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祖國回饋故鄉

楊思澤
(台灣同學會會長)


近一時期,隨著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兩岸促進三通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這一大前提下,兩岸也逐漸開始了在科技領域內的交流。今年5月份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先生大陸之行,及隨後大陸中科院學部委員談家楨等七人,首次應邀赴台訪問就是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的一個良好開端。

我們台灣同學會一貫是以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己任的。台灣同學會是由一批曾經在台灣唸書,然後出國留學,學成後回到大陸定居工作的學者組成的。其中多數人是學自然科學的,並且在國外獲得了博士或碩士學位。由於從小受到「讀書報國」的影響,願將自己所學報效國家,又因受當時國民黨海外特務之害上了黑名單,才毅然回到大陸定居工作的。回到大陸工作了許多年,我們對大陸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和科技成就有較深入的瞭解。同時我們也都很關心自己的家鄉--台灣,因此加強兩岸科技合作,促進祖國早日統一就是我們全體會員最大的期望。

今年上半年海峽兩岸科技活動與交流的不斷增加,令我們感到由衷的喜悅!兩岸在科技領域中各有所長,若能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必能達到共同進步,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1.大陸在高科技發展、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有優於台灣之處:

大陸的基礎科學主要是在80年代進步較快。吳大猷先生在談大陸行時指出:「大陸最難得的地方是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也知道如何做,態度認真,大陸研究儀器的規模不大,但作出的研究成果頂尖,科學研究質量俱精」。目前大陸科學研究的方向十分廣泛,在一個統一的價值下向著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科技與整個社會的關係大大加強了。

2.台灣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方面優於大陸

台灣在過去較重視技術開發及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與市場、民生有關的科技起步較早、較快。台灣經濟繁榮,產品的商業化和國際化,市場開發都搞得很好。而且訪台的吳階平先生還談到,「在台灣有很多科學家非常年輕且已有較好經驗」。

由此可見,海峽兩岸在科技領域中都各有所長。若能攜手合作,取長補短,則必能對兩岸的科技發展有所裨益!

大陸科技研究上比較先進的方面有:核子物理、通訊科學、太空科學、精密儀器等,遠遠勝於台灣而與世界先進國家相近。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科研成果應用起來。但大陸不懂企業經營管理,不知如何將技術商業化,使之成為受人歡迎的民生產品。而這些正是台灣所長,因此兩岸還應在這方面多加合作。以中國人的智慧兩岸聯合進行基礎科學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應用水平,必能在國際上打開出路的。

3.兩岸科技合作的領域

兩岸的科技合作可以有很廣闊的範疇。此次大陸七位學者的訪台之行,已在農業、生物化學、醫學、物理等方面進行了初步交流,雙方對兩岸的科技發展水平都有了一定的瞭解。農業專家盧良恕說,目前兩岸在農業方面面臨的共同難題都是人口、土地、資源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這是雙方都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岸可以從雙方都感興趣的問題上開始;像稻米改良、果蔬、花卉、食品加工等方面。另外,台灣過去幾十年來在各方壓力下很少研究的火箭技術,這一方面台灣是遠落後於大陸的。如果兩岸能就此制定一個統一的「太空計劃」,以台灣電子方面的能力,配合大陸的技術,那麼中國在這一領域定能創出更好的成績。其他可以進行合作的領域有核科學與工作、通訊和精密儀器、中西醫研究等。

4.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步驟及方式

兩岸應制定長期性的合作計劃,可以組織一些雙方感興趣的專題學術討論會,開放兩岸教師及學生的交流和交換,兩岸大專院校締結為姊妹學校進行交流、交換師生。此外,也可以互相交換書籍及出版物。如科技教科書、學術刊物等,中文教科書台灣是相當缺乏的。其中還需注意的是相互適應兩岸不同的科技用詞。而雙方加強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的前提就是需要好的政策制度,需要一個寬鬆、融洽而穩定的環境,同時也需要兩岸科技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台灣目前科技儀器設備多是由西方國家進口的,價格昂貴;而大陸的儀器設備價格遠低於國際市場,兩岸科技交流對台灣是極有利的。願雙方拋棄意識形態的偏見,加速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共同創造民族的未來。

台灣同學會大多數會員是從事科技工作的,在大陸工作的這些年裡,許多人都感到大陸在科技方面的成就確比台灣先進,不僅有穩固的工業基礎,更有中國人自己動手建立起來的全套儀器設備。我們同學會的成員也都很關心生養和教育自己的家鄉--台灣,我們由衷地希望能為家鄉做些事,了卻我們的願望,以償哺育之恩!兩岸科技交流合作使我們這一願望有了實現的可能,台灣同學會幾年來的工作對於加強兩岸聯繫,增強兩岸相互瞭解起積極作用,現在我們願意盡己所長,為加強兩岸科技交流合作而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