出產業升級計劃,試圖發展本身新技術以取代技術進口。但是,實施起來殊不容易。台島內工資成本上升,本島資源短缺。這兩大約束,使其根本難完成系統性的工業化計劃。

四、近年台灣產業資本外流嚴重,已導致本島產業有空心化的傾向。日本的金融肥皂泡今年已呈破滅之態,一旦國際金融形勢有突然之變(此變於90年可能發生),則台灣的金融肥皂泡亦將破滅。

五、隨著台灣由生產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化,進口增長率逐漸高於出口,台灣可能患上西歐所謂「福利經濟病」。島內通貨膨脹速度正在日漸上升。

總之,在國際經濟當前的重大變局影響下,如不拿出明智對策,台灣島內安定形勢已難持久。

八 國際經濟圈的四大涵義

正是在這種局面上,為扭轉頹勢,台灣經營者不顧台灣當局的政治考慮,在經濟規律支配下,兩年來,轉而依賴於大陸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台灣近兩年經濟繁榮,已有所依賴於大陸市場。

以故,台灣於近期提出所謂「大中華經濟圈」,冷眼觀之,其通盤戰略目的無非是以下四點:

一、從近景看,著眼於開闢大陸市場,使台灣內部過剩產品在大陸找到銷路。

二、使台灣島內由於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因而利潤率(效益)下降的工業,借助大陸廉價勞力和相對低廉資源,在海外市場獲得新的較高利潤機會。

三、在經濟上逐步形成以台-港為基地,囊括粵-閩-浙三省的所謂華東南經濟圈。

四、從戰略遠景看,則由經濟到政治,逐步謀求在此區域內取得政治主導權,進而擴散及大陸。

在這裡,唯第四點是大陸所不能接受的。但是,我也注意到,台灣利用大陸經濟理論的欠缺,一方面在高談「大中華經濟圈」,另一方面卻抽去了建立「經濟圈」的若干主要涵義。如果一種經濟圈,只是片面地有利於某一方面,那麼第一是建不成的。第二建成了也是要散伙的。

今日國際上,所謂經濟圈,涵義至少有四:

一、在圈內實現商品自由流通

二、在圈內實現生產要素和資金的自由流動

三、在圈內實現勞力和勞務的自由流動

四、逐步過渡到統一金融和統一貨幣

而兩岸經貿的現狀是,大陸盡量開放,促進和優先對台商、台資的開放。台灣則在商品和勞務上,對大陸不開放。試問在這種封閉政策下,還談什麼大中華經濟圈呢?

今日世界經濟政治重心在亞太,亞太重心在中國。一旦兩岸統一,中國在全球將形成枕美、履日,而面向世界的極有利形勢。若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能在未來進行有機整合,將使海峽兩岸都獲得巨大利益,同時在國際市場形成新的巨大競爭力。

因此我認為,台灣不應當在大陸潛謀割據。相反,台灣經濟和大陸經濟應當先謀求互補(即互通有無),再謀求向形成真正經濟圈的上述四個方向逐步整合。而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應當是世界市場(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向大陸作傾銷)。大陸引入台灣資金,以台灣民用工業的較先進技術與大陸基礎工業的雄厚技術相結合,再利用大陸的資源、勞力,海峽兩岸產品將獲得強勢的國際競爭力,主控亞太市場,面向全球市場。中國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中最有競爭力的工業製造中心。

九 台灣前途面臨六種選擇

我注意到,台灣當局已估量到國際經濟形勢近年來的重大變化。其所規劃的各項對策,平心而論,並非不算明智。但是問題在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觀環境中的諸多因素,決非一種一廂情願的主觀對策所能完全控制的。

台灣未來發展戰略,可以說面臨以下諸種選擇:

一、著眼於反攻登陸(反共統一)、謀求接管大陸政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切割東南一隅,潛圖割據,在大陸對此有高度警覺之後,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三、謀求得到與大陸並駕齊驅的雙實體國際地位,潛行獨立。這將導致大陸與台灣在國際經濟、政治和外交上進行冷戰,對台灣無利。相反,冷戰激烈,還會損害台灣在大陸的經濟機會。

四、以地方政權地位回歸中國,接受大陸統一,而這是台灣當局所不願意的。

五、讓民進黨上台,國民黨下台,然後強行實施台獨。應指出,這是最險一著棋,將引起兩岸關係和整個亞太形勢的結構性突變。導致兩岸軍政陷入全面對峙,並從而破壞整個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亞太周邊國家都不會貿然支持。我竊以為,對台灣來說,獨則必戰,戰則必亡,這是一條決難走通的死路。

站在台灣的立場上考慮,以上這五種選擇,實際都行不通。剩下的只有一條路,這就是鄧小平所提出的以一國兩制統一中國之路。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統一方針後,台灣提出所謂一國兩府的統一方案。但是我研究比較了這兩種主張。可以說,所謂的「一國兩府」方案,無非就是前述台灣五大對策中的第三種對策,是一條行不通的路線。今年台灣倡言試探獨立申請加入聯合國,而國際上應者寥寥;以及近期台灣欲在東歐、前獨聯體國家謀求乘虛補入而連連受挫;可以說都表明了對台灣來說,國際環境的嚴峻性,和雙實體方案的走不通。大陸未來形勢愈穩定,經濟愈繁榮,政治愈強大,則這一條道路就愈走不通。須知國際社會也是十分勢利的!

我注意到,鄧小平所說的一國兩制理論中,包涵以下的具體涵義:

一、所謂一國,即中國的主權、統一和獨立,這三點應當是絕不容討論的。而現實的中國是,一個中國,分裂為兩個地區,兩種政治制度,這是歷史形成的狀況。統一的目標,就是面對這一現實,以兩岸互利為原則而重建一個大中國。

二、所謂「兩制」,似包涵如下含義:即互相承認對方現實的意識型態和社會政治制度。而不直接、或間接地以意識型態、政治或其他手段,對對方進行顛覆活動。也不支持有顛覆對方政權和制度的政治組織。

三、在兩制的涵義中,也應包括承認雙方政治意識型態不同這一現實。例如,對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的觀念,兩岸目前在政治和意識型態上均有歧義的理解和解釋,可以平等討論,求同存異。

四、在逐步緩和意識型態和政治制度對峙的方向上,兩岸在經濟上互補嵌合,面向世界,共同對外,互諒互敬互相支援和策應,逐步形成統一、穩定、共存、共容的一個強盛繁榮的大中國經濟實體。

因此我認為,一國兩制,這是中國未來發展唯一可能選擇的方向,這是兩岸統一的方向,中國繁榮富強的方向,興旺發達的方向,國泰民安的方向。自從1840年的中英戰爭失敗以來,中國人、中華民族在世界上倍受欺凌,而今天,一個偉大復興的契機已經在兩岸出現。一切炎黃子孫,應當對此形成共識,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讓我們為一個統一的,強盛的大中國的興起而努力吧!

(1992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