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桃戰美國勢所必然

克里斯托弗·萊尼


日本走向地緣政治衝突

日本同美國正走向地緣政治衝突,而這種衝突的根基在於一種國際關係上的邏輯(俗稱「必然結果」),同貿易摩擦、太平洋戰爭的昔日宿怨或者潛伏著的種族仇恨關係不大。

現時流行著一種觀念,即相信那種所謂「新的世界秩序」--美國是唯一的大國,西方民主國家不會互相爭鬥--預示著一個祥和平靜的紀元,在這個紀元中,舊式的國際政治觀念已經不適用了。但事實上,當前的國際政治,正在回復到在一種多邊的形式下大國之間互相抗衡的歷史格局。

世俗的智慧認為,美國不會因日本的經濟成功而受到威脅,只要美國的經濟有所增長,美國人就不必憂慮日本的經濟增長較他們迅速。筆者認為,政策制訂者對這種世俗智慧必須重新考慮。這種天真的觀點源於由冷戰造成的健忘症,對國際政治現實不以為然,尤其對於當前的國際體系根本上仍繼續處於無秩序的混亂狀態這一事實,不以為然。

不再受反蘇凝聚力束縛

各國終歸要自己照顧自己的;它們首先要履行的責任,就是生存下去以及擁有自主權。每個國家對於其他國家可能變得過於強大,都不會不加關注的。

不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國與國之間需要合作,而國與國之間通常具有共同的利益多於衝突的利益,在經濟領域上這種情形更是如此,因為自由交換以及各有專長,在一種開放貿易的體系裡能使所有的參與者豐富自己。

在戰後的兩極年代裡,西方盟國花了很大的氣力去消除有關美國、日本同西歐之間互相競爭的擔憂--對權力和財富相應分配上的憂慮.隨著冷戰結束,美日關係正從一種不自然的盟友關係轉變成為小心謹慎的抗衡關係;地緣政治的競爭,已不再受那種絕對必要的反蘇凝聚力所壓抑了。

國際安全形勢今人憂慮

國際政治上所存在的安全上令人憂慮的窘境,驅使一些國家要去同另一些可以與之匹敵的國家進行競爭,而這種競爭往往是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競爭。

在多極的體系裡,排列第一同第二的強國成為競敵。日本終將會同它正在崛起的大國地位相配稱的。它現在主要是個商業競爭對手,而商業上的競爭勢將會擴大到安全和外交上的競爭。預測日本將於2025至2050年之間超越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這一事實,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日美之間的競爭,不會因維持了多年的互相依存而減弱。在國際政治上的互相依存會造成緊張而非平和,因為如果某個國家的影響力較對方為大,它就會趨向於同其他國家爭吵或競賽。在1914年,德國同英國是最佳的貿易夥伴,而在1941年,美國更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市場。

蘇解體日本西歐獲解放

希望日本不會成為大國或希望它採納較為令人可以接受的政策,都是徒勞的。出於安全、自主、軍事及經濟上的競爭以及威望上的考慮,日本將不可抗拒地崛起而成為世界強國。日本的基本前景將不會改變。

鑒於蘇聯的解體,日本(就像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共市一樣)已從美國的安全保護傘解放出來了。它成為一個貿易大國。隨著它相對於美國日漸壯大,它已擺好架勢,為在全球爭取政治和經濟上高人一等的地位而進行挑戰了。冷戰年代的有效政策出現了反效果,因為美國堅持這種政策的時間太長了。

日本的挑戰是長期的,具戰略性的。如果有人提出,要應付這種局面,在太平洋彼岸的競爭性關係中,美國必須首先集中力量去大力保衛它本身的利益,筆者以為這建議絕非屬個別人的想法。

(馮導民摘譯自《洛杉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