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籍矛盾、台人治台、與一國兩制

呂正惠
(〔新竹〕清華大學教授)


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搖擺不定、遲緩而不切實際,因素當然不止一端,但省籍矛盾所引發的內部的互不信任與猜忌,無疑起了極大的作用。台灣報紙對於這一問題,雖然常常有所暗示,但都不願深談,或者不肯深思。本文願就此一忌諱問題,提出個人的一些看法,供關心兩岸前途的人參考。

從中國國民黨到台灣國民黨

台灣的省籍矛盾當然要溯自光復初期國民黨政權的接收台灣。當時的國民黨,以統治者的姿態接收了日本政府所留下來的資源和財產,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一切本來就是日本從台灣人手中剝削而來的,應該大部分歸還台灣人。在加上國民黨的台灣軍政大員歧視台灣人,往往不把他們視為自己同胞,這就更加深了台灣人的憤怒與不滿。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變,可以說是國民黨極端惡劣的苦果,也是其後潛伏於台灣內部的省籍矛盾的基礎。

二二八事變結束不久,國民黨在大陸內戰中的敗局已經開始明朗;49年以後,國民黨必須在台灣這一塊「孤島」生存下去已成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不得不和台灣的既有力量妥協,以便讓它在台灣的統治能夠長期維持下去。這就形成了50年代至70年代20年間,以國民黨黨政軍為主,以台灣地方勢力為輔的台灣特殊的政治生態。

70年代以後,國民黨傳統的外省勢力(以黨、政、軍為主體),開始受到台灣本土力量的挑戰。作為挑戰先鋒的,是前20年間極少(或較少)受到國民黨照顧的台灣中小企業,以及在省籍歧視下發展較為困難的台籍知識分子。這一激烈挑戰過程,以民進黨的建黨及合法化而暫告結束。

在這一力量的挑戰過程中,國民黨本身(尤其是第二代領導人蔣經國)也體認到:為了鞏固國民黨的政權,有必要讓更多的台灣人進入黨的權力核心。這一國民黨「台灣化」的過程,在70年代初期還相當緩慢。但隨著黨外力量的增強,也不得不加快腳步。到了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成為黨的領導人時,「台灣」國民黨的形成已經呼之欲出了。

如果不論領導人的能力和品德,純從政治權力結構上來看,李登輝時代的國民黨重造,基本上是黨內本土力量的膨脹,以及傳統外省勢力的強烈抵制的矛盾的顯現。這就形成了以李登輝為主的本省主流派,以及以郝柏村為主的外省非主流系。當然,兩者都包含了不同省籍的人,如外省的宋楚瑜之屬於李派,本省的邱創煥之屬於郝派,但兩者的主要矛盾在於省籍,應該是無法否認的。

省籍因素主導黨內鬥爭,還可以從國民黨跟民進黨的關係看得出來。在很多情況下,國民黨主流派和民進黨,特別是民進黨主流力量的美麗島系,是可以相互呼應、相互掩護來攻擊非主流派,或者抵制非主流派的攻擊的。事實上已經有一些人提過,如果國民黨主流派和民進黨美麗島系聯合組成一個政黨,台灣的政治權力結構及其互動關係可能更明朗。

上面簡單的說明了台灣省籍矛盾的發展與現況。以此為基礎,接著就要進入本文的核心,即:省籍矛盾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省籍矛盾與兩岸關係

外省勢力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可以從三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國、共內戰的結構。基於這一結構性的對立,國民黨的老一輩基本上不太願意考慮兩岸關係的解凍,而且,二十多年來一直在強化反共、恐共的政策。不過,在目前,這一因素的影響逐漸消失,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並不大,甚至愈來愈趨於微小。

真正影響到兩岸關係發展的,是外省勢力對台灣民主力量的恐懼。因為民主力量的發展,就意謂著占台灣人口絕大多數的台灣人終將掌握台灣政治的主導力量。因此,在他們還有力量阻扼民主勢力時,他們就試圖壓制,譬如1979年高雄事件後的大逮捕。在他們的力量已經不足以進行「武力干涉」時,他們就盡可能的把民主勢力與台獨畫等號。譬如,總統直選是民主勢力和台獨的共同要求,但他們一定要說,直選就是台獨。

外省勢力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為了阻礙民主勢力的發展所作的這種不合理、不認清現實的行動和推理,事實上反而讓台灣內部的民主發展越來越向台獨認同,或者讓台獨有機會去吸收大部分的民主力量,來壯大自已的聲勢。

外省勢力聲稱自己有權利統治全中國,但事實上,它只能統治台灣。因此,它是以聲稱有權統治中國的方式來推論說,它有資格統治台灣。對於這種既違背中國現況、又不顧台灣民主發展的荒謬說法,只有更加強台獨派的理論:只有把他們推翻,台灣人才會成為台灣真正的主人。民進黨的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及蒙古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在這種情勢下發展出來的。

但是,在台灣的民主力量和本土力量膨脹到外省勢力將近無能為力時,外省勢力對兩岸關係倒又引出了另一種更微妙的作用。一方面,由於即將失去台灣的利益,由於恐懼將來在台灣無立足之地,有些人開始打起「大陸牌」來,冀望藉著大陸的力量來讓他起死回生。這種心理當然非常可議,但是,在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已經不再是台灣的主人,由於他們本身的危機感,他們倒是比較能認清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缺陷,並看出來,跟大陸合作對台灣其實是有長遠的好處的。最近一波的大陸熱(以趙耀東、吳大猷的訪問大陸為表象),就是這樣引發出來的。

