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農村的貧窮開戰(七)

龔忠武


實例九:沂水縣

8月16日上午,從臨沂市來到了沂水縣,沂水縣地處沂蒙山區腹部,面積2,340平方公里,人口110萬,現轄31個鄉鎮,1,200個行政村,1,700個自然村,是個大縣,但是,由於山區佔全縣面積的80%,到84年工農總產值四億元,人均才180元,所以是個貧困山區縣。

向我介紹沂水縣情況的吉副縣長專管農業,著重強調沂水縣脫貧致富的突破口是水,靠山固然吃山,但是沒有水,人、畜吃不上水,莊稼澆不上水,一切經濟發展無從談起。所以對沂水縣而言,如果要在「山」字上做文章的話,首先必須要在「水」字上大做文章。

地處黃河故道的蘭考縣水患成災,地處山區的沂水縣水荒成災,縣情不同,治災治貧之道當然也隨之異。

沂水縣歷史上長期缺水,〔註69〕88年前共有40多萬人也即佔全縣30-40%的人口缺水,可見問題之嚴重性。

雖然明知道搞活沂水縣經濟的關鍵在水,但是既無技術和人才,所以無法整山治水,幸而,聯邦德國向這個貧困的山區縣提供了所需的資金、專家、技術、設備和經驗,為該縣農民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

1986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派遣曼巴先生來華同中國政府簽定了沂水縣糧援協定,向沂水縣提供營養保障項目,糧援項目區共11個鄉鎮,380個村,31.7萬人口,總面積896平方公里,該項目分兩期執行,每期三年,第一期88年至91年,第二期92年到94年,在第一期中,聯邦德國援助該縣1.7萬噸小麥,三百萬馬克,共折合人民幣2,400萬元,中國配套資金1,006萬元。

第一期中的糧援工程項目共分為下列五大類:

第一類是解決飲水供應問題,目前已按設計要求完成的工程153處,其中飲水工程122處,鑿大口井84眼,深井25眼,建水窖4,057個,設供水點164個,安裝自來水龍頭2,681個,從而解決了129個村的7.8萬人口和10.2萬畜牲的飲水問題。這一類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可節約用於取水的工日達190萬個,這些工日可用來發展林果業和農業的基礎設施;解決了牲畜飲水問題,從而大大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

第二類是水利建設,目前新建灌溉工程41處,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1,617公頃,建機房102處,蓄水池144個,這類工程每年可增產糧食50萬公斤,增產果品30萬公斤,增加其他經濟收入7.8萬元。

第三類是小流域治理,目前已完成水土保持工程22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8.4平方公里,種植水保林木162萬株,覆蓋面積360公頃,種植經濟樹73.6萬株,覆蓋面積764公頃,整水平梯田1,720公頃。這項工程每年減少了24萬噸泥沙的流失,促進了林果業的發展,並可增收糧食三萬斤。

第四類是建立基礎設施,目前已修建鄉村環山公路28條,全長119公里,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10.49萬米,新增變壓器88台,這項工程對沂水縣的現代化進程無疑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外,還修建穀坊609座,紓解了儲糧問題。

第五類是建立水質保持區,改善了村民的衛生條件,使發病率明顯下降。

上述五大類工程的指導原則是三結合,即近期效益與長遠效益相結合,人畜飲水,農田灌溉、水土保持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做到山、水、井、田、路綜合治理,在人才培訓方面,堅持建立自己技術隊伍的原則,先後請德方專家金士博、舒伯特授課,還請北工大、北農大和一些名教授來縣講課,從而培訓了技術人員729人,建立了一支骨幹技術隊伍。

結果,第一期內完成的這些工程為沂水縣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使沂水縣人民的生活取得了明顯的改善,90年,該縣人均達450元,工農業總產值約為11億元,較84年翻了將近三番,足證該縣已經在聯邦德國的慷慨援助下擺脫了貧困。

但是,縱令第一期項目順利完成,該縣仍有256個村的14.6萬口人吃水困難,還有350平方公里的土地水土流失嚴重,特別是北部貧困山區的11個鄉鎮,現有96個行政村的9.2萬人口,12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有243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極其嚴重,這裡農民的人均佔有灌溉面積不足三分,人均收入不220元,人均口糧僅約160公斤,食仍不足以果腹,生活異常艱苦,所以這塊地區將為即將展開的為期三年的第二期項目實施的重點地區,在這三年裡,計劃建人畜飲水工程54處,解決4.2萬口人,6.5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建灌溉工程24處,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一千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2萬平方公里。

