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夥伴向對手演變?

淺析新形勢下的德美關係

夏治沔


美國出現競爭新對手

最近,波恩的觀察家遙望華盛頓,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德美關係會不會從夥伴向對手演變?

這個問題的提出似乎有點荒誕不經,因為波恩歷屆政府都把密切同美國的關係列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不過,種種跡象表明,這確實是華盛頓和波恩政府擬訂未來戰略時已經在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三月上旬,《紐約時報》透露了美國國防部一份名為《防務計劃綱要》的文件內容。這份長達46頁的密件試圖為美國下個世紀的全球政策提出設想。文件說,美國在「冷戰」後時期的首要任務是防止世界上出現能同美國競爭的新對手。文件建議,美國今後要努力建立並維護一種世界「新秩序」,並使美國的領導地位不受懷疑。如果不行,華盛頓則應該使用它的軍力優勢來威懾「可能的競爭對手」,讓他們不要試圖充當更為重要的地區性,甚至全球性的角色。文件還推測,德日兩大工業強國將來有可能擁有核武器,從而成為「再生的全球緊急威脅」。

美軍方視西德為假想敵

對於美國軍方在蘇聯解體後尋找新的假想敵人時,竟然把德國也列入其中,波恩自然十分震驚。據德國《明鏡》週刊報導,波恩政府對這一消息表面上裝出若無其事,實際上卻十分認真。德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的武官奉命到五角大樓進行交涉,抗議把德國描繪得如此不可信任。為了緩解矛盾,白宮發言人趕緊出來圓場,說文件只是一種「低級別的」研究成果,美國總統也親自進行安撫,說文件未經總統過目,外界不必如此看重。

統一後德國地位的變化

當然,五角大樓的文件不是官員們吃飽了飯困得慌,無事生非之作。戰後由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西德,到80年代末不僅已成為歐洲的頭號經濟大國,政治上也是躍躍欲試。1990年德國統一,地位起了顯著的變化,其政策也隨之而變。科爾總理曾說:「統一後德國的人口達到八千萬,在政治上增加了份量的德國希望承擔起與之相應的責任。」德國率先作出承認南斯拉夫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兩共和國獨立的決定,表明德國的對外政策出現了轉折點。德國『世界報』認為,這是「德國對外政策自二次大戰以來第一次離開西方的護航隊,在一個重大問題上獨立地按自己的動機採取行動」。去年12月,正當英法等盟國需要降低利率刺激經濟的時候,德國又未經磋商把自己的貼現率和抵押貸款利率提到歷史最高水平,有影響的《紐約時報》當時曾連續發表文章,抨擊德國企圖「顯示實力」。

德對美領導地位構成威脅

在美國人看來,問題不在於承認克、斯兩共和國和提高利率這兩件事情本身,而在於德國人迫使盟國接受既成事實的行事方式。此外,德法聯合推進歐洲獨立防務的努力,也具有擺脫美國領導的含義。德國已經從一個坐在山姆大叔膝上的「乖孩子」,演變成了一名向美國領導權威挑戰的對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他最近出版的《把握時機》一書中指出,德國地緣政治的份量,將使它不僅在歐洲經濟結構中,而且在政治安全結構中起主宰作用。五角大樓的文件顯然不是庸人自擾,而是反映了美國官方對統一後德國動向的估計和判斷。

統一的德國儘管還不到兩週歲,德美關係似乎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美國力不從心,疲憊不堪,但仍要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德國重新崛起,雄心勃勃,客觀上對美國的領導地位構成挑戰。可以預計,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德美兩國夥伴關係仍將占主導地位,但是發生矛盾和衝突的趨勢日臻明顯,甚至不排除向對手方向演變的可能性。五角大樓文件提出的問題不應為人們所忽視。

(新華社波恩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