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鄧小平先生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筆者心中頓萌此念:認為它和本世紀之初孫中山先生所主張的「民生主義」,在概念上似有互通之處。唯受時間、精力所限,尚未及加以探討。6月8日,在北京香山飯店,有幸拜讀陳樹榮先生所撰《孫中山醫人醫國與現代化--兼談孫中山提倡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一文,陳先生指出:「孫中山的『社會主義』應當是七、八十年前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個流派。」筆者深有同感,惜陳先生並未在文中進一步闡明他的觀點。筆者不惴淺陋,擬在本文中,就此提出管見。
蒙塵的民生主義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孫中山自始至終都看得最為重要的思想。〔註1〕但同時,民生主義的性質和涵意,也是最具爭議性的。
1924年8月間,孫中山在演講民生主義時曾言:「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他在不同的場合也曾言:「民生主義就是國家社會主義」和「民生主義就是集體社會主義」等語。但上述言詞,並未能有助於澄清民生主義的意義,反而讓後人在詮釋、定位它時,各取所需,各說各話,造成更大的紛爭。
在大陸方面,歷來學者大都認定民生主義是一種「主觀社會主義」,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基本上是屬於資產階級經濟思想的範疇,但又浸透了小資產階級民粹主義的浪漫思想。〔註2〕李時岳先生曾言:「民生主義的理想是『預防』資本主義的禍害,但如果把民生主義『預防』資本主義禍害的綱領付諸實現,所得出的結果卻是最快地發展資本主義。」〔註3〕總之,一般大陸學者大都肯定民生主義有其階段性的歷史意義,但現在則已蓋棺論定,故大家對它的認知較為一致,也較少歧見。
在台灣方面,蔣中正先生於1952年4月曾說:「民生主義是涵蓋著也是相容並包了一切社會主義。」但在1960年代,民生主義究竟是「自由經濟」或「計畫經濟」仍然引發爭議。〔註4〕最後,所謂「計畫性的自由經濟」取得了正統詮釋者的地位,即認為民生主義基本上是一種自由經濟,而不是計畫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民自由受到尊重,私有財產受到保護,價格機構受到維護。推動經濟進步的誘因或動力,除了集體活動的部分外,主要仍然依賴個人對自利的追求。〔註5〕質言之,當局似有此一共識,即在意識型態的光譜上,將民生主義放置於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一邊。近年,為了對應於「中國式社會主義」一詞的流行,有台灣學者甚至提出民生主義即是「中國式資本主義」的說法〔註6〕,難怪乎陳儀深先生要慨乎言之:「只有半個世紀的時光,民生主義從『就是共產主義』變成『一種資本主義』,使我們看到一個意識型態的政治運用或意識型態變遷的絕佳個案。」〔註7〕
從台灣與大陸學者分別對民生主義所作的若干詮釋,正可以看出半個世紀以來,兩岸在政治上僵持、對立的分裂事實。
民生主義是市場社會主義
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孫中山自稱用民生主義來替代社會主義--始意就是在正本清源,要把這個問題的真實性質表明清楚,要一般人一聽到這個名詞之後,便可以瞭解。」因為,在他看來,社會主義一詞,眾說紛雲,令人無所適從。
民生主義在孫中山心目中既是社會主義的本題,因此,台灣學者將民生主義的經濟制度界定為「自由經濟」的說法,顯然是扭曲了它的本質。早期研究比較經濟制度的學者習於以自由經濟、計畫經濟、混合經濟的三分法來定位民生主義的經濟制度,所以常會發生難以精確歸類的問題。既言混合經濟,又勉強搬弄名詞大談「計畫性自由經濟」和「自由性計畫經濟」說得學子們昏頭昏腦。若以晚近比較經濟學者Heinz Kohler所提出的:市場的資本主義、市場的社會主義、集中的社會主義、共產的社會主義等四分法〔註8〕,來為民生主義尋求歸宿。
筆者認為,將民生主義界定為「市場社會主義」應較為貼切。所謂市場社會主義就如同市場資本主義,系以金錢為人們工作的主要誘因,但兩者之不同在於後者是由私人控制資本,前者則由某些個人或小團體支配社會上的非人力資源。
孫中山雖主張平均財富,但他並不反對私有財產,他另主張發達國家資本,但他並不反對私人企業經營。因此,民生主義本質上雖是社會主義,但它卻擁有市場的機能和建制,故說它是市場社會主義並不為過。
民生主義是中國式社會主義