於此可見,沂水縣貧困人民要完全脫貧致富,即使獲得外援,仍然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仍然要經過一番艱苦的奮鬥。

不過,沂水縣的貧困人民是幸運的,目前他們在外國援助下比較順利地初步脫了貧,但外援畢竟有限,中國絕大多數的貧困縣仍然必須像蘭考縣,九間棚村一樣,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脫貧致富,當然,通過外援脫貧致富也不失為一條治貧之道,值得有條件的地區爭取。

在此應該突出強調的是,德國人的援助造福中國人民,嘉惠後代,吉縣長說,「每處項目工程都是聯邦德國無私援華的豐碑」,可見德國人的友誼必將深深地留在沂水縣人民的記憶中,〔註70〕還有,項目的實施人主要不是德國人,而是兩名留德博士邵若泰和孟玉華,正是他們的辛勤努力才使上述項目得以順利進行,可見留學生在中國農村的廣闊天地裡是大有可為的!〔註71〕

實例十:馬崮谷村

吉副縣長介紹完了該縣的基本情況後,為了加強我的感性認識,帶我參觀已經脫貧致富的馬崮谷村,車行途中,我想這個馬崮谷村在已經脫貧的120個村莊中必定有與眾不同之處,否則主人是不會拿它來讓客人觀賞的。

果不出所料,進入馬崮谷村轄境,四周就瀰漫著一片生機蓬勃,欣欣向榮的氣象!

該村位於諸葛(或朱戈)鎮北部五公里處的一個小山溝裡,山坡上的便道可通汽車,直達村裡,便道兩旁,水土整治得井然有序,佈滿各種果樹和農作物如玉米;谷底有一個小溪,整個小流域一片碧綠,村莊四周青山綠水,交織成一幅迷人的田園景色,清新的空氣沁人肺腑,令人備感舒暢,真想不到在這個小山溝裡竟然會有這樣一個現代農村!乍看之下,還以為走進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歐洲農村。

說它現代,並不表示這裡的村民住上了現代化樓房,而是說農民的生活初步現代化了,拿我參觀的一家周姓農戶來說,在他們狹小的院子裡,有一口井,而且竟然還有了現代化的沼氣灶和太陽能熱水器,這對我來說,不但感到意外還非常新鮮。

以往要到兩公里以外去挑水,現在水就在自己的院子裡,伸手可得,以往要燒木柴、野草、禾桿,現在燒的是現代能源,日常生活比過去方便得太多了,不但吃上了水,用上了電,通上了車,還看上了電視,這種溫飽舒適的日子那裡是生長在窮山惡水的人所敢奢望的!難怪周大娘談起她家今天紅火的日子,連聲說很滿意,連聲說感謝共產黨,感謝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的確,從她臉上的笑容裡,我看到了打從她內心自然流露出來的滿足感和歡愉。

不僅周家,這個村裡的254戶,900口人現在都吃上了自來水,22戶燒上了沼氣,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水和火,世世代代一直困擾他們的老問題,現在終於得到解決,對他們來說,這真是天大的進步!

但是,他們為取得這些進步所付出的代價,比起九間棚人所付出的少得多了,這裡沒有劉加坤式的能人,沒有九間棚人艱苦奮鬥,為人傳誦的戲劇性故事,有的是對德國人慷慨無私援助的感激。

原來該村是中德合作山東糧援項目的綜合試點村,88年起,該項目在村裡進行了人畜飲水,農田灌溉,水土保持,簡易果品儲存庫,太陽能應用實驗五項綜合治理工程,幾年來,全村共完成土石方21萬,投工11.3萬個,建立了農、林、牧、副業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單拿經濟效益來說,飲水工程使該村每天節省挑水工日50多個,年可節省工日1.8萬個,灌溉工程〔註72〕使糧食每公頃增產1,377公斤,使果園每公頃增產1.2萬公斤,兩項合計年增效益達12.3萬元,整山治水使流域內林草茂盛,大大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從豬、牛、羊、兔得到的經濟效益達8.85萬元,果品儲存工程年可儲存蘋果50萬公斤,獲益10萬元,太陽能源工程可節省柴草70%,上述各項工程總計可年獲直接經濟效益23.15萬元,從而使該村的人均收入從88年的290元跳升至560.40元。

介紹完畢之後,我被帶至山坡上的果園,最引人注目的是成千上萬株的果樹上都掛著根細細的塑膠管,經說明才知道這就是微噴澆灌系統,澆水時,只要打開總開關,山頂上蓄水池裡的水就向十幾萬株的果樹噴灑,怪不得山坡上的果樹和農作物長得如此豐滿挺拔!於此可見現代科技的威力,科技興農的必要性,水澆的落後時代從此同馬崮谷村永遠告別了!

