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廂獨願

談眷村民意調查分析

郭冠英


我是不太注意「民意調查」的,因為:一、民意如流水。二、民意調查也如流水,答案愈查愈糊塗,只是用來強化固有立場。

因此,眷村民意調查出來了,我也沒太注意,但是那些根據調查數據就做樂觀、傳道式的解釋的行為、卻受到我的注意。

這份調查中說眷村支持台獨的有7%,但在統獨問題上「要優先考慮台灣利益」的佔75%,這樣的結果就被解釋成「基本態度是台獨」。因此就有很多呼應的言論,又是落地、生根、安家、立命等等。

這種解釋有一廂情願之嫌,因為:一、什麼叫「優先考慮台灣利益」?這些定義本來就是如流水般不明確的。二、誰又說統一就是不考慮台灣利益了?三、去問廣東人是不是要「優先考慮廣東利益」說要的可能也是75%。

認為台灣是根是家,是永遠的家,與台獨建國仍有很大的距離。「安家」並不等於「立國」。人生長在一個地方,熟悉一個地方,朋友親戚聚在一個地方,成為一個地方人,甚至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並不一定就要、就能成為一個國家。「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要立國,要有主觀願望和客觀環境的配合,台灣是有股力量要獨立,但還是有股更大的力量不要獨立。後者並不是不考慮台灣的利益,他們仍在台灣安家,但他們仍想中國將來統一了,活動的空間大點,統合的力量大點。不管這是不是羅曼蒂克,不管這點羅曼蒂克是不是在上層一再告誡不要這個熱那個急之下在減少,它還是大量存在著。何況,這塊土地是中國的,不管學理上是不是,至少世界上有絕大的人口認為是,環境不配合下強要否定會很麻煩,因此還是拖著瞧較好。

眷村的那75%的想法就是如此。他們去大陸探親觀光,但是公保勞保仍回台灣來看。他們的破落房子夾在高樓大廈裡,但是他的兒子媳婦卻可能住在那些大樓裡。他在這裡安家,就算被迫,他也習慣了,但他仍認為是中國人,仍認為國家會統一。至少有天他去大陸,不必像去國外一樣拿護照,他要搬回去,落葉歸根隨他自願。雖然它可能永遠不會這樣做。這種心情就是「人之積」的要件,也是早年普遍存在於台灣的唐山過客的心理中的。

「我也是台灣人了。」

「我也是台灣人了」,這本來是一句很普通的話。就像謝晉說「我也是江南人了」,或說:「我也是廣東人了」一樣,但是在台灣這句話成了宗教性的口頭禪,巴不得就相信它代表著「我是台灣國的人了。」這句蔣經國死前做的一次個人民意調查,其實正說明了「民意調查」中常遇見的一個問題。即問卷樣品的不確定性。政客是最不可靠的受訪群,分析他們的言辭要極為小心,蔣經國嘴巴那樣說,那他和他父親為什麼要「暫厝」呢?黨政要員一方面以身為台灣人表態,一方面又定期參拜一個連死了都不願生根的流浪靈魂,這是何等矛盾?

談起留根,在經濟上較差的眷村住戶,活動範圍反在根附近打轉;而在經濟上較好的台灣商人反離根出走,回到他先祖百年前出來的地方,這是離根還是歸根呢?老是在根上打轉,不是要追溯到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才能停止嗎?

台灣房子擠,孩童功課重,雛菊成長不易,老婆找不到,中國沿海、福建廣東或是個好地方,人們又搬過去了。就如王永慶海滄找地一樣。這就是人的追求幸福,也是共同利益的流動,這與建不建國沒有必然的關係,至少在現階段的兩岸關係是如此。

台灣的眷村人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一直不是很大,真正左右台灣的是經濟,尤其在政治控制鬆動以後,所以,台商的地位舉足輕重。最近又有項民意測驗很有意思,據工業總會28日公佈的一項統計,台商對大陸政府的滿意度高於台灣政府,(別忘了,這還是政府在鋪天蓋地的警告、恐嚇,包括說會謀殺台商全家後的反應),若以前述眷村調查的反應類推,統派不是又要欣喜的大唱「中華民國頌」了。

統獨都是「人之積」,是信念,不必靠民意調查來壯勢,何必信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