外省勢力對大陸態度的這種改變,雖然比較願意對兩岸關係採取務實態度,但由於本省勢力只看到這種改變的政治鬥爭面(藉大陸力量以打壓本土力量),而不願承認他們的話也有其合理之處,因此,對兩岸的情勢所起的影響反而變得更複雜,而不一定只是正面的,甚至負面意義可能暫時大過正面意義。

台人長期遭壓迫

我們再反過來看本省勢力對大陸的態度。在較早的時候,作為本省勢力之一的民進黨對兩岸交流是採取比較開明的態度的。譬如,在老兵返鄉及爭取直航方面,他們都努力推動過。這一方面是著眼於爭取老兵的選票,但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國、共對立的長期包袱。他們樂於承認大陸是個「政治實體」,假如大陸也願意承認台灣是「政治實體」的話。

但真正來講,民進黨對大陸的事情既不關心,也不熱心,他們總以為,那不是「我們」的事。這種態度,也為國民黨內的本省勢力所共有。他們的想法是,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他們甚至不願設想,即使真的有一天台灣獨立了,大陸事務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環。本省勢力之不切實際,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最明顯。

本省勢力真正擔心的是,他們眼看著要成為台灣的主人了,他們正在跟外省勢力作最後的鬥爭,然而,卻有一個更大的「外省」勢力聲稱,台灣是「他們」的一部分。在長期忍受台灣外省勢力的壓迫與歧視後,他們根本不能忍受另一個外省勢力的「侵入」。對他們來講,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份遠不及台灣人在長期被壓迫後尋得自己的尊嚴重要。

然而,那個力量卻又鮮明的存在那邊,而且越來越具體,越不可逃避。因此,那個「外力」就成為「強權」,成為想要併吞別人自主權的「強權」。因為日夜擔心那個「強權」的來到,於是,就把與那一「強權」「同種」的外省人都設想為可能出賣台灣的「台奸」、「施琅」等。

在這種心理下,掌權的本省勢力所想到的只是「自保」,根本不願確實的面對兩岸的「現實」問題。他們只是被現實拖著走,直到現實已經擺在他們眼前不知多少時候了,他們才不得不加以承認。

在這種心理下,本省勢力大半不願承認:台灣與大陸經濟關係的開展,從正面來講,可能是台灣未來發展最有利的途徑。他們已經習慣於從美、日經濟圈的角度來思考台灣經濟問題。即使現在跟美國的經濟關係已經改變,他們還是要嘗試其他途徑,而不願面對兩岸的經濟合作事宜。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怕大陸「吃掉」台灣。也就是說,自保的心態影響了他們的國際經濟觀,可能因此錯失了跟大陸經濟合流的最有利時機(從台灣的利益的觀點來看)。

台人治台的一國兩制

綜合上面兩節,我們可以簡單的說:省籍矛盾的現階段發展,就其影響兩岸關係來說,可能是這樣的:外省勢力一方面為了自保,一方面基於危機意識較能認清兩岸現實,因此未來也許更願意向大陸發展;這樣的情勢,反過來,也許更加重本省勢力對外省勢力及大陸的疑懼,更不願意客觀面對兩岸現實問題,對三通四流繼續採取抗拒的態度。

就台灣內部矛盾與兩岸關係來看,最理想的狀況應該是這樣的:作為台灣政治主導力量的本省勢力,終於認清現實,看出兩岸經濟合流是對台灣有利的,因此,願意「主動」的去發展兩岸交流。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不會日夜擔心外省勢力「挾外」以自重,甚至擔心他們「出賣」台灣。如果一直受制於長期壓迫及自保的心態,則無法解決此一困境,永遠處在不安情勢下,從而發展出一種不健康的,具有「法西斯」心態的狹隘的區域主義。

如果本省勢力「主動」投入兩岸經濟交流中,那麼,外省勢力就不會在兩岸關係中扮演超過他們應得地位的角色任務,這就可以增加本省勢力的安全感。這種情勢,長遠來講,對台灣及兩岸關係也是有利的。因為這種發展,基本上遲早會促成一國兩制,從而減輕台灣島內台獨的氣氛。假如台獨聲勢不再高漲,假如兩岸「統一」了,那麼,外省勢力在台灣雖然降為「少數地位」,但由於和大陸還有連繫,他們就不會陷入絕對的「孤立」中,也就是說,也獲得了某種安全感。雙方在矛盾之中都能達到某種安全而「平衡」的關係,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才能進入一種「穩定」而合理的狀態。

就這個觀點來說,所謂的「一國兩制」,在台灣方面,必須充分發揮「台人治台」的精神,也就是說,必須讓台灣人主導台灣政治,也必須讓台灣人主導兩岸關係。「一國兩制」如果還是讓外省人發揮超過他們比例的力量,則台灣的內部問題及兩岸問題,可能會長期處在「疑懼不安」的情勢下。

簡單的講,「一國兩制」的「一國」,可以讓外省勢力不致陷入「孤立」,而有了相對的安全感;「一國兩制」的「台人治台」,可以說台灣人從長期的歷史哲學恐懼感中掙脫出來,較健全的去面對兩岸問題。所以,我相信,只有真正的「台人治台」的「一國兩制」才是徹底解決台灣內部省籍矛盾的最佳途徑,也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佳途徑。◆