馬崮谷村的中德合作項目使該村從落後的自然經濟初步走上了現代商品經濟,使該村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小康。

德國人的援助在馬崮谷村開出了燦爛的友誼花朵,改革開放政策在馬崮谷村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無庸置疑,馬崮谷村的脫貧經驗值得尚未脫貧的地區借鑑,但是由於各地條件不同,難以強求和推廣〔註73〕

回程又順道匆匆走訪了泉莊鄉西谷村的飲水工程,並參觀了該村馮姓家的水窖,沿途路過一些落後的村莊時還看到婦女從路旁的山泉挑水回家,這使我想起了幼年時代祖母老遠挑水回家的艱困歲月,更使我強烈地意識到水對山村生活的重要性,對山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水,簡直是山村的命脈!

沿途我還看到沂水縣境有些山簡直是座石頭山,寸草不生,比起九間棚的條件還要惡劣,但是遠遠的山腰上居然還住著幾戶人家,吉副縣長說,那叫自然村,村民死活不肯搬下山來,有時即使遷走了,過些時候他們又搬回老地方,中國農民這種安土重遷的習慣似乎短期間內難以改變,吉副縣長喟歎著說,可見改變落後的思想、風俗習慣是多麼的不易。

我在沂蒙山區的參觀行程至沂水縣結束。雖然這四、五天來看到了不少脫貧致富的奇蹟,但是沂蒙全區原有貧困人口中,除120萬人的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上,還有30多萬住在深山區和庫區的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沒有解決溫飽,而且,剛剛脫貧的人,基礎還很脆弱,經不起自然災害和市場的衝擊,很容易返貧。

於此可見,沂蒙山區的扶貧工作遠遠沒有完成〔註74〕,前景雖然樂觀,但困難不少,任務極其艱巨,還須沂蒙山人繼續發揮沂蒙精神,在已取得的驕人成就的基礎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註釋:

〔註69〕吉縣長解釋說,凡是要在垂直一百公尺以下,水平一公里以外取水者,謂之缺水。
〔註70〕反觀美國對華援助則同它的霸權主義作風分不開,它的重點是知識分子,特別是年輕的知識分子,希望通過他們宣傳美國版的民主自由來搞亂中國,甚至推翻中國社會主義政權,而德國對華援助則著眼於社會基層,改善農民生活的基本條件,從而贏得了中國政府的讚許,以及中國人民的友誼和敬意。
〔註71〕邵、孟兩位博士以其所學,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為國家人民作出了無私的貢獻,他們為留學生報效國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不像民運人士,不做實事,為一己之私而供人驅策,為禍國家人民,而為同胞所唾棄,所不恥,這使我連想起中國的留學政策同國家的建設背道而馳,一方面,國家亟需大量人才到農村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使農村早日走上現代化,另方面國家大開方便之門讓大學甚至高中生出國留學,在北京美國大使館門前大排長龍,使人才大量流失,這是國家的教育政策和現代化政策上的嚴重矛盾,亟待糾正,我曾將這個問題向山東省副省長王建功提出,他表示也有同感。
〔註72〕值得一提的是,建成了管道灌溉工程和先進的微噴灌溉工程各一處,大大方便了果樹的澆灌工作。
〔註73〕在山東省正式介紹脫貧致富典型的官方資料中,馬崮谷村未被列入作為典型,供人倣傚,大概是因為它的脫貧之道不符合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註74〕沂蒙山全區還有50個行政村,722個自然村不通車,698個行政村,1,300多個自然村不通電,397個行政村,1,279個自然村,34萬人,沒有解決人畜吃水的困難,特別是,七個貧困縣中人均水澆地只有0.24畝,解決吃糧問題的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