自鄧小平於1982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何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便成為兩岸各界人士不斷討論的一個話題。高輝先生在論文中寫道:「『中國特色』成為眾說紛雲、莫衷一是的一個概念,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對中共內部來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種指導思想,它的含意雖然有可能被掌權者隨意塑造,但是其中重視『中國的具體實際』、『走自己的路』的概念,並且進而推展社會主義中國化的大方向,則是可以確定的。」〔註9〕此外,從鄧小平在1984年6月30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談話中,顯而可知「結合中國實際」、「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大約是他所謂「有中國特色」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對「有中國特色」的註釋論點,在孫中山的若干言語中,亦有語義相似的發揮。例如,他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說:「現在各國的社會主義,各有各的主張,所以各國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也是各有不同。」其次,他在民生主義第二講中先後說道:「世界各國因為情形各不相同,資本發達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解決民生問題的辦法,各國也是不能相同。」、「解決社會問題,一定要根據事實,不能單憑學理」、「中國今是患貧,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會,當然可用馬克思的辦法,提倡階級戰爭去打平他,但在中國實業尚未發達的時候,馬克思的階級戰爭、無產專制便用不著。所以我們今日師馬克思之意則可,用馬克思之法則不可」。
此外,孫中山在講演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時,也經常流露出濃厚的國情意識,例如「民族就是國族」他說在中國是適當,在外國便不適當。又如他在民權主義第五講中說:「歐美有歐美的社會,我們有我們的社會,彼此的風土人情,各不相同。我們能夠照自己的社會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去,社會才可以改良,國家才可以進步。」
由上述可知,孫中山的國情觀念極為深厚。他的民生主義雖是得之於倫敦蒙難後駐歐觀察當時社會經濟現象所引發的靈感,但民生主義的若干主張之所以有別於當時各國社會主義的流派,其關鍵即在於他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實際」,並未完全接受西方的學理和經驗事實。
結 語
1970年代末期,當「依賴理論」學說的氣焰正盛時,有些西方學者這才注意到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因為雖然它也是開發中國家的發展典範,但它卻不排斥西方,並主張利用外國的資本、技術、人才。
1980年代,國民黨方面喊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倡導台灣經驗,民生主義的性質又一次的被提及。有些大陸學者因此對它頗不以為然,其實,民生主義懷璧何罪?
自鄧小平先生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給予我們再次思考民生主義性質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證明民生主義與中國式社會主義確有共通之處,則或許我們就找到了中國和平統一的一條引道。畢竟,至今為止,同時能被兩岸中國人共同接受的革命先進,只有孫中山一人,他的學說正由兩岸學者分別發揚光大中。
〔註1〕李澤厚:《論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收在《孫中山研究論文集》1949-1984(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頁794。
〔註2〕同前註,頁796。
〔註3〕李時岳:《論民生主義》,收在《孫中山研究論文集》1949-1984,頁772。
〔註4〕傅啟學:《中山思想本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68年3月再版),頁231-238。
〔註5〕孫震:《民生主義研究》,收在政大公企中心編印:《三民主義研究》,民國71年6月初版,頁770-771。
〔註6〕魏萼:《中國式資本主義釋疑》,台北:《聯合報》,民國75年11月12日紀念特刊。
〔註7〕陳儀深:《民生主義的性質定位--一個思想史研究觀點》,收在『《孫中山思想與當代世界研討會論文集》,民國79年2月出版,頁180。
〔註8〕Heinz Kohler: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London:Scott,Foresmar and Company, 1989,PP. 75-76。
〔註9〕高輝:《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0年9月初版),頁193。◆
社論
國際政治
科技與中國
兩岸三邊
青年園地
特別報導
